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之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ma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人萨拉·蒂斯戴尔是位情感内敛,为人低调,隐遁于纽约闹市的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和她本人一样,含蓄隐深。通过其一首小诗《像大麦弯弯》感受诗人的“隐”和其诗歌的“隐”带给读者的美感。
  关键词 萨拉·蒂斯戴 诗歌 《像大麦弯弯》
  
  萨拉·蒂斯戴尔(Sara Teasdale1884-1933)是美国著名抒情诗人,她的作品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直至整个20年代。红透了整个美国,她是第一位获得哥伦比亚诗歌奖(即后来的普利茨诗歌奖)的诗人,也深受和她同时代的诗人,如叶芝,罗伯特·弗罗斯特等人的好评。
  在其有生之年,蒂斯戴尔陆续出版了《给杜斯的十四行诗及其它》(Sonnets 10Duse and Other Poems,1907),《特洛伊的海伦及其它》(Helen of Troy and OtherPoems,1911),《奔流入海的河》(Rive rsto the Sea,1915),《恋曲》Love Songs,1917),《火焰与阴影》(Flame and Shadow1920),《月亮的阴面》(Da rk of the Moon,1926),《奇异的胜利》(St range Victor,1933)。以及出版于她辞世后的《心之镜一萨拉蒂斯戴尔诗选》(Mirror of the Heart:Poems of Sara TeasdaIe,1984)。其中最为著称的是出版于1917年的《恋曲》。
  蒂斯戴尔一生拥有很多爱。有来自父母兄长姊妹的亲情,有来自玛丽安娜·穆尔(MarlanneMoor)、杰西·瑞汀豪斯(JessieRittenhouse)。玛格丽特·考克林(MargaretConklin),约翰·豪尔·威尔洛克(John HallWheelock),维切尔·林赛(VacheI Undsay)等人的友情,还有丈夫欧内斯特·菲尔辛格(Emst Filsinger)忠贞不渝的爱情。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位如此受人爱戴且拥有成功事业和美满家庭的女诗人,却在盛年选择了自杀。她自杀的消息成为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人们为失去这位灵秀的诗人而震惊、惋惜。纵观她短短的一生,犹如她的作品,含蓄,隐深,谦逊,谨慎,如一支深谷幽兰,默默绽放,幽香浅浅。她的隐,兼享隐之静柔、隐之热烈,用她自己的话说,有着“火焰般的安详”。
  蒂斯戴尔的诗歌《像大麦弯弯》,有着她诗作一贯的风格:简朴,平实无华。这首诗借用海边洼地迎着烈风的大麦的形象,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柔弱却不屈服的生命,一种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下面我们透过这首诗歌来看蒂斯戴尔的“隐”和她诗歌中的“隐”带给我们的美感。
  一、娇弱背后的柔韧与坚强
  蒂斯戴尔本人从小身体柔弱,在富足的家庭里像个水晶娃娃般被保护着,成年后依然时不时地病倒。娇弱的身体使得她的性格更加敏感,细腻。也正是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她敏感的性格成就了她的诗歌才华。海边洼地的大麦与烈风无休止的抗争形象,正是诗人以孱弱的身体坚持生命与创作的写照。
  然而大麦的坚韧,并非铮铮铁骨的刚强,而是细弱、柔韧的坚强。细细的麦秆,在烈风中弯腰(bending),但总会昂起头(risingaga’m)。而诗歌中的“我”也要从伤悲和痛苦中奋起(r‘ise from pa’re),而且要轻柔地(softly),日日夜夜地(day long,night long)歌唱。如此不动声色的执着,展现出一种女性柔和而又柔韧。
  二、乐观背后的悲观与忧伤
  乍看这首《像大麦弯弯》,一种坚强乐观的精神贯穿着诗歌首尾。被风吹弯的大麦在风中“一次次的昂首”(rising again),而且歌唱不停(singing,ceaseless),诗歌中的“我”也是一副乐天的形象出现,不屈地(unbroken)从痛苦中奋起(Rlse frompain),并且乐观地歌唱,把痛苦化解为歌声(change my sorrow irite song)——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旨在对痛苦和命运实现超越。“大麦弯弯”(like barley bending)及“我要”(so would I)接连出现两次,仿佛“我”正在喃喃自语要下定决心。让人听到一个柔弱却坚定的声音。
  然而,这种乐观,却深深地根植于一种悲观、忧伤的情绪之上。虽说疾风知劲草,但海边的烈风却更为猛烈和强劲。ha rd wind不同于strong wind。hard一词除了有猛烈之意以外,还含有残酷,冷酷无情,困苦,苦闷悲伤的含义。这里的海风。让“大麦”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有内心的悲苦。正如若水在其文章中的分析,海风的猛烈也许只是一时的逆境,然而海边的洼地(Iowfields by the sea)却带有命运的悲哀,不能更改。生命之根一旦立足于一片土壤,就再也不可能去改变地方,落入山野便用在荒野,落入沃土便永在沃土,从发芽直至生命结束不可能在离开。而这片在海边洼地的大麦,从种子落下的一刻开始开始,便注定要一生忍受苦涩又猛烈的海风的折磨。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诗人精神深处隐藏的忧伤,卑微的生命在强大的命运困境中的悲凉。而这些情绪却被诗歌表面洋溢的乐观情绪灿烂地遮掩。
  三、意象背后的自我
  这无奈却又坚韧、生长在海边洼地。面对困境依然昂首歌唱的大麦形象背后,隐藏着诗人自己。孱弱的身体敏感的性格。让蒂斯戴尔对命运充满了质疑和悲观。她曾在自己的一首诗里说自己“我是一朵花,盛开在这般悲苦的世界”(陈敏,30),尽管衣蒂斯戴尔食丰足,也不用为生计奔波,更没有普通家庭女性为家务缠绕的烦恼,又尽情享用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如此在外人看来童话一般的生活。在蒂斯戴尔眼里的世界却是这般悲苦。然而她却在自己内心悲苦的世界里顽强抗争着,接受爱也给予爱,更用诗歌表达爱的美好,和对爱的敬拜。她的诗集《恋曲》(Love Song)就是她对爱的种种体验和思考。而这些过程中的诗人自己,也许就是她诗歌中的大麦的形象,虽然悲苦。却依旧昂首歌唱。蒂斯戴尔生活自律,感情自制,自我封闭。诗人自己虽然身在纽约,却深居简出,把自己隐遁在闹市之中。虽然深受读者喜爱,她却极少接受媒体参访,不愿意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就像一支幽兰。绽放无声,浅香阵阵。然而,《像大麦弯弯》中诗人极为赞赏肯定并要学习的乐观坚强的大麦形象,最终没有支撑着诗人到生命的尽头。1929年诗人固执地和相爱的丈夫离婚,离群索居,并于1933年在自己的公寓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享年49岁。最后还是海边大麦形象背后的忧伤战胜了诗歌表面的乐观和坚强。
  这首诗歌里大麦的娇弱形象背后隐藏着坚韧,字面的乐观背后隐藏着忧伤,而大麦意象的深层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一个独自在内心的悲苦中挣扎的女子。这首短小的诗歌的字面给我们力量,而诗歌背后的女子,惹我们怜爱忧伤。
其他文献
摘要 《雨夕》是萧乾的代表作,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对比是《雨夕》结构中突出的叙事技巧,有儿童叙述视角与成人叙述视角的对比、儿童感性世界与成人理性世界的对比、人物内外表里的对比等等,在对比中彰显了人生的悲苦和炎凉的世态,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关键词 儿童 成人 对比    萧乾是一位有着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擅长使用儿童的眼光来展示穷人的艰辛、人生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运用的是精雕细琢的语言和对爱情刻骨铭心的感受,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谱写的是关于人生,人性,特别是对待爱情的选择及态度;李安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色·戒》基本上以小说为起点,在尊重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前提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编,不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并对于人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和省察。  [关键词]《色·戒》小说 电影 人性
[摘要]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观众的接受状况影响影片的内容选择及叙事形式,进而分析了受众者视点的特殊性,如何造成叙事效果的不同,坚持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能够更好地处理叙事中的视点问题。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叙事 视点    电影接受美学专门研究电影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这种研究为起点研究整个电影美学问题。电影接受美学可以看成是电影美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成是电影美学的深化与
摘要 金基德是韩国电影界新近崛起的一名年轻导演,不仅其设计奇特的故事、边缘的人物形象、优美的影像呈现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而且他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让人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折服。在金基德电影的一系列标志性元素中,妓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甚至构成了金基德电影中的一个情结。  关键词 妓女 底层 等级    一    “妓女”这一职业在影视作品中是一个特别暧昧且又让人存有无限遐想的边缘身份,它在被敏
【摘要】自近代以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线性历史观促使了进步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历史进步论与革命伦理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不断革命便不断进步、向前的美好图景,由此也催生出一种社会性的进步信仰。延安时期,浓郁的革命情结以及对于进步的信仰催发丁玲往往以“进步”为尺度来观照革命的进程,她在其时的文学创作便流溢出进步的眼光和标准;在延安整风运动遭遇批判之后的自我归趋与认同也是其在政治的框架和进步
[摘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是西奥多·德莱塞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两部杰作。两个年轻的乡下姑娘,一个争强好胜,一个单纯善良,青春赋予她们无限的生机,也带给她们对生活无限的幻想。但是幻想却在短暂的幸福之后幻化成泡影。从社会环境及人物性格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两个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的缩影,充分说明了资
[摘要] 音乐由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等要素构成。要使影视歌曲悦耳动听、引人入胜,充分表达作品思想感情,起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就必须注重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等音乐要素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使之浑然天成、完美结合。  [关键词] 影视歌曲 音乐要素 运用艺术表现。    音乐是作曲家在语言(歌词或唱词)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创作所形成的揭示和美好语言的曲谱。音乐和语言
当激昂的国歌响起,升旗手林孝诚挥动右臂,“唰”的一声,将国旗撒向空中,五星红旗划开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迎风展开。1分24秒,当国歌最后一个音符落地、定格,国旗升至旗杆最高点,飘扬在人民广场的上空。  这个动人的场景,在上海人民广场市政府门前的升旗台上每天都会上演,成为了上海市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担负国旗升降任务的是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国旗班。  20多名外貌帅气的国旗班战士多为“90后”,可谓是
金汀《符号》作品,细细观之,颇有感触。  第一个最深的感受:立意、构思精巧。这组作品紧紧围绕两个字展开,这就是符号,何谓符号:就是标志、象征。既然是标志、象征,就要典型、规范、独特,什么样的建筑、雕塑符合这样的要求?这是很繁琐的,需要去策划,找准最佳拍摄题材;拍摄的难度之高是不难想象的,需要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花费时间,耗费经费和体力。可以这样说,《符号》这样的项目
[摘要] 《(英雄)——一场形式主义的盛宴》一文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分析《英雄》等影片时出现诸多偏差,俄国形式主义分别从“形式”与“内內”的关系,“质料”与“手法”以及“陌生化”来塑造所谓的“文学性”,而《英雄》等影片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这些内涵却有种种偏离,并不能算作是反映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电影。  [关键词] 《英雄》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性    2002年的《英雄》、2004年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