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道德及社会性从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认识。它们本身就既是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因此,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儿童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性水准之上,而是在复原儿童生活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他们的道德和社会性水准有所提高,从而体现出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一、搭建平台,让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
品生品社学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周遭的环境与氛围都还不是很在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以课堂为基准,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品社学科的课堂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实际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我们引领全镇品生品社教师多开发我们自己的课程资源,注重将平时生活中具有教育價值的真实素材和课堂教育相结合,课前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学生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采访长辈、实地调查收集了有关地震、工厂污染、战争带来的灾难等相关资料,进一步懂得了关爱生命的重要。
二、激趣导引,把生活溶入教学活动
纵观我们目前使用的品生/品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编排上都是适合儿童特点的。以往我们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书本为主,忽视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失去了本该有的情景和乐趣,无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诚。因此,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要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在教学《地震的风波》这一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观看地震的形成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增强防震意识,同时,更要体会大灾面前的大爱与大道。
三、转换时空,让课堂深入生活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室里的集中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去建立课堂,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走向社会,让他们在课后观察自己父母、熟人等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从而促使自已遵守交通规则,也承担督促身边人的不良行为的义务。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认识社会。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研究探讨,不断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社会需要和现实问题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困惑
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并因此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五、正视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勤俭节约》一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学生虽说感受到了农民种粮的不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又在课堂上模拟秋收时收玉米的情景,让学生坚持侧身弯膘割粮的动作,坚持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终于从内心深处体验了劳动者的辛苦,从而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要珍惜粮食的态度。
总之,品社学科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镇学生在学习态度、个性品质、与人相处、关爱他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搭建平台,让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
品生品社学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周遭的环境与氛围都还不是很在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以课堂为基准,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品社学科的课堂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实际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我们引领全镇品生品社教师多开发我们自己的课程资源,注重将平时生活中具有教育價值的真实素材和课堂教育相结合,课前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学生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采访长辈、实地调查收集了有关地震、工厂污染、战争带来的灾难等相关资料,进一步懂得了关爱生命的重要。
二、激趣导引,把生活溶入教学活动
纵观我们目前使用的品生/品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编排上都是适合儿童特点的。以往我们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书本为主,忽视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失去了本该有的情景和乐趣,无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诚。因此,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要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在教学《地震的风波》这一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观看地震的形成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增强防震意识,同时,更要体会大灾面前的大爱与大道。
三、转换时空,让课堂深入生活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室里的集中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去建立课堂,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走向社会,让他们在课后观察自己父母、熟人等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从而促使自已遵守交通规则,也承担督促身边人的不良行为的义务。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认识社会。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研究探讨,不断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社会需要和现实问题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困惑
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并因此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五、正视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勤俭节约》一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学生虽说感受到了农民种粮的不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又在课堂上模拟秋收时收玉米的情景,让学生坚持侧身弯膘割粮的动作,坚持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终于从内心深处体验了劳动者的辛苦,从而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要珍惜粮食的态度。
总之,品社学科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镇学生在学习态度、个性品质、与人相处、关爱他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