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课堂朗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朗读更科学,更有效?我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来谈谈朗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朗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学生读了女学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3.重读轻阅,只读不思
  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难以切近语言,治静于文本深处,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
  二、对朗读教学问题的处理
  1.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恰当发挥示范读的作用
  教师精彩的示范读,能够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模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特别是意境优美的课文或者是童话、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等,更应该通过朗读来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一般是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感情较强烈、难度较大的地方进行示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示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示范读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示范读,在学生要求示范读时再范读,也不能牵引得太多。
  3.循序渐进,分层次朗读
  朗读指导要经过三个层次,即: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披文入情,读出感情;鉴赏品味,读出韵味。
  朗读的第一层次,是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能主动、专注地读。接下来用小声朗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扫清障碍,纠正错误,弄清课文写了什么,大致是怎样的。然后用开火车读或接读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为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打下基础。
  朗读的第二层次,是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层次的方法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典型的语言信息进行探究性的读。
  第三层次,就是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吟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说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朗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其他文献
初中古诗词阅读主要是对我们阅读古代诗词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语文新大纲提出了对中学生诗词赏析要求:“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
摘要:俗语说,一滴水也能看见大海的色彩。一颗露珠也可以闪烁太阳的光辉。要使学生懂得,小事不小,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可以“以小见大”的。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作文都有一个突出的毛病,那就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已经广泛的用于教学领域,学校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的讲述清楚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的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学,自考等。教学领域是最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领域。多媒体的辅助和参与将会使教学领域产生一场质的革命。下面就高中数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目前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享受“说话乐,作文趣”,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动力。  一、说话表达,思维拔高尺度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其中表达是学生反映自我最强烈的声音。  1.学会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给学生信心和勇气,学会真诚的表达。一次,教研组在磨课后,推荐一位老师讲授《愚公移山》。完美的课堂活动在循序渐进,突然一个学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太多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总是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好,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一般是老师给了孩子交谈的机会,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孩子们不知道
让小草和大树共享阳光雨露,我们要让飞机按照飞机的速度飞,让燕子按照燕子的速度飞,让蚯蚓按照蚯蚓的速度爬。初中学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具有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的特点,每个学生的数学程度也不同,因此数学“走班制”教学是针对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为了在班级在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学生数学个体差异问题,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征表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积极、主动、大胆的提问意识─创新的起点  传统教育观念及机械化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课堂需创新,应将灌输式教授转化为“提问,合作探究,
摘要: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洛伦兹力与现代技术”“牛顿第一定律”及“比值定义法”的教学为例,得出物理教学中提问要问在关键处,问在分歧处,问在模糊处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 物理;有效 ;提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恰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就是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加强语言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堂教学;歌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