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的教学承担着上承传统文化、下启现代智慧的作用。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更多的将任务锁定在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上,而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古诗文知识的需要,同时也瞄准了应试的需要。应当说面向考试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只面向考试又是不够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来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大门之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尤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蕴,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笔者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际,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收获,下面整理成文,以与同行分享。
一、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理解
我们常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古诗文作为古代文人表达其情怀和抱负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义,从而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作用。那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有“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古诗文的教学首先要体现的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在语文版教材中,古诗文的教学有着很浓郁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设计思路,从标题上来看,描写山水胜色的古诗文营造了“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景致,描写边塞军旅的古诗文回荡着“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怀想……而古诗文的教学有一个重要的意味,那就是联系古今,所以咏史怀古就成为最能够体现文化元素的素材。譬如刘禹锡所作的《西塞山怀古》,就能够在“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咏叹中,感受西晋与东吴交战时的双方气势。
其次研读古诗文的教学还可以发现,古诗文尽管从整体角度可以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精髓,而同时如果从细节处研究还可以发现,古诗文自身的遣词造句也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而“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是并行的,所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对古诗文语言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而不同的古诗文又赋予了学生不同的审美视角,从而也就为鉴赏与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一点在语文版教材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自成一组,可以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解读中流连忘返。
所以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发现,古诗文的教学有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培育的空间,面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应当充分发挥古诗文教学的功能。
二、面向核心素养的古诗文教学
那么面向核心素养,尤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在进行这一教学实践的时候,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学生,客观地讲,古诗文让很多高中生头痛不已甚至畏惧学习语文。但是如果找到有效的教学思路,其实古诗文并不可怕,关键是老师教学方法要得当。有同行强调三点教学方法:一是课堂讲解要有所侧重扩展,二是背诵是根本,三是强调归纳总结和活学活用,提高运用能力。笔者以为,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强调两点:一是诵读;二是感悟。
以《天若有情天亦老——詠史怀古》专题教学为例,其中的《西塞山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明妃曲二首(其一)》是需要学生诵读的,这个诵读的过程还是需要重复的,而且笔者在让学生诵读的过程当中特别强调“素读”,类似于教师不添加任何养分的读,在这样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可以将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也许是缓慢的,但是正是这种缓慢的累积,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古诗文学习所必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味。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自我的咀嚼过程,慢慢品味出古诗文所蕴含的意味的教学过程,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的环节,是一个不能忽视,不能省略的环节。
其实强调诵读与感悟,并不是将两者截然分开,诵读的过程应当就是感悟的过程,没有了感悟过程的诵读容易演变成机械的阅读,而没有一定的诵读作为积累感悟也是谈不上的。事实上学生在诵读《西塞山怀古》的时候,就有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不仅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交战双方能力的强弱,而且写明了双方进攻的路线、攻防的方式,以及最后的结局等等;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发现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交战结果,所表明的吴王的昏庸以及后继者的愚昧时,他们也就能体会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阅读结果,既是文本描述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重复诵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解,这自然也就对应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形成的文化认识与寓意深刻的文本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作用。与此类似的,在对另外两则文本的诵读当中,学生也会有相应的体悟结果,而最后文本与文本之间,也会通过诵读与体悟而走向同一个主题,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三、古诗文教学涵养核心素养意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古诗文的教学中,是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元素的,这与古诗文的特点分不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古诗文的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增强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不可替代,体现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语境当中,就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诗文,与作为现代学生成长目标的核心素养两者之间的融合,前者如何体现后者,后者如何在前者的学习过程当中得以呈现,事实上已经成为今天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是具有明确的主题的,教材编撰者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蕴含在这些主题当中,同时也蕴含在这些古诗文当中。教师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直接教学,又或者是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拓展性教学,就可以在古典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搭建一座认知的桥梁,于是学生在对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就既能够做到咏史怀古,又能做到鉴古知今。显然无论从古诗文知识的积累角度来看,还是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从落地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思路都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发掘古诗文的核心素养内涵,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体悟的方式认识这些内涵,这样核心素养的落地就是有保证的。由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大门,也会更好的向师生敞开。
[作者通联:福建福鼎市一中]
一、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理解
我们常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古诗文作为古代文人表达其情怀和抱负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义,从而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作用。那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有“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古诗文的教学首先要体现的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在语文版教材中,古诗文的教学有着很浓郁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设计思路,从标题上来看,描写山水胜色的古诗文营造了“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景致,描写边塞军旅的古诗文回荡着“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怀想……而古诗文的教学有一个重要的意味,那就是联系古今,所以咏史怀古就成为最能够体现文化元素的素材。譬如刘禹锡所作的《西塞山怀古》,就能够在“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咏叹中,感受西晋与东吴交战时的双方气势。
其次研读古诗文的教学还可以发现,古诗文尽管从整体角度可以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精髓,而同时如果从细节处研究还可以发现,古诗文自身的遣词造句也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而“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是并行的,所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对古诗文语言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而不同的古诗文又赋予了学生不同的审美视角,从而也就为鉴赏与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一点在语文版教材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自成一组,可以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解读中流连忘返。
所以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发现,古诗文的教学有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培育的空间,面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应当充分发挥古诗文教学的功能。
二、面向核心素养的古诗文教学
那么面向核心素养,尤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在进行这一教学实践的时候,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学生,客观地讲,古诗文让很多高中生头痛不已甚至畏惧学习语文。但是如果找到有效的教学思路,其实古诗文并不可怕,关键是老师教学方法要得当。有同行强调三点教学方法:一是课堂讲解要有所侧重扩展,二是背诵是根本,三是强调归纳总结和活学活用,提高运用能力。笔者以为,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强调两点:一是诵读;二是感悟。
以《天若有情天亦老——詠史怀古》专题教学为例,其中的《西塞山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明妃曲二首(其一)》是需要学生诵读的,这个诵读的过程还是需要重复的,而且笔者在让学生诵读的过程当中特别强调“素读”,类似于教师不添加任何养分的读,在这样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可以将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也许是缓慢的,但是正是这种缓慢的累积,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古诗文学习所必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味。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自我的咀嚼过程,慢慢品味出古诗文所蕴含的意味的教学过程,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的环节,是一个不能忽视,不能省略的环节。
其实强调诵读与感悟,并不是将两者截然分开,诵读的过程应当就是感悟的过程,没有了感悟过程的诵读容易演变成机械的阅读,而没有一定的诵读作为积累感悟也是谈不上的。事实上学生在诵读《西塞山怀古》的时候,就有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不仅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交战双方能力的强弱,而且写明了双方进攻的路线、攻防的方式,以及最后的结局等等;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发现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交战结果,所表明的吴王的昏庸以及后继者的愚昧时,他们也就能体会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阅读结果,既是文本描述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思维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重复诵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解,这自然也就对应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形成的文化认识与寓意深刻的文本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作用。与此类似的,在对另外两则文本的诵读当中,学生也会有相应的体悟结果,而最后文本与文本之间,也会通过诵读与体悟而走向同一个主题,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三、古诗文教学涵养核心素养意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古诗文的教学中,是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元素的,这与古诗文的特点分不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古诗文的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增强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不可替代,体现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语境当中,就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诗文,与作为现代学生成长目标的核心素养两者之间的融合,前者如何体现后者,后者如何在前者的学习过程当中得以呈现,事实上已经成为今天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是具有明确的主题的,教材编撰者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蕴含在这些主题当中,同时也蕴含在这些古诗文当中。教师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直接教学,又或者是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拓展性教学,就可以在古典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搭建一座认知的桥梁,于是学生在对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就既能够做到咏史怀古,又能做到鉴古知今。显然无论从古诗文知识的积累角度来看,还是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从落地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思路都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发掘古诗文的核心素养内涵,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体悟的方式认识这些内涵,这样核心素养的落地就是有保证的。由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大门,也会更好的向师生敞开。
[作者通联:福建福鼎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