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困生的转化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关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形成的原因;转化措施及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步入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造优秀的意志品质,培养科学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关乎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未来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资源的质量,而这一阶段的弱势群体——学困生,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这部分学生以后的发展更是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关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是怎么形成,又如何转化呢?本人从教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下面谈谈浅表的看法。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在校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非常多,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自身原因。研究发现,有的学困出生生时大脑损伤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使他们在就学中的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学困生患有多动症,可能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造成脑功能失调;有的学困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顽强的意志力。
1.2 家庭原因。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家庭是教育与环境对儿童成长与学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如一个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都会造成学生的成绩不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子女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1.3 社会环境因素。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个体户或农村专业户认为自己没文化,也不是照样赚大钱。错位教育,使得子女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对学困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1.4 学校教育因素。许多学困生学习问题是由于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学校教育造成的,在所有学校教育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与教学。
一是教育目标过高。升学考试的指挥棍仍左右着许多学校的基础教育目标,人为的把学生分为若干等级,“校中校,班中班”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教学中看重升学率与优秀率,忽视中下生,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比率增加。二是教学方法陈旧、简单。三是教师不合适的期望与不良态度。一些老师不叫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其冷嘲热讽,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
2 转化措施及办法
2.1 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第一,热爱学困生,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是教育好学困生的重要前提。对学困生教师要倍加热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不能没有母爱,在学校不能没有师爱。由于学困生很少尝到学习的甜头,自暴自弃,他们总感到教师不喜欢自已,久而久之就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转变学困生,就要把冷淡的或者是对立的师生关系,变成热情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是满腔热情地加倍热爱学生,要想教好他们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热爱学生要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第一步。“动之以情”是说教师对学生应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有别于母爱,它应是热诚于内,平静于外。“晓之以理”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不能过分地表现在外形的强烈上,应体现于内在的理智和持久的态度上。要把学生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步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则要要求教师应身体力行,身先于生。让学生由模仿地学到独立的学,再到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见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作法也要“持之以恒”,但感情要适度。这就是说,教师对他们要有感情、有理智、有行动、有恒心、有效果,做到耐心和信心的持久,才能引起学生“持之以恒”。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较差学生的实践机会,越是较差越要让他们做,特别是在课堂上做,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适合程度的习题,增加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又要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2 用诚心塑造学困生
2.2.1 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困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得问话,如:老师喜欢你,你是好样的!……,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那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发挥使用。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2.2.2 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学困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教师要从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帮老师把卡片涂色,这样,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把学生学习的举吸引过来,就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2.2.3 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在这过程中,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热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
2.3.1 “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我们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信赖赞扬,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会犯老毛病,此时,教师的批评应把握分寸,言语不要太刻薄,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环的过程,教师应循循善诱,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学困生的言行,寻找学困生每一个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记忆终生。 2.3.2 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全程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差的,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2.3.3 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 “亲其师而信其道”。
2.4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时教师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弛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学困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信心就永远得不到成功,这充分 说明了信心的重要作用。成人犹如此,何况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们!在家中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垂青;班里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他们的信心从何而来?家里、学校他们没有任何“市场”,正的方面没辙,歪面有戏。于是,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制造事端,以引起教师及同学对他们的注意。此时,怎么办?应该看到,人无完人,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学困生也有闪光点,如有的在音、体、美有特长,有的善于演讲等等,若不失时机给予激励,他们是能够进步的。
2.5 多家访,多沟通、齐抓共管:家访是教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还可以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家访时要把学困生在学校的“亮点”告诉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增强家长的荣誉感,维护学困生的尊严,特别切忌“告状”式的家访,这样做有两点负面影响:一是家长感到自己的孩了学习成绩不好,自己脸上无光;二是学困生自己也最怕教师到家“告状”。在家访时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的原则,也要用爱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管理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努力给孩子营造宽松成长环境。
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学困生生活,尊重学困生人格,与学困生真诚相待,共同探讨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陶行知教育文集》.
【关键词】形成的原因;转化措施及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步入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造优秀的意志品质,培养科学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关乎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未来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资源的质量,而这一阶段的弱势群体——学困生,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这部分学生以后的发展更是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关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是怎么形成,又如何转化呢?本人从教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下面谈谈浅表的看法。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在校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非常多,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自身原因。研究发现,有的学困出生生时大脑损伤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使他们在就学中的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学困生患有多动症,可能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造成脑功能失调;有的学困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顽强的意志力。
1.2 家庭原因。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家庭是教育与环境对儿童成长与学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如一个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都会造成学生的成绩不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子女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1.3 社会环境因素。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个体户或农村专业户认为自己没文化,也不是照样赚大钱。错位教育,使得子女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对学困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1.4 学校教育因素。许多学困生学习问题是由于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学校教育造成的,在所有学校教育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与教学。
一是教育目标过高。升学考试的指挥棍仍左右着许多学校的基础教育目标,人为的把学生分为若干等级,“校中校,班中班”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教学中看重升学率与优秀率,忽视中下生,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比率增加。二是教学方法陈旧、简单。三是教师不合适的期望与不良态度。一些老师不叫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其冷嘲热讽,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
2 转化措施及办法
2.1 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第一,热爱学困生,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是教育好学困生的重要前提。对学困生教师要倍加热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不能没有母爱,在学校不能没有师爱。由于学困生很少尝到学习的甜头,自暴自弃,他们总感到教师不喜欢自已,久而久之就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转变学困生,就要把冷淡的或者是对立的师生关系,变成热情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是满腔热情地加倍热爱学生,要想教好他们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热爱学生要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第一步。“动之以情”是说教师对学生应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有别于母爱,它应是热诚于内,平静于外。“晓之以理”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不能过分地表现在外形的强烈上,应体现于内在的理智和持久的态度上。要把学生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步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则要要求教师应身体力行,身先于生。让学生由模仿地学到独立的学,再到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见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作法也要“持之以恒”,但感情要适度。这就是说,教师对他们要有感情、有理智、有行动、有恒心、有效果,做到耐心和信心的持久,才能引起学生“持之以恒”。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较差学生的实践机会,越是较差越要让他们做,特别是在课堂上做,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适合程度的习题,增加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又要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2 用诚心塑造学困生
2.2.1 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困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得问话,如:老师喜欢你,你是好样的!……,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那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发挥使用。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2.2.2 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学困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教师要从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帮老师把卡片涂色,这样,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把学生学习的举吸引过来,就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2.2.3 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在这过程中,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热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
2.3.1 “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我们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信赖赞扬,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会犯老毛病,此时,教师的批评应把握分寸,言语不要太刻薄,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环的过程,教师应循循善诱,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学困生的言行,寻找学困生每一个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记忆终生。 2.3.2 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全程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差的,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2.3.3 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 “亲其师而信其道”。
2.4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时教师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弛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学困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信心就永远得不到成功,这充分 说明了信心的重要作用。成人犹如此,何况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们!在家中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垂青;班里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他们的信心从何而来?家里、学校他们没有任何“市场”,正的方面没辙,歪面有戏。于是,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制造事端,以引起教师及同学对他们的注意。此时,怎么办?应该看到,人无完人,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学困生也有闪光点,如有的在音、体、美有特长,有的善于演讲等等,若不失时机给予激励,他们是能够进步的。
2.5 多家访,多沟通、齐抓共管:家访是教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还可以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家访时要把学困生在学校的“亮点”告诉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增强家长的荣誉感,维护学困生的尊严,特别切忌“告状”式的家访,这样做有两点负面影响:一是家长感到自己的孩了学习成绩不好,自己脸上无光;二是学困生自己也最怕教师到家“告状”。在家访时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的原则,也要用爱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管理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努力给孩子营造宽松成长环境。
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学困生生活,尊重学困生人格,与学困生真诚相待,共同探讨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陶行知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