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渗透及其规范化思考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d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由于自身具有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使用和传播的领域不断扩大,逐渐从网络世界渗透到现实世界。但在网络语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亟待规范。
  关键词:网络语言 渗透 规范
  网络催生了很多新生事物,网络语言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彰显出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切糕”、“躺着也中枪”、“屌丝”、“9494”、“唔系”,“3Q”,“^_^”……类似于此类的夹杂着数字、符号、英文、俚语的新造词语不胜枚举,这就是在网络空间里大行其道的网络语言。这些另类的、从规范语言表达方式来看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奇词怪语,却备受上网族的亲睐,被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和传播,还渗透到其他媒体话语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激增助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如今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已经习惯了网络带来的丰富多彩和便捷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离开了网络寸步难行”,一些年轻人认为上网如同空气、水和食物一样重要,离开了网络将无法生存。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公报,2012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1]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和网民而存在的,正是随着网络的扩展和网民的激增,网络语言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并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向传统语言渗透。
  二、网络语言自身的鲜明特点使其备受亲睐
  (一)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便于传情达意
  网络交际实质上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声音、表情、动作等传播暗示,信息的传递是通过键盘输入文字和阅读文字来实现,而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网络语言中大量运用了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来造词,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无形的网络交流变得通俗有趣,从而弥补远距离交流没有表情等暗示的缺陷,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见光死”——用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失望而迅速各奔东西,“白富美”——用省略的修辞手法形容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年轻女性,“菜鸟”——用拟人的手法形容网络新手。美眉——用借代和谐音的修辞手法指代漂亮的女孩。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使用的是键盘输入法,他们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表情丰富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非常传神,“$_$”(见钱眼开)、“^(oo)^”(猪头)、“╰_╯”(我发火了,眉毛都翘起来),“〒_〒”(呜~~我在哭)等等。网络语言这种图象化的走向,丰富了文字语言在表达上的单调,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
  (二)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备受青少年的追捧
  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是青少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10岁到39岁的青少年网民4.49亿,占全部上网人数的79.7%。[2]彰显个性、追求创新、寻求刺激是其共同的人格特征,他们头脑敏锐,喜欢创造和使用新潮、前卫的词语,而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年轻人拥有了一个官方话语难以限制的交流空间,在这个拥有宽松语境的开放空间里,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肆意地发挥、尽情地宣泄。另类的、情绪化的网络语言在释放压抑和冲破束缚的同时,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网络交流变得轻松愉快而富有人情趣味,给网络聊天带来无限乐趣。如果在网络聊天中不会使用网络语言,那就说明你已经“out了”(落伍了)。
  (三)简洁实用的表述手法易于使用和传播
  网络语言用字节俭、表意简约、输入快捷,数字词、字母词、图形符号等的组合,就是为了在网络交际时提高输入速度,用最快速、最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1314”(一生一世),“E我(给我发电子邮件),“^_~ ”(俏皮地眨眼睛)……这些词构词简单,录入方便,省时省事,正是运用了数字的拟声、缩写的意会、符号的象形功能,其避繁就简、言简意赅的输入方式对于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增强交流时的亲切气氛有明显的作用。为了表达简洁,网络语言还大量使用缩略语,淘宝体的“亲”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实际上是“亲爱的顾客”的缩写,现在已经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此外,网络语言中常常只用一个动词来表达现代汉语中通常需要很多字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十分简省,如“晕”(对方说的话很让人无语,无言以对,只好晕了),“闪”(闪身离开,表示惹不起但躲得起),此类用法还有“汗”、“倒”等等。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一些乱象使其亟待规范
  (一)白字连篇
  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的文字表达与“手写时代”不同,呈现出“键盘化”和“拼音化”的特点,而目前通用的汉字输入法都有一个选词的功能,网民们为了输入文字快速省时,往往忽视对正确字形的选择,将错就错地把一些谐音字词仓促地敲上屏幕,从而使错字别词在网络空间里泛滥成灾,把“幽默”写成“油墨”、“过奖”写成“果酱”、“妹子”写成“妹纸”、“压力”写成“鸭梨”……类似的错误在网络空间里数不胜数。
  (二)各种文字、符号交叉使用,语言体系混乱
  “PP”是字母缩略谐音词,其含义有“漂漂、片片、怕怕、屁屁”等多种意义,“B4”既是汉语“鄙视”的简写,又是英文before的简写。在英语中,动词加后缀“ing”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ed”表示过去的行为,网民在汉语词后面加上了英语时态形式,便有了“期待ing” 、“午饭ed”等汉英混杂的表述。这样的书写模式会对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对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造成损害。
  (三)歪曲词语的原意   “偶像”在网民键盘的敲打下变成了呕吐的对象,“贤惠”变成了闲着什么都不会,“后起之秀”译为最后一个起床的人,这些词语本来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但却被网民赋予了出人意料的另类含义,与原意完全背道而驰,造成传统语言的混乱。
  (四)不合语法规范
  为了交流的快捷,网民们很少运用长句和复句,而多用短句和单句。网络语言中的很多短句,具有非语法性的特点,“很女人”、“你走先”、“美国政府被黑”、“你做什么平时”,这样的表述会造成句子构成成分的模糊,词性概念的异化。
  (五)语言暴力现象
  网络语言暴力是以网络为载体,用言语攻击的形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思想或心理上对他人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行为。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里,一些网民用暴力语言围攻他人,加上网络世界本身又存在着非理性的盲从心理,导致大量虚假陈述以讹传讹,在相传过程中虚假成分还被不断放大,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陈凯歌的电影《搜索》就很好地诠释了网络语言暴力,该片的女主角叶蓝秋因为查出癌症后精神恍惚,在乘坐公交车时没有给老人让座,这件事被人传到网上后,很快遭致不明真相的网民的讨伐、攻击、谩骂。在网络语言暴力肆无忌惮的侵害下,病魔没有杀死她,但网络语言暴力杀死了她。
  四、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思考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应网络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语言形式,它满足了特定交际群体的表达诉求,富有时代气息。网络语言巧妙幽默、表达迅捷、新颖独特等特点使其一诞生就欣欣向荣、飞速发展,很快就飞出网外,飞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语言词汇。但网络语言同时又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特点,在使用中如果对这些失范现象不加以规范,必然会对传统语言及语言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失范的最大受害者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是网络语言使用的主体,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同时辨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薄弱,然而他们又正处于语言能力培养、提高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对这些失范的网络语言加以规范和控制,极可能使他们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语言的掌握。鉴于此,首先,应制定相应的网络法规,合理规范网络语言,尽量将其保留在网络范围内,新闻媒体、学校等公共服务领域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语言政策,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在这方面上海走在了前面,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于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3]其次,研究开发网络语言监控软件,通过技术“过滤”网络语言,及时发现并清理错误的、低俗的网络语言,净化网语语境。第三,对于在网上散布流言蜚语、恶意中伤诽谤他人等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尽快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约束,将网络行为纳入法律体系。
  面对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网络用语,我们既应态度宽容,静观其变,又要积极引导,加以规范,使网络时代最具生命力、最活跃的语言形式,在开放、文明、不悖离传统语言的基础上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2年上网人数达5.6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42%[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3-02-22/content_8324369.html,2013-02-22.
  [2]中国网民数达到5.64亿 青少年网民4.49亿[EB/OL].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guonei/gedi/2013/01/16/480817.html,2013-01-16.
  [3]上海立法禁网络语言 乱用“恐龙”“粉丝”等属违法[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3/02378346326s.html,2006-03-03.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脉络宁注
目的探讨门静脉自然转流及非转流情况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将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保留肝左、肝中动脉血供及尾状叶动脉、门
目的探讨岩藻糖转移酶9(alpha(1,3)fucosyltransferase9,FUT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宫颈癌(其中21例合并转移淋巴结,39例无转
摘要:怀旧主题是琦君散文的重要特点。她的散文追忆过去、怀念故人、思念故乡,把现实生活与怀乡恋旧情绪渗透在一起。她散文中的怀旧情绪也正代表了一批大陆去台作家的心绪。这种怀旧是浓郁的乡愁、乡恋,也是在精神上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  关键词:琦君散文 怀旧  琦君,被称为“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她的散文影响了台湾几代人;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也曾轰动海峡两岸。怀恋家乡风物和故乡人的怀旧散文是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时代我国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体现。振兴本科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的自身需求决定了医学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出发,借鉴后现代理论和性别文化批评理论,分析池莉小说叙事对“二元对立”传统小说叙事理念的反叛、对传统性别文化书写的文本转换、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的视听盛宴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理论 池莉小说 文化内涵 叙事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池莉小说叙事倍受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这一角度切入池莉小说,揭示池莉小说叙事的后现代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后
摘要:课程设置作为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高等院校翻译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环节。分别对两地共计14所高校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有益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课程设置 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一、背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工作始终是沟通中华文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