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德育论》一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不仅为被国内德育学界所猛批的知性德育正名,还深入探索了道德的几大层次,提出德育应引导学生探索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等,培养道德智慧,从道德必然王国进入道德自由王国,成为自觉自律的人,聪明智慧地处理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道德问题。
首先,该书认为本然的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并不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流行的生活德育是在猛烈批判知性德育(知識德育)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知识德育也一样,存在现象层面的知识德育和本质层面的知识德育。而当今我国实际存在的知识德育即限于现象层面,而非本质层面(即本然的知识德育)。因为当今我国教授的所谓道德知识,其实不过是道德主张、道德规范、道德概念、道德名词、道德信息、道德命令或教条等,它们基本上没有反映和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规律、道德的意义等。真正本然的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非但不矛盾,且与生活德育内在吻合,因为真正的道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其次,该书认为德育应引导学生探索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该书对道德的起源、本质等问题作了思考、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学校德育教学中,不能够把既有观点当作定论教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道德定律的起源和演化。比如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从竞争走向合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因为人的本性基本上(即并不完全是利己的,因为人的本性还有同情怜悯、合群的一面)是利己的——人要生存、活下去,要发展,要追求快乐与幸福,都需要相应的资源、条件。利己又分多种情况,如损人利己,不损人也不利人而利己,利人利己等。如此对刻板的道德概念条分缕析,让学生知晓道理,明晰原理,就脱离了道德教育只记诵道德知识的弊病。
再次,该书认为德育应引导学生发现道德的规律。对于部分学生在道德知、行关系上的分离、脱节现象,作者认为源于他们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知”充其量不过是“知其然之知”,没有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之知”。而当学生出现知、行分离时,我们又认为教给学生“知”是没有用的,于是抛弃知识德育,主张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等等。本书认为,对于任何心理及生理正常的人来说,在知、行关系上从来都是统一的,从未分离过。凡是人们所认为的出现了知、行分离的情况,其实都是当事人并没有真正的知、没有知其所以然之知所致。
总之,通过对多元时代德育现象的辩证思考,作者认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走向道德自由王国,成为自觉自律的道德人,这要求德育工作者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聪慧地解决道德问题。应该说,在生活德育理念广为流行的当前基础教育界,本书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优化学校德育的另一个视角。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状元小学
重庆 40071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首先,该书认为本然的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并不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流行的生活德育是在猛烈批判知性德育(知識德育)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知识德育也一样,存在现象层面的知识德育和本质层面的知识德育。而当今我国实际存在的知识德育即限于现象层面,而非本质层面(即本然的知识德育)。因为当今我国教授的所谓道德知识,其实不过是道德主张、道德规范、道德概念、道德名词、道德信息、道德命令或教条等,它们基本上没有反映和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规律、道德的意义等。真正本然的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非但不矛盾,且与生活德育内在吻合,因为真正的道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其次,该书认为德育应引导学生探索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该书对道德的起源、本质等问题作了思考、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学校德育教学中,不能够把既有观点当作定论教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道德定律的起源和演化。比如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从竞争走向合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因为人的本性基本上(即并不完全是利己的,因为人的本性还有同情怜悯、合群的一面)是利己的——人要生存、活下去,要发展,要追求快乐与幸福,都需要相应的资源、条件。利己又分多种情况,如损人利己,不损人也不利人而利己,利人利己等。如此对刻板的道德概念条分缕析,让学生知晓道理,明晰原理,就脱离了道德教育只记诵道德知识的弊病。
再次,该书认为德育应引导学生发现道德的规律。对于部分学生在道德知、行关系上的分离、脱节现象,作者认为源于他们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知”充其量不过是“知其然之知”,没有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之知”。而当学生出现知、行分离时,我们又认为教给学生“知”是没有用的,于是抛弃知识德育,主张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等等。本书认为,对于任何心理及生理正常的人来说,在知、行关系上从来都是统一的,从未分离过。凡是人们所认为的出现了知、行分离的情况,其实都是当事人并没有真正的知、没有知其所以然之知所致。
总之,通过对多元时代德育现象的辩证思考,作者认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走向道德自由王国,成为自觉自律的道德人,这要求德育工作者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聪慧地解决道德问题。应该说,在生活德育理念广为流行的当前基础教育界,本书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优化学校德育的另一个视角。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状元小学
重庆 400712)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