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视角审视地方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发现:各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发挥虽各有优长但相互分离、没有形成合力;思政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变化相比,虽有提升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思政教育实施工具理性较强,深刻性不够、特色不明显、成效不突出。需要立足新工科要求,在“治理”视角下,构建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元素,注意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和通识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大学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随着全球化时代网络技术的迭代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很多事物的价值思想疆界被打破,大学更是早已失去了围墙,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冲击着理性不足、定力不足的大学生,很多同学不知不觉在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的社会狂欢中沦陷,现代大学思政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受学校和工科特色所限,思政课效力大都发挥一般,人文通识教育相对不足,课程思政深度融入不够,任务更加艰巨。
一、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扫描
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来源于思政教育主体的良好引导,以及思政教育主体与思政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思政教育主体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
1.学生教育群体:贴近但浅表
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日常化思政教育实施中,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学生教育群体是目前大学生接触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深入的群体。他们会在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刻,就开启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生入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各种评优评先、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上传下达、各种学术科技大赛和文体活动的组织……;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实习单位联络、毕业管理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在目前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所有群体中,这一群体实施思政教育的贴近性最强,也最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但问题是:一、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一般。从地方工科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结构来看,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配备要求,只能首先保证数量的充足,思政专业人员不多,专业素养参差补齐。二、行政色彩较强。上至学校党委,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下至二级学院的党总支书记,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基本保证了思政工作实施的高效有序,但各级各类指令、要求也经常使思政教育表面化、形式化、人浮于事,实际落实效果一般。三、事务性工作繁杂。按照一位资深辅导员的话来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各种指令,只要跟学生有关,都要经过辅导员这个渠道。他们的角色是全方位的,是保姆,是警察,是老师,是朋友,是心理咨询师……24小时不能关机,随时都可能有学生找你。所以有时候遇到问题,也经常使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总体来看,这一群体思想教育实施的行政性、服务性强,而理论研究的深度、教育实践的效度等都存在明显不足。
2.思政教师群体:深刻但疏离
思政课教师作为专业的思政教育群体,在教育内容的把握方面最系统化、最全面,理论认识和阐释也最深刻,是目前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最专业的群体。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针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所有这些,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思政课重视程度提高、改革力度加大,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也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老师们纷纷表示他们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现实是,思政课堂抬头率、点头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明显存在,思政课教师的存在感仍然不强。原因在哪里呢?是思政课专业教师讲课不深刻、不生动?绝对不是。相反,思政专业教师的课和一般的专业课相比,授课质量普遍高而且内容普遍丰富深刻。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过于深刻上。通过调查得知,思政课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有误,比如,他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不得不上的“虚”课,不能对未来就业和发展产生实际用途。更重要的是因为“所讲非所需”,即虽然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完善、很丰富、很深刻、很体系化,但与学生接受的匹配度不高。形象一点说,思政课教师费力将自己修炼成了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努力提供花色品类丰富的“高大上”硬菜,但学生却只偏爱特色小吃。师生不能實现充分有效的互动,所以,再深刻、再生动的课程讲授有时候只能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其实质还是传统的灌输主义。而且思政课教师普遍针对全校范围的学生授课,采取大班制,教授的学生多,对学生个体的关照相对少,课后与学生的接触了解也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差,疏离感强,无法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专业教师群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两张皮
专业教师的思政工作主要通过课程思政来落实。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之后,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课程思政又得到了进一步强调。相对密集的会议精神宣传和传达,使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认可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但实际执行和落实效果却不尽人意。比较突出的表现即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融合生硬、机械,基本处在两张皮的状态。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专业课教师会选择在上课初和下课前讲几分钟的时政新闻或心灵鸡汤,或者穿插进行一些与专业课程内容关联度不太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宣教。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刚性、表面化。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模式的长期不良影响。大部分专业教师十分珍视专业知识的价值,关注专业发展,虽然在国家的号召和学校的引导下,也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却不愿意在课程思政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二、认识不到位。虽然教师表面上接受“课程思政”,但思想深处仍会觉得自己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助者,认为专业课是专业知识的课堂,课程思政“锦上添花”就可以了。三、难度大。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相比,工科专业课程中意识形态色彩不强;现有教材还大都沿袭过去专业教育的刻板路子,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的挖掘,没有多少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而很多工科专业教师受专业所囿,个人尚不能做到通专结合、全面发展,更何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所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执行效果可想而知。 4.其他思政工作群体:重视但保守和散漫
地方工科院校的其他思政工作群体主要包括行政工作群体和后勤服务群体两大群体。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持续号召和坚定执行下,这两大群体虽然不直接从事思政教育,但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一般比较高,会认真履行和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只是因为他们的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从思政教育的执行情况来看,这两个群体的思政工作往往表现出阶段性强、持续性差、散漫性明显等特点。而且因为他们不直接面对学生从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实施的隐性色彩较强。以后勤服务群体为例,如果不刻意关注,不容易看到他们思政工作的直接效果,反而偶尔出现纰漏和缺失之处,则会非常容易显现。这种现状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这一群体从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从笔者访谈的情况来看,这两大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对大学生思政工作保持底线思维和防御思维,按照一位中层领导的话来说:“上有呼必有应,安全第一,确保不出问题。”他们一般能做到关键时候跟得上,比如重大节日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各种考试等重要环节,比如有上级新精神传达和检查评估时候,平时则以防范心态为主,相对来说,比较保守、散漫,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有效实施的理念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革新教育思想和提升教育效果密不可分。根据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需求,地方工科院校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应着力推动实现以下转变:
1.由“专门教育”向“大教育”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具有统领性、指导性和方向性,是一种“大教育”,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筹领导下合力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工科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思政课教学质量更是显著提升。但总体来看,在实践上仍将思政教育窄化为“专门教育”,认为主要依靠教师群体尤其是思政教师群体来完成,其他群体辅助一下即可。比较突出的表现即是:学校党委还主要是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学校各思政群体还没有打破耕种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属地思维;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一般,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落实表面化,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融合不足。亟需增强顶层设计,发挥好整体性和协同性。
2.从培养“知识人”向培养“智慧人”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是促进学生更好面对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智慧人”教育,是实践的、开放的。可在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被塑造成了理论的、封闭的、局限的“知识人”教育。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内容以教化性知识为主,思政教育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思政教育评价以考试分数为主。思政教育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掩盖、僭越,使思政教育事实上成为了培养 “知识人”的教育。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未来的不确定越来越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元化。面对知识的无穷性、价值思想的复杂性、发展变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思政教育必然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深刻认知思政教育价值教育的本质,对原来看起来“高大全”的“知识人”思政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指出的那样,与其造就充满知识的头脑,不如造就“构造得宜”的头脑,以切实可行的目标导向推进“智慧人”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3.推动“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转变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中,管理者自上而下,通过计划、指令、命令等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他人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治理”则是指多元主体调和各自利益,平等地围绕共同目标联合、持续行动的活动过程,其中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还有从中间上下延伸的交流互动和协同创新。从治理视角来看,思政教育中“三全育人”的提法虽然完美,可从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现实来看,效果却比较一般。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仍旧遵循着传统的“管理”理念,各群体一般按照上级指令和对思政教育任务的理解各自单兵作战,自我创新性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交流,也缺少與学生群体的平等沟通。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是个性的、多元的、复杂的,在“管理”的视角下,这种复杂性却被条块化的任务分崩瓦解了。如图所示:
为此,我们应该基于“治理”理念,多主体协同开展工作,结成一个互联互通、有机互动的思政教育闭合循环网。如下图所示:
4.由“全面思政”“模仿思政”向“特色思政”“有效思政”转变
地方工科院校普遍资源缺乏、基础薄弱、政策领悟力和执行力有限。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被高歌猛进的教育大潮裹挟着跟进,外延发展尚没完成,内涵发展却必须同时进行,发展压力一直较大,整体上处于追赶式的局面。在这种大环境下,思政教育也基本上处于被裹挟着前进的情况,追随性、模仿性较强,教育内容全面、教学方法传统,虽然基本上做到了形式上完备,但特色化不足、实效性不强。如何立足学校历史背景和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学校和地域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建立与学科专业、与区域地方特色密切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做到形神兼备,实现由“全面思政”“模仿思政”向“特色思政”“有效思政”转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该符合新工科建设内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多元,现代工程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基于系统性、创新性思维来解决。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思政教育提升应该有效呼应新工科教育改革要求,充分立足地方工科院校实际,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科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治理”的教育理念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从实践来看,构建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元素、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等则是务实可行的路径。 1.以二级学院为主枢纽,建立相对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
立足于学校整体,以系统思维进行思政教育顶层设计,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思政“大教育”工作中,形成“大思政”教育合力,实现“三全”育人,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从地方工科院校的思政实践来说,如果没有切实的制度保障和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运作,那就会不可避免地流于“谁都喊重视却谁都不重视”的尴尬状态。为此,地方工科院校在思政教育理念上要“大”,要站位高、视野宽,但在执行上却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抓“小”抓“实”。
二级学院是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实施的主枢纽,思政教师是“专业军”,专业教师“主力军”,因此要花大力气夯实二级学院思政教育的主枢纽“实”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大群体的主体力量。具体来说,即要打破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专有制,建立起思政教师定向服务、定期指导二级学院制度,进而围绕二级学院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建立起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通过让思政课教师长期定向承担二级学院的思政课程,使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了解相应二级学院学生的思想状态,由原来的“深刻、疏离”变为“深刻、紧密”,从而实现师生亲密地教学相长。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方式和座谈会、宣讲会、集体备课等形式,促进思政课教师与定向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群体和专业教师的互学交流,从而实现多方共赢。进而实现在充分关照学生专业特色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切实取得思政教育实效。
2.以情感教育和校园文化为粘合剂,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效
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强化价值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二是强化三观引导,讲好人生故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辩证多元地看待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学文化具有整体性、渗透性等特点,可以有效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环境育人、精神育人、制度育人、行为育人,发挥思政教育的良好粘合剂作用。而情感教育则是更直接的粘合剂,朱小蔓教授曾指出,情感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生命机制之一——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教育效果最佳的状态。埃德加.莫兰还指出:“不存在凌驾感情的理性的高层,而只有理智——情感的圆环”。雅思贝尔斯的三种教育方法——训练、教育与纪律、存在之交流中,“训练”是把学生作为纯粹的客体,是一种身心隔离的活动;“教育与纪律”是把人放置于有计划地教育环境中,属于相对开放的交往,是精神得以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只有“存在之交往”,可以使“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地关系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思政教育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发挥好大学文化和情感教育的良好作用,构建起学生体验和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感受到平等、尊重、认同、理解、信任、趣味,既可以很好地弥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课程”严肃,还能很好地弥补“课程思政”的生硬,促进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价值理性的成长。
3.以工程伦理和通识教育为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贴近性和深刻度
工程倫理能力是工科院校学生未来的必备素质,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来说贴近性、应用性强,比较容易获得认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处理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存在工程道德判断力低、心理脆弱和受挫能力较差等工程素质缺乏等问题,不能良好地处理自己--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亟需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提升。工程伦理教学内容多以案例、视频材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比较形象生动,有感染力,既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加以深化和强化,既可以采用虚拟工程实践情景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现实的实践考察,比较易于实现“知行合一”、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是融合度较高、实现性较好的“课程思政”教育途径。
通识教育是对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教育,是培养完整人,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学生未来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思政教育必须还原教育世界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简单与复杂相互交融的本原,走向深化和深刻。因此,思政教育应该与通识教育进行良好结合,打破学科、专业的封闭疆界,从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万物互联”思维出发,对学生进行融合性的、全面系统的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在广博知识的融合中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通识课程仍然存在“知识化”“学分化”“应试化”的情况,广博有余,深刻不足,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认识还不到位,需要加强哲学思维培育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开放性、多学科知识的融通教育和思维风暴中启发和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智慧人”。
参考文献
[1]周洪宇. 教育经典导读 外国卷[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2](法)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著;陈一壮译.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晓莉.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5]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6]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7]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8]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9]龚艳, 闫丽娟.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2): 197-203.
[10]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11]张哲.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D].兰州大学,2015.
[12]卢文忠.基于复杂性理论视阈的大学生教育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1(12):171-174.
[1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4]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5]邱国良.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52-53.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upgrad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Li Honghua
(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7)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there are advantages in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resultant force have not been formed.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has been improved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re is stro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but the Profundity is not en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and the effect is not outstand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Need 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o build a st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to integrate effectively element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 to pay attention to give a play to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function, to strengthen the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ynergistic coupling, and the collaborative value unification of rational value and instrument value, and the accommod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vernance, New engineering
作者簡介:李洪华(197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战略规划与学科建设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与大学文化研究。
资助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交通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2020ZC306);山东交通学院本科教改课题“新工科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19YB80)。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大学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随着全球化时代网络技术的迭代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很多事物的价值思想疆界被打破,大学更是早已失去了围墙,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冲击着理性不足、定力不足的大学生,很多同学不知不觉在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的社会狂欢中沦陷,现代大学思政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受学校和工科特色所限,思政课效力大都发挥一般,人文通识教育相对不足,课程思政深度融入不够,任务更加艰巨。
一、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扫描
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来源于思政教育主体的良好引导,以及思政教育主体与思政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思政教育主体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
1.学生教育群体:贴近但浅表
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日常化思政教育实施中,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学生教育群体是目前大学生接触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深入的群体。他们会在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刻,就开启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生入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各种评优评先、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上传下达、各种学术科技大赛和文体活动的组织……;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实习单位联络、毕业管理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在目前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所有群体中,这一群体实施思政教育的贴近性最强,也最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但问题是:一、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一般。从地方工科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结构来看,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配备要求,只能首先保证数量的充足,思政专业人员不多,专业素养参差补齐。二、行政色彩较强。上至学校党委,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下至二级学院的党总支书记,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基本保证了思政工作实施的高效有序,但各级各类指令、要求也经常使思政教育表面化、形式化、人浮于事,实际落实效果一般。三、事务性工作繁杂。按照一位资深辅导员的话来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各种指令,只要跟学生有关,都要经过辅导员这个渠道。他们的角色是全方位的,是保姆,是警察,是老师,是朋友,是心理咨询师……24小时不能关机,随时都可能有学生找你。所以有时候遇到问题,也经常使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总体来看,这一群体思想教育实施的行政性、服务性强,而理论研究的深度、教育实践的效度等都存在明显不足。
2.思政教师群体:深刻但疏离
思政课教师作为专业的思政教育群体,在教育内容的把握方面最系统化、最全面,理论认识和阐释也最深刻,是目前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最专业的群体。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针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所有这些,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思政课重视程度提高、改革力度加大,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也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老师们纷纷表示他们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现实是,思政课堂抬头率、点头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明显存在,思政课教师的存在感仍然不强。原因在哪里呢?是思政课专业教师讲课不深刻、不生动?绝对不是。相反,思政专业教师的课和一般的专业课相比,授课质量普遍高而且内容普遍丰富深刻。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过于深刻上。通过调查得知,思政课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有误,比如,他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不得不上的“虚”课,不能对未来就业和发展产生实际用途。更重要的是因为“所讲非所需”,即虽然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完善、很丰富、很深刻、很体系化,但与学生接受的匹配度不高。形象一点说,思政课教师费力将自己修炼成了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努力提供花色品类丰富的“高大上”硬菜,但学生却只偏爱特色小吃。师生不能實现充分有效的互动,所以,再深刻、再生动的课程讲授有时候只能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其实质还是传统的灌输主义。而且思政课教师普遍针对全校范围的学生授课,采取大班制,教授的学生多,对学生个体的关照相对少,课后与学生的接触了解也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差,疏离感强,无法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专业教师群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两张皮
专业教师的思政工作主要通过课程思政来落实。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之后,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课程思政又得到了进一步强调。相对密集的会议精神宣传和传达,使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认可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但实际执行和落实效果却不尽人意。比较突出的表现即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融合生硬、机械,基本处在两张皮的状态。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专业课教师会选择在上课初和下课前讲几分钟的时政新闻或心灵鸡汤,或者穿插进行一些与专业课程内容关联度不太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宣教。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刚性、表面化。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模式的长期不良影响。大部分专业教师十分珍视专业知识的价值,关注专业发展,虽然在国家的号召和学校的引导下,也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却不愿意在课程思政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二、认识不到位。虽然教师表面上接受“课程思政”,但思想深处仍会觉得自己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助者,认为专业课是专业知识的课堂,课程思政“锦上添花”就可以了。三、难度大。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相比,工科专业课程中意识形态色彩不强;现有教材还大都沿袭过去专业教育的刻板路子,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的挖掘,没有多少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而很多工科专业教师受专业所囿,个人尚不能做到通专结合、全面发展,更何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所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执行效果可想而知。 4.其他思政工作群体:重视但保守和散漫
地方工科院校的其他思政工作群体主要包括行政工作群体和后勤服务群体两大群体。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持续号召和坚定执行下,这两大群体虽然不直接从事思政教育,但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一般比较高,会认真履行和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只是因为他们的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从思政教育的执行情况来看,这两个群体的思政工作往往表现出阶段性强、持续性差、散漫性明显等特点。而且因为他们不直接面对学生从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实施的隐性色彩较强。以后勤服务群体为例,如果不刻意关注,不容易看到他们思政工作的直接效果,反而偶尔出现纰漏和缺失之处,则会非常容易显现。这种现状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这一群体从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从笔者访谈的情况来看,这两大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对大学生思政工作保持底线思维和防御思维,按照一位中层领导的话来说:“上有呼必有应,安全第一,确保不出问题。”他们一般能做到关键时候跟得上,比如重大节日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各种考试等重要环节,比如有上级新精神传达和检查评估时候,平时则以防范心态为主,相对来说,比较保守、散漫,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有效实施的理念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革新教育思想和提升教育效果密不可分。根据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需求,地方工科院校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应着力推动实现以下转变:
1.由“专门教育”向“大教育”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具有统领性、指导性和方向性,是一种“大教育”,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筹领导下合力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工科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思政课教学质量更是显著提升。但总体来看,在实践上仍将思政教育窄化为“专门教育”,认为主要依靠教师群体尤其是思政教师群体来完成,其他群体辅助一下即可。比较突出的表现即是:学校党委还主要是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学校各思政群体还没有打破耕种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属地思维;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一般,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落实表面化,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融合不足。亟需增强顶层设计,发挥好整体性和协同性。
2.从培养“知识人”向培养“智慧人”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是促进学生更好面对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智慧人”教育,是实践的、开放的。可在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被塑造成了理论的、封闭的、局限的“知识人”教育。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内容以教化性知识为主,思政教育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思政教育评价以考试分数为主。思政教育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掩盖、僭越,使思政教育事实上成为了培养 “知识人”的教育。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未来的不确定越来越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元化。面对知识的无穷性、价值思想的复杂性、发展变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思政教育必然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深刻认知思政教育价值教育的本质,对原来看起来“高大全”的“知识人”思政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指出的那样,与其造就充满知识的头脑,不如造就“构造得宜”的头脑,以切实可行的目标导向推进“智慧人”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3.推动“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转变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中,管理者自上而下,通过计划、指令、命令等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他人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治理”则是指多元主体调和各自利益,平等地围绕共同目标联合、持续行动的活动过程,其中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还有从中间上下延伸的交流互动和协同创新。从治理视角来看,思政教育中“三全育人”的提法虽然完美,可从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现实来看,效果却比较一般。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仍旧遵循着传统的“管理”理念,各群体一般按照上级指令和对思政教育任务的理解各自单兵作战,自我创新性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交流,也缺少與学生群体的平等沟通。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是个性的、多元的、复杂的,在“管理”的视角下,这种复杂性却被条块化的任务分崩瓦解了。如图所示:
为此,我们应该基于“治理”理念,多主体协同开展工作,结成一个互联互通、有机互动的思政教育闭合循环网。如下图所示:
4.由“全面思政”“模仿思政”向“特色思政”“有效思政”转变
地方工科院校普遍资源缺乏、基础薄弱、政策领悟力和执行力有限。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被高歌猛进的教育大潮裹挟着跟进,外延发展尚没完成,内涵发展却必须同时进行,发展压力一直较大,整体上处于追赶式的局面。在这种大环境下,思政教育也基本上处于被裹挟着前进的情况,追随性、模仿性较强,教育内容全面、教学方法传统,虽然基本上做到了形式上完备,但特色化不足、实效性不强。如何立足学校历史背景和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学校和地域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建立与学科专业、与区域地方特色密切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做到形神兼备,实现由“全面思政”“模仿思政”向“特色思政”“有效思政”转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该符合新工科建设内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多元,现代工程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基于系统性、创新性思维来解决。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思政教育提升应该有效呼应新工科教育改革要求,充分立足地方工科院校实际,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科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治理”的教育理念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从实践来看,构建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元素、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等则是务实可行的路径。 1.以二级学院为主枢纽,建立相对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
立足于学校整体,以系统思维进行思政教育顶层设计,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思政“大教育”工作中,形成“大思政”教育合力,实现“三全”育人,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从地方工科院校的思政实践来说,如果没有切实的制度保障和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运作,那就会不可避免地流于“谁都喊重视却谁都不重视”的尴尬状态。为此,地方工科院校在思政教育理念上要“大”,要站位高、视野宽,但在执行上却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抓“小”抓“实”。
二级学院是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实施的主枢纽,思政教师是“专业军”,专业教师“主力军”,因此要花大力气夯实二级学院思政教育的主枢纽“实”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大群体的主体力量。具体来说,即要打破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专有制,建立起思政教师定向服务、定期指导二级学院制度,进而围绕二级学院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建立起稳定的思政教育共同体。通过让思政课教师长期定向承担二级学院的思政课程,使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了解相应二级学院学生的思想状态,由原来的“深刻、疏离”变为“深刻、紧密”,从而实现师生亲密地教学相长。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方式和座谈会、宣讲会、集体备课等形式,促进思政课教师与定向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群体和专业教师的互学交流,从而实现多方共赢。进而实现在充分关照学生专业特色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切实取得思政教育实效。
2.以情感教育和校园文化为粘合剂,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效
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强化价值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二是强化三观引导,讲好人生故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辩证多元地看待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学文化具有整体性、渗透性等特点,可以有效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环境育人、精神育人、制度育人、行为育人,发挥思政教育的良好粘合剂作用。而情感教育则是更直接的粘合剂,朱小蔓教授曾指出,情感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生命机制之一——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教育效果最佳的状态。埃德加.莫兰还指出:“不存在凌驾感情的理性的高层,而只有理智——情感的圆环”。雅思贝尔斯的三种教育方法——训练、教育与纪律、存在之交流中,“训练”是把学生作为纯粹的客体,是一种身心隔离的活动;“教育与纪律”是把人放置于有计划地教育环境中,属于相对开放的交往,是精神得以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只有“存在之交往”,可以使“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地关系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思政教育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发挥好大学文化和情感教育的良好作用,构建起学生体验和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感受到平等、尊重、认同、理解、信任、趣味,既可以很好地弥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课程”严肃,还能很好地弥补“课程思政”的生硬,促进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价值理性的成长。
3.以工程伦理和通识教育为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贴近性和深刻度
工程倫理能力是工科院校学生未来的必备素质,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来说贴近性、应用性强,比较容易获得认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处理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存在工程道德判断力低、心理脆弱和受挫能力较差等工程素质缺乏等问题,不能良好地处理自己--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亟需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提升。工程伦理教学内容多以案例、视频材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比较形象生动,有感染力,既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加以深化和强化,既可以采用虚拟工程实践情景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现实的实践考察,比较易于实现“知行合一”、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是融合度较高、实现性较好的“课程思政”教育途径。
通识教育是对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教育,是培养完整人,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学生未来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思政教育必须还原教育世界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简单与复杂相互交融的本原,走向深化和深刻。因此,思政教育应该与通识教育进行良好结合,打破学科、专业的封闭疆界,从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万物互联”思维出发,对学生进行融合性的、全面系统的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在广博知识的融合中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通识课程仍然存在“知识化”“学分化”“应试化”的情况,广博有余,深刻不足,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认识还不到位,需要加强哲学思维培育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开放性、多学科知识的融通教育和思维风暴中启发和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智慧人”。
参考文献
[1]周洪宇. 教育经典导读 外国卷[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2](法)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著;陈一壮译.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晓莉.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5]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6]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7]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8]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9]龚艳, 闫丽娟.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2): 197-203.
[10]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11]张哲.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D].兰州大学,2015.
[12]卢文忠.基于复杂性理论视阈的大学生教育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1(12):171-174.
[1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4]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5]邱国良.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52-53.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upgrad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Li Honghua
(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7)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there are advantages in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resultant force have not been formed.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has been improved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re is stro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but the Profundity is not en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and the effect is not outstand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Need 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o build a st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to integrate effectively element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 to pay attention to give a play to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function, to strengthen the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ynergistic coupling, and the collaborative value unification of rational value and instrument value, and the accommod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vernance, New engineering
作者簡介:李洪华(197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战略规划与学科建设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与大学文化研究。
资助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交通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2020ZC306);山东交通学院本科教改课题“新工科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19YB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