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办法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i9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困生的转化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关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形成的原因;转化措施及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步入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造优秀的意志品质,培养科学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关乎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未来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资源的质量,而这一阶段的弱势群体——学困生,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这部分学生以后的发展更是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关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是怎么形成,又如何转化呢?本人从教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下面谈谈浅表的看法。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在校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非常多,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自身原因。研究发现,有的学困出生生时大脑损伤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使他们在就学中的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学困生患有多动症,可能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造成脑功能失调;有的学困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顽强的意志力。
  1.2 家庭原因。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家庭是教育与环境对儿童成长与学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如一个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都会造成学生的成绩不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子女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1.3 社会环境因素。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个体户或农村专业户认为自己没文化,也不是照样赚大钱。错位教育,使得子女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对学困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1.4 学校教育因素。许多学困生学习问题是由于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学校教育造成的,在所有学校教育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与教学。
  一是教育目标过高。升学考试的指挥棍仍左右着许多学校的基础教育目标,人为的把学生分为若干等级,“校中校,班中班”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教学中看重升学率与优秀率,忽视中下生,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比率增加。二是教学方法陈旧、简单。三是教师不合适的期望与不良态度。一些老师不叫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其冷嘲热讽,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
  2 转化措施及办法
  2.1 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第一,热爱学困生,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是教育好学困生的重要前提。对学困生教师要倍加热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不能没有母爱,在学校不能没有师爱。由于学困生很少尝到学习的甜头,自暴自弃,他们总感到教师不喜欢自已,久而久之就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转变学困生,就要把冷淡的或者是对立的师生关系,变成热情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是满腔热情地加倍热爱学生,要想教好他们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热爱学生要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第一步。“动之以情”是说教师对学生应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有别于母爱,它应是热诚于内,平静于外。“晓之以理”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不能过分地表现在外形的强烈上,应体现于内在的理智和持久的态度上。要把学生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步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则要要求教师应身体力行,身先于生。让学生由模仿地学到独立的学,再到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见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作法也要“持之以恒”,但感情要适度。这就是说,教师对他们要有感情、有理智、有行动、有恒心、有效果,做到耐心和信心的持久,才能引起学生“持之以恒”。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较差学生的实践机会,越是较差越要让他们做,特别是在课堂上做,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适合程度的习题,增加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又要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2 用诚心塑造学困生
  2.2.1 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困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得问话,如:老师喜欢你,你是好样的!……,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那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发挥使用。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2.2.2 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学困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教师要从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帮老师把卡片涂色,这样,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把学生学习的举吸引过来,就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2.2.3 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在这过程中,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热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
  2.3.1 “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我们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信赖赞扬,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会犯老毛病,此时,教师的批评应把握分寸,言语不要太刻薄,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环的过程,教师应循循善诱,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学困生的言行,寻找学困生每一个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记忆终生。   2.3.2 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全程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差的,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2.3.3 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 “亲其师而信其道”。
  2.4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时教师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弛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学困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信心就永远得不到成功,这充分 说明了信心的重要作用。成人犹如此,何况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们!在家中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垂青;班里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他们的信心从何而来?家里、学校他们没有任何“市场”,正的方面没辙,歪面有戏。于是,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制造事端,以引起教师及同学对他们的注意。此时,怎么办?应该看到,人无完人,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学困生也有闪光点,如有的在音、体、美有特长,有的善于演讲等等,若不失时机给予激励,他们是能够进步的。
  2.5 多家访,多沟通、齐抓共管:家访是教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还可以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家访时要把学困生在学校的“亮点”告诉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增强家长的荣誉感,维护学困生的尊严,特别切忌“告状”式的家访,这样做有两点负面影响:一是家长感到自己的孩了学习成绩不好,自己脸上无光;二是学困生自己也最怕教师到家“告状”。在家访时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的原则,也要用爱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管理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努力给孩子营造宽松成长环境。
  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学困生生活,尊重学困生人格,与学困生真诚相待,共同探讨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陶行知教育文集》.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  【关键词】教师;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由单机模式向网络化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可以依托网络把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时有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传输及播放文、图、声、像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潜力,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迅速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开放智力?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充分利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欣赏;感情;体验;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预习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期刊
常听家长们这样说起:  “我的孩子大张的画纸也整理得不好,连对折也不会”;  “我的孩子新玩具买来后对于上面的说明看也不看就问我怎么玩”;  “我的孩子手工作业一拿到就问我这怎么做,说是不会图谱,其实别说孩子了,我也有点看不懂”;  “我的孩子……”;  从家长们的表诉及抱怨中听到的其实是对孩子看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满。怎样才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人们经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就是手脑协同发展的理想
期刊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虽是对写作文的要求,但也可以用于对课堂的要求。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那么,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同样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下面简要谈谈自己在结课时的一些常用方法。  1 归纳小结式结课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
期刊
每当带孩子上体育游戏的时候,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有一件事情总困扰着老师,那就是排队。孩子们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令人头疼。其实,从小班年龄段和教学实际出发,有一种队形“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既利于体育活动组织教学,又具有教育意义,那就是圆队形。  圆队形的有效应用在小班体育游戏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经典的队形到底怎么用?有些什么优势呢?  1 圆队形是小班体育游戏中的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
期刊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课标的目标看,“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的指导
期刊
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基本任
期刊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解读“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课应该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