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语文老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e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没想过,要当一名语文老师,还是初中的。
  作为中师毕业生,作为美术老师、书法老师的宠儿,我希望自己能和小学生打交道,教他们画画,或者写字。
  当初中的校长和书记几次三番地披着星光登门游说,还说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话以后,我踏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校长语调高昂,每一个字符都流淌着信心:“他们都说,你语文功底很好,是初中毕业就能教初中的。我看好你。”
  可是,我不看好自己。
  我和初中的学生才相差几岁,我怎么管得住他们?语文这门学科,听起来容易,教起来简直就是老虎咬天空,我又该如何下手?
  果然,我被现实撞得鼻青脸肿。
  我让学生回答问题,张同学不愿意站起来。他眼角鱼儿一样忽忽忽游动了几下,大声说道:“老师,我爱你!”他字字拖音,把尾音念得又高昂又绵长,引来了满堂哗哗哗的排山倒海。我感觉脸上有千万只蚂蚁在爬,那种被啃噬的无奈,简直要把我吞没。我在心底咆哮:“校长,您可害了我!”
  我布置学生课堂写作文,他们刷刷刷打开统一发的某序列训练就抄。面对我的制止,周同学说:“我一直都是这样抄的。怎么到你这就不行了呢?有本事,写一篇,给我们学习学习。”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天真地以为自己真的就是被萧何看好的韩信了。
  我痛苦,彷徨,只觉得眼前没有亮光。可是,生活还在继续。我依然要当我的语文老师。
  日子就在跌跌撞撞中前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一个声音:“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俞敏洪老师分明是在告诉我,限制我们前进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自己。只有用心经营语文,提升自我,让学生敬重老师喜欢课堂,才能把那些阻碍一一甩到身后。
  我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为什么当了初中语文老师就退缩了呢?为什么最初的美好期许,突然成了方便面里的调料包,没色彩也没营养了呢?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生物。为了逃避现实,会绕进一个线团不愿意出来。其实,只要愿意探索,就可以找到线头,拉出一片天高云阔。
  张同学确实是调皮,但他悟性不错,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一段时间后,我认真地邀请他和语文课代表来给大家分别上一堂课。
  张同学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备课,自认为会上得比较不错,没想到仅仅15分钟左右,他就把课上完了,嗓子还为此破了音。“当老师原来这么累,不仅拼智商,还要拼体力。45分钟简直比两小时还漫长。”他在作文里告诉我。后来,他再没有在课堂上嬉皮笑脸。
  每当遇上可以表演的课文,我就会让学生以课本剧表演。上《核舟记》时,胖胖的男生王同学主动要求表演佛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小王借了我的链子当念珠,二话不说,刷的把衣服脱了。同学们啪啪啪给他掌声,鼓励他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我当即允诺:“我会找机会向大导演张艺谋推荐。”
  后来,孩子们玩起了真的,他们自己创作剧本,自己当演员,拍摄了作品《到底是谁的错》,获得了第七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奖银奖。
  当然,学生的创作热情,离不开我的影响。
  至今,我仍要感谢教书第一年那位逢写必抄的周同学。他的一句话似乎点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我逼迫自己也动笔创作。慢慢地,我爱上了写作,并成功晉级为作家。如今,我已出版个人专著十部,开了“莳花弄草”“名师讲坛”“秋水文章”等多个专栏。我指导的学生作文在《中学生》《读者》《做人与处世》等全国各地刊物发表了2000多篇。有二十几位学生获得了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我让学生谈谈人生理想,全班想当作家的是最多的。
  学生在课堂作文。我的笔也在纸上唱歌。学生在谈他的作文是如何构思的,我也和他们谈谈我的文章是怎么出炉的。这样的情景,成了我们师生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当然,一缕阳光要穿越无数的黑暗,才能叩醒黎明的窗。但只要我们教师拿出真心,就会抵达那个有云朵有花香的地方。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一  月亮田原名大湾田。“月亮田”是年少的我给它取的名字。  那时,大湾田静静地躺在我老家房屋西边的沟坎上。大湾田似一张巨弓,从我家左侧的房沿,由南向东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延伸到两百米外的“水池边”,把西邻家的房子包围在弧线中间。  “水池边”原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自从我记事起,“蓄水池”就被放干了水,在水池的下方凿了一道门,作为邻家的住房而存在。我们曾在水池顶上滚铁环、捡石子、丢手巾,度过了很多
期刊
行走在綿延数百里的橡胶林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母亲就是橡胶林的女儿,每到凌晨三点左右,母亲就身着武装,头戴电石灯,脚穿水鞋,腰背箩筐,披星戴月,孤身一人忘却孤单和害怕,步行到几十里远的橡胶树林割橡胶树,她已经将生命融入这棵棵橡胶树里,从繁星点点到日落西山,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母亲勇敢地穿梭在每棵树之间,像个萤火虫,点亮了整个大山。  每当夜黑风高,母亲如一位橡胶树天使,头戴那盏有着神奇
期刊
吃罢午饭,下到楼院里去散步。一抬头,不经意间,前面楼巷里一抹红倏地从我的眼前掠过,似闪电,那么摄魄!她是谁?  就在我迷惑不定时,那抹红忽然出现了,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由远及近,向我飞来。我的心不由一怔,即刻躲在街巷一侧,目不转睛地查看着。只见那抹红,行动快速,在车辆和行人中左突右撞,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待快到面前时,我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个女同志。从相貌上看,年龄大约四十几岁,身材修
期刊
前些日子,因二姨的孙女出嫁,去了二姨家。  这次见到二姨,忽然感到老人家已经确确实实的是风烛残年了。86岁的二姨,背驼得很厉害,两腿不听使唤,走起路来,更是步履蹒跚。见到我们,还一如我们小的时候一样,拉着我们的手,摸着我们的头,嘘寒问暖。母亲她们姐妹共三人,大姨早逝,母亲也于几年前去了极乐之地,老人也就成了我们的长辈之中唯一的牵念。  我的老家离二姨家十五华里路程,二姨家是当时的公社所在地。印象中
期刊
回到故乡,春天早已先我而来。春天,悄然筑高乡愁的河堤,让他乡更远。我无可奈何。  满打满算,我在赣西那个叫麻溪的小山村只生活了十六年。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徘徊、犹豫在被人遗忘的老村,感受那种喧嚷后的孤独和平静。爷爷遗下的那张红肚兜年画,还挂在老屋半倚的木板墙上,旧时光像疯涨的河水漫过来,呼啦一下点燃我的情愫。  不瞒你说,小时候的很多事情,若烟若尘,那么飘忽,那么迷离,让人不甚怀疑记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上有两个姐姐,排行老三。那时候正在热映《黎明前的黑暗》,奶奶想孙子着了魔,说就叫黎明吧,取个男孩名字兴许下一个能生个带把儿的。娘嫌是个男孩名字,叫着别扭。后来因为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剧中的银环善良、忠贞的形象让人们崇拜不已,娘说还是叫银环好听,但愿长大能像银环一样俊俏勇敢。或许是沾了偶像的光了吧?我的乳名很快人尽皆知。可是渐渐长大的我却不喜欢
期刊
这则故事听起来虽说很稀罕、很紧张、很温暖,但我一直未能落笔把它写出来。究竟为什么?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并不是因为懒,也不是由于故事简单,讲完了也就完了。可能是故事里面有样东西太过沉甸,难以用纸墨铺展,或者怕铺展不到位,折损我内心那份深深的感慨与崇高的敬意。虽然故事的发生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期间我还写过不少文章。  那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不知为哪般事由,我在那年冬春交替时节,从青岛部队回南方老
期刊
那天中午下班回家,发现我家二楼窗口的烟窗上忽然热闹了起来。两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推开玻璃窗扇,我扬了扬手,同时发出一声口哨——“嗖”,麻雀扑棱棱飞到了楼顶上,站在楼檐俯瞰,见我没有了动静,麻雀又飞回烟窗。我再次挥手驱赶,麻雀忽地一下又飞到了街道对面并排架设的电线上,迈着碎步观察我的喜怒,它们认准了烟窗这块地盘,和我打起了游击战。它们来了,我赶,我走了,它们又来,一连几日,麻雀衔柴周旋,竟然在我
期刊
父亲那年十月走了,留下母亲一人在家里过。怕她伤心,我很少在她面前提起父亲。  有一次,母亲坐在沙发上像自语又像是对我说:“我和你爸一辈子都没领结婚证。”没领结婚证?我一下怔住了。这么大的秘密,想不到父母竟然保守了一辈子,这才揭底。“你俩原来是不合法的啊!”我浅笑着和她开玩笑。母亲笑了。我说:“怎么不领证呢?今天谁还敢不领证就结婚啊?”“不是不领,是没来得及,结婚前你爸在东北,回来我们就结婚。第二天
期刊
过年前,我整理旧物,发现一张夹在书里的粮票。眼前这张半斤的粮票,虽然旧却没有一点破损。不要小看这些长五六厘米,宽三厘米左右的花纸头,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它就吃不到饭。  当时,按计划发下来的粮票,拿去买米根本不够吃。上初中后,不管男女每个月都会增加十斤粮票,因此,当我们只要上了初中,母亲紧锁的眉头就稍微舒展一些,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又多十斤米了。”  月底,父亲照例揣着粮油本去粮管所领回粮票,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