猫一样的女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猫是个猫性突出的女生,第一,她很黏人,每天24个小时,时时不离开一个人;第二,她嘴里会发出叽里咕噜,如同猫念经似的言语。但以前,她是个安静的女生,像猫一样喜独处,不善言谈,几个女人扎堆,她只是远远地静观其变,偶尔捡到一块笑料,就微扬嘴角,瘦削的长瓜脸上涟漪般荡漾着几缕笑容,但她绝不插言半句。
  近半年,据说为了她黏的人,她求佛吃素,甚至住在寺庙里近一个月,只求得铅华尽染的一颗心能皈依净土,不再困苦劳顿挣扎在繁华洛景、紫陌红尘间。但她毕竟不是佛家子弟,终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归来后的她变了一个人似的,喜欢聚堆与人交谈,且侃侃訚訚,不是道三说四,而是摆上《孝经》或《道德经》。侃到兴趣处还会激昂陈辞,像个普度众生的布道家。
  张猫是个有故事的女人,但她的故事又很简单,除了她离不开的那个人,好像什么都不剩了。五年里,她一直与她黏着的人隐居他乡,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那个让她要负重一生,却给她带来偶尔欣慰的,使她不离不弃的人是她的儿子。儿子一周岁前,会哭会笑,懂得与她肢体互动,没什么异样。一周岁后,不说不笑,对声音敏感,却对来自她的呼喊置若罔闻,任她怎么喊,他就像被罩在一个透明的真空仓里,与对面的她如隔世花,径自绽放。尽管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她还是在得知结果后如晴天霹雳。
  儿子一点点成长起来,该上幼儿园了,结果去了很多家,都被园方婉言拒绝了。几次碰壁,张猫转失望为愤恨,她恨这无情的人世,恨这倒霉的自闭症,甚至恨自己前世造了什么孽,就是恨不起来儿子。他那乖巧的样子,他那恋生的目光,清澈幽深。虽然她看不透儿子的心灵,弄不明白他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象跟现实里的景况有什么不一样,但他跟它们一定有过交流,一定有过,她坚信不疑。你看一张纸、一个摆动的秒针、一个上下蹿动的电梯按钮、一个能打开电视的遥控开关……静止的,流动的,在他专注的目光和沉溺的手指间都充满了诗性的语言。撕得不能再撕的纸屑,纷纷扑拥地面时,会告诉他:“因为你,我裂变了无数个我,每一个我都是独特而精致的我。”他呵呵一声,继续撕,目光更专注。电梯的按钮经他纤细的指尖一按动,承载着使命般,对他说:“你好,因为你的乘坐,让我懂得生命可承受之重,也可承受之轻,什么时候都要严阵以待。”他嗯嗯自语,更愿意坐电梯了……当然,这些,都是张猫的想象。
  儿子不懂得黏她,只会亲近她,她却总黏着儿子。比如有臭臭了,儿子会跑到她身边,拉过她的手,在那里转一圈,这是儿子独特的肢体语言,唯有她心领意会。儿子若在那里独自玩时,她坐在近旁陪着,看到儿子一脸专注劲,她总要情不自禁地过来抚摸儿子的头或想抱抱儿子,却遭到儿子的冷漠拒绝。她不死心,又凑上前,儿子这下急了,举起手里的东西恨恨地摔向地板,嘴里呜哇着,以示抗拒,她這才乖乖地坐回去。
  儿子上不了幼儿园,她就自己在家里教,从一个个单音发声训练慢慢发展到一个词组,后来一个四字或五字短语,也能从儿子嘴里说出,这令她有种绝地逢生般的欣慰。但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的语言训练也只能止步于她单项的一问一答,而她永远挖掘不出儿子潜藏在灵魂里的语言泉源,她多么希望有一天,一觉醒来后儿子能自主地向她喷薄而出储蓄在心灵里五年的话语。为了那一刻,她毅然决然地带上儿子背井离乡,踏上了寻医路。五年下来,收效甚微,儿子的病症只得到了一点缓解。
  一天,她带着儿子在步行街散步,一个六十来岁的神秘兮兮的女人,与她迎面走来,正要擦肩而过时,她被那女人叫住:“你儿子上辈子与你有怨,他上辈子做的孽,需要你跟他这辈子一起来承担。”她忙转过身,无不顶礼膜拜,像是看到了救主。一席交谈后,她问仙婆:“我该怎么做,才能偿清我和儿子上辈子的债?”仙婆让她带上儿子去求佛,待上一个月,厘清前尘今世的怨。
  张猫很听话,带上儿子在寺庙里住了一个月,回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但那只是她的改变,儿子依旧那样,她在那边喊,儿子偶尔转过头,看看她,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孙立军
其他文献
行走在綿延数百里的橡胶林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母亲就是橡胶林的女儿,每到凌晨三点左右,母亲就身着武装,头戴电石灯,脚穿水鞋,腰背箩筐,披星戴月,孤身一人忘却孤单和害怕,步行到几十里远的橡胶树林割橡胶树,她已经将生命融入这棵棵橡胶树里,从繁星点点到日落西山,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母亲勇敢地穿梭在每棵树之间,像个萤火虫,点亮了整个大山。  每当夜黑风高,母亲如一位橡胶树天使,头戴那盏有着神奇
期刊
吃罢午饭,下到楼院里去散步。一抬头,不经意间,前面楼巷里一抹红倏地从我的眼前掠过,似闪电,那么摄魄!她是谁?  就在我迷惑不定时,那抹红忽然出现了,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由远及近,向我飞来。我的心不由一怔,即刻躲在街巷一侧,目不转睛地查看着。只见那抹红,行动快速,在车辆和行人中左突右撞,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待快到面前时,我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个女同志。从相貌上看,年龄大约四十几岁,身材修
期刊
前些日子,因二姨的孙女出嫁,去了二姨家。  这次见到二姨,忽然感到老人家已经确确实实的是风烛残年了。86岁的二姨,背驼得很厉害,两腿不听使唤,走起路来,更是步履蹒跚。见到我们,还一如我们小的时候一样,拉着我们的手,摸着我们的头,嘘寒问暖。母亲她们姐妹共三人,大姨早逝,母亲也于几年前去了极乐之地,老人也就成了我们的长辈之中唯一的牵念。  我的老家离二姨家十五华里路程,二姨家是当时的公社所在地。印象中
期刊
回到故乡,春天早已先我而来。春天,悄然筑高乡愁的河堤,让他乡更远。我无可奈何。  满打满算,我在赣西那个叫麻溪的小山村只生活了十六年。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徘徊、犹豫在被人遗忘的老村,感受那种喧嚷后的孤独和平静。爷爷遗下的那张红肚兜年画,还挂在老屋半倚的木板墙上,旧时光像疯涨的河水漫过来,呼啦一下点燃我的情愫。  不瞒你说,小时候的很多事情,若烟若尘,那么飘忽,那么迷离,让人不甚怀疑记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上有两个姐姐,排行老三。那时候正在热映《黎明前的黑暗》,奶奶想孙子着了魔,说就叫黎明吧,取个男孩名字兴许下一个能生个带把儿的。娘嫌是个男孩名字,叫着别扭。后来因为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剧中的银环善良、忠贞的形象让人们崇拜不已,娘说还是叫银环好听,但愿长大能像银环一样俊俏勇敢。或许是沾了偶像的光了吧?我的乳名很快人尽皆知。可是渐渐长大的我却不喜欢
期刊
这则故事听起来虽说很稀罕、很紧张、很温暖,但我一直未能落笔把它写出来。究竟为什么?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并不是因为懒,也不是由于故事简单,讲完了也就完了。可能是故事里面有样东西太过沉甸,难以用纸墨铺展,或者怕铺展不到位,折损我内心那份深深的感慨与崇高的敬意。虽然故事的发生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期间我还写过不少文章。  那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不知为哪般事由,我在那年冬春交替时节,从青岛部队回南方老
期刊
那天中午下班回家,发现我家二楼窗口的烟窗上忽然热闹了起来。两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推开玻璃窗扇,我扬了扬手,同时发出一声口哨——“嗖”,麻雀扑棱棱飞到了楼顶上,站在楼檐俯瞰,见我没有了动静,麻雀又飞回烟窗。我再次挥手驱赶,麻雀忽地一下又飞到了街道对面并排架设的电线上,迈着碎步观察我的喜怒,它们认准了烟窗这块地盘,和我打起了游击战。它们来了,我赶,我走了,它们又来,一连几日,麻雀衔柴周旋,竟然在我
期刊
父亲那年十月走了,留下母亲一人在家里过。怕她伤心,我很少在她面前提起父亲。  有一次,母亲坐在沙发上像自语又像是对我说:“我和你爸一辈子都没领结婚证。”没领结婚证?我一下怔住了。这么大的秘密,想不到父母竟然保守了一辈子,这才揭底。“你俩原来是不合法的啊!”我浅笑着和她开玩笑。母亲笑了。我说:“怎么不领证呢?今天谁还敢不领证就结婚啊?”“不是不领,是没来得及,结婚前你爸在东北,回来我们就结婚。第二天
期刊
过年前,我整理旧物,发现一张夹在书里的粮票。眼前这张半斤的粮票,虽然旧却没有一点破损。不要小看这些长五六厘米,宽三厘米左右的花纸头,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它就吃不到饭。  当时,按计划发下来的粮票,拿去买米根本不够吃。上初中后,不管男女每个月都会增加十斤粮票,因此,当我们只要上了初中,母亲紧锁的眉头就稍微舒展一些,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又多十斤米了。”  月底,父亲照例揣着粮油本去粮管所领回粮票,然
期刊
我从没想过,要当一名语文老师,还是初中的。  作为中师毕业生,作为美术老师、书法老师的宠儿,我希望自己能和小学生打交道,教他们画画,或者写字。  当初中的校长和书记几次三番地披着星光登门游说,还说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话以后,我踏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校长语调高昂,每一个字符都流淌着信心:“他们都说,你语文功底很好,是初中毕业就能教初中的。我看好你。”  可是,我不看好自己。  我和初中的学生才相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