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依托就是传统文化资源。基于此,力求聚焦传统文化资源本身,以课前、课堂、课外为主场域,探索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良性途径:厚植古诗文情感引力,激发学习趣味;发挥多媒体技术魅力,创设生动情境;巧用多主题活动推力,培养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195
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纳入学生学习体系中,既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是借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其良好古文语感及正确三观的必然选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当代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初中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学生能够在文章辞赋中感知古人的道德情操,感受古人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心态,感悟古人的智慧之妙。故而,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欣赏文化之美、感知文化之韵、体验文化之律的过程,是让朴实无华的生活生动化、诗意化的手段。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从此切入探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方法。
一、厚植古诗文情感引力,激发学习趣味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其中既有文字运用的精妙,也有文字跃动的韵律,更有诗人唯美无染的真挚情感。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胸襟中,我们能够看到勇于攀登、不惧困难的气概与格局;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患情绪中,我们能够挖掘到胸怀国家、心系亲友的真情与思念。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可激发其主动探知古诗文的意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与继承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可通过挖掘诗文之美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饱含兴趣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让古诗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与个人习惯。学生反复品读的过程就是其认知学习的过程,教师则通过文字联系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文的情感波动中体味传统文化之妙,进而形成良好的古诗文学习习惯。
二、创设古诗文生动情境,感受诗文意蕴
“互联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植入使得教育场域不断扩展,多媒体的应用也使得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更多形式呈现,即:呈现形式由文字、图画到音视频等立体化,学生学习由初始的视觉到视听等多感官一体化。就古诗文教学而言,由于其文字简省,意境深远,所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文有着特别的优势。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课堂上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还原古诗文的意境,从而方便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诗文中的丰富意蕴。
多媒体让抽象的景物生动化,让干瘪的思想形象化,其创设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克服了与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学生的思想中植根并绽放夺目的光彩。
三、巧用多主题活动推力,培养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对初中生而言有不小的难度,且课堂可用于背诵的时间有限。因此,要想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诗文原句,并深入到位地理解传统文化,必须延伸课堂至课间、校外,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多元、形式多样的古诗文学习活动,将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串联起来,为课堂古诗文教学提供补充,让诗文学习更有效。
(一)国学主题学习社团的创立
当下,国学几乎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国学基于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涵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思想学说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形式,是系统化、完整化的文化学术体系。[3]近年來兴起的国学课堂,实际是利用专设课堂的形式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平台。像“国学讲堂”“百家讲坛”等都是国学讲座的经典形式。如此看来,将国学教育引入校园,将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根植、传承的教育创新路径。教师可将国学主题学习社团的创建权交给学生,采用“宏观布局、具体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确立社团理念、确定工作机制。
(二)节庆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
传统节日是古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如王维在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辛弃疾在上元节创作的《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春节、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古诗词经常涉及的传统节日,教师可选择在这些节日开展朗诵或诗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搜集关于节庆的古诗文,并结合节庆民俗知识进一步了解古诗文主旨及内涵。
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开展“月是故乡明”的节庆主题文化活动,在中秋节前安排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文,并集中在节后课堂作专题展示。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中秋节诗文的宣讲者、鉴赏者。当然,教师需要为学生的课堂展示设计统一模板,即“自我介绍→选择缘由→诗文讲解”,并组织评价团队,展开专题评点,给出指导意见,保证活动有预设、有执行、有生成。
(三)经典文化资源平台的建立
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上下千年历史,且不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多达4.9万首,因此学习古诗文必然要有所选择。这充分说明我们有必要建立经典文化资源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古诗文。
四、结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语文教育教学,需要每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以持续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也将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诗文资源,建立成熟的学习机制,让其学有知、学有悟、学有进。
参考文献
[1]朱双娣.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J].教育界,2020(30):95-96.
[2]郑端俊.初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28):188-189.
[3]郭梓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0(27):72.
[4]马少东.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理导航(上旬),2020(07):15+17.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195
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纳入学生学习体系中,既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是借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其良好古文语感及正确三观的必然选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当代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初中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学生能够在文章辞赋中感知古人的道德情操,感受古人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心态,感悟古人的智慧之妙。故而,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欣赏文化之美、感知文化之韵、体验文化之律的过程,是让朴实无华的生活生动化、诗意化的手段。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从此切入探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方法。
一、厚植古诗文情感引力,激发学习趣味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其中既有文字运用的精妙,也有文字跃动的韵律,更有诗人唯美无染的真挚情感。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胸襟中,我们能够看到勇于攀登、不惧困难的气概与格局;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患情绪中,我们能够挖掘到胸怀国家、心系亲友的真情与思念。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可激发其主动探知古诗文的意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与继承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可通过挖掘诗文之美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饱含兴趣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让古诗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与个人习惯。学生反复品读的过程就是其认知学习的过程,教师则通过文字联系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文的情感波动中体味传统文化之妙,进而形成良好的古诗文学习习惯。
二、创设古诗文生动情境,感受诗文意蕴
“互联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植入使得教育场域不断扩展,多媒体的应用也使得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更多形式呈现,即:呈现形式由文字、图画到音视频等立体化,学生学习由初始的视觉到视听等多感官一体化。就古诗文教学而言,由于其文字简省,意境深远,所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文有着特别的优势。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课堂上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还原古诗文的意境,从而方便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诗文中的丰富意蕴。
多媒体让抽象的景物生动化,让干瘪的思想形象化,其创设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克服了与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学生的思想中植根并绽放夺目的光彩。
三、巧用多主题活动推力,培养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对初中生而言有不小的难度,且课堂可用于背诵的时间有限。因此,要想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诗文原句,并深入到位地理解传统文化,必须延伸课堂至课间、校外,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多元、形式多样的古诗文学习活动,将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串联起来,为课堂古诗文教学提供补充,让诗文学习更有效。
(一)国学主题学习社团的创立
当下,国学几乎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国学基于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涵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思想学说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形式,是系统化、完整化的文化学术体系。[3]近年來兴起的国学课堂,实际是利用专设课堂的形式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平台。像“国学讲堂”“百家讲坛”等都是国学讲座的经典形式。如此看来,将国学教育引入校园,将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根植、传承的教育创新路径。教师可将国学主题学习社团的创建权交给学生,采用“宏观布局、具体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确立社团理念、确定工作机制。
(二)节庆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
传统节日是古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如王维在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辛弃疾在上元节创作的《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春节、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古诗词经常涉及的传统节日,教师可选择在这些节日开展朗诵或诗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搜集关于节庆的古诗文,并结合节庆民俗知识进一步了解古诗文主旨及内涵。
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开展“月是故乡明”的节庆主题文化活动,在中秋节前安排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文,并集中在节后课堂作专题展示。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中秋节诗文的宣讲者、鉴赏者。当然,教师需要为学生的课堂展示设计统一模板,即“自我介绍→选择缘由→诗文讲解”,并组织评价团队,展开专题评点,给出指导意见,保证活动有预设、有执行、有生成。
(三)经典文化资源平台的建立
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上下千年历史,且不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多达4.9万首,因此学习古诗文必然要有所选择。这充分说明我们有必要建立经典文化资源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古诗文。
四、结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语文教育教学,需要每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以持续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也将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诗文资源,建立成熟的学习机制,让其学有知、学有悟、学有进。
参考文献
[1]朱双娣.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J].教育界,2020(30):95-96.
[2]郑端俊.初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28):188-189.
[3]郭梓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0(27):72.
[4]马少东.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理导航(上旬),2020(0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