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引导我们用“意义思维”改写创伤,创伤充满黑暗,但又带来光明,创伤是积极与消极、失去与满足、痛苦与成长的辩证统一。第二部分作者引导我们重建内心世界,采用“碎花瓶理论”,将精神世界视为一个美丽的花瓶,创伤会把它摔成碎片,但我们可以选择捡起花瓶的碎片,拼接出一幅色彩缤纷的马赛克镶嵌图。第三部分聚焦于抚平心理创伤的具体策略,重点介绍了叙事疗法、表达性写作等。约瑟夫认为,只要我们敢于直面创伤,赋予创伤积极的意义,重新绘制心灵地图,从逆境中汲取力量,最终将走向自我恢复和个人成长的疗愈之路。
一、直面创伤:从困难中寻找意义
逆境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东西,当某些事件撕裂了保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皮肤”,留下了心理上的“伤口”,创伤由此产生。约瑟夫介绍了创伤的历史,以越南战胜为例诠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并从大脑科学的视角剖析了创伤的生理机制,但最终落脚在创伤的意义感。人类是主动性的有机体,面对人生不确定的自然属性,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如何回应,而非被动反应。我们可以从苦难中寻找意义感,有意识地发现创伤积极的一面,将创伤与意义思维链接在一起。很多人受到逆境冲击,才开始重新审视自身,重新确定生命中的重要之事,创伤可以给人当头棒喝,将人引向更有意义的新生活。创伤后成长也是创伤固有的一部分,研究表明,人类拥有足够的心理韧性,能承受住生活突然抛给我们的悲剧、厄运与灾难。
二、重建内心世界:重新绘制心灵地图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本书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于人们应对创伤的不同方式。创伤后成长代表人格图示和核心信念的积极转变,预示着个体在遭遇创伤后对自我、人际、世界和生命意义等具有更深刻的感悟。人们经历创伤后会激发一系列身心压力,但是压力也可以促发积极改变。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从把老虎视为威胁,到与老虎发展出一种共生的关系,最终相互依靠,共达彼岸。身处困境时,压力是我们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要消灭的敌人,创伤后的心理压力其实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认知过程,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创伤、整合记忆。
人类是能动性且趋向于成长的生物,天生就能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维持自我认知的统一。创伤能激活本能,督促我们去解决固有假设与创伤事件之间的矛盾。约瑟夫创造了“碎花瓶理论”,引用“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引导我们理解如何在创伤之后进行认知重建,“顺应”意味着“旧我”的死去,要求我们放弃过去的假设,积极寻找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在同化和顺应间取得适当的平衡。采用“碎花瓶理论”,用认知“顺应”修正我们的假设世界,这将是提升心理幸福感的必经之路——我们将更加自主,对周围环境产生更强的掌控感;我们会找到生命的意义,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接纳和关怀自我,实现更多的个人成长。
对于创伤,可以通过认知重构,重新绘制我们的心灵地图,但要想走向创伤后成长之路,還要积极应对压力。当我们刻意回避外部事实,无视自己的情绪时,这是一种回避型应对策略;而当我们关注外部情境的变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这是一种趋近型应对策略。约瑟夫介绍了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事则是找到自我身份的一种关键方式,可以将事件打散分类,在脑海中编码、重组,形成有意义的故事,可以通过讲述新故事,进而重建自我认识,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归属。我们对自己讲述的故事,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里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人格——首先改变我们的自我叙述,然后改变个人目标和价值观。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重新建立叙事性理解的过程:理解厄运如何改变我们,而厄运本身,也成为我们崭新人生故事的基础。
三、疗愈:抚平创伤的心理疗法
本书最后一部分倾向于应用实践,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同理心训练以及表达性写作等。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关注饮食、睡眠、锻炼身体、放松训练、自我关怀等方式协助自我走向心理复原之路。“表达性写作”是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它是一种将自己与情绪拉开距离的方法,可以看清楚真正困扰我们的是什么,让我们更加明确处理情绪的方法,进而以更为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创伤。
一、直面创伤:从困难中寻找意义
逆境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东西,当某些事件撕裂了保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皮肤”,留下了心理上的“伤口”,创伤由此产生。约瑟夫介绍了创伤的历史,以越南战胜为例诠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并从大脑科学的视角剖析了创伤的生理机制,但最终落脚在创伤的意义感。人类是主动性的有机体,面对人生不确定的自然属性,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如何回应,而非被动反应。我们可以从苦难中寻找意义感,有意识地发现创伤积极的一面,将创伤与意义思维链接在一起。很多人受到逆境冲击,才开始重新审视自身,重新确定生命中的重要之事,创伤可以给人当头棒喝,将人引向更有意义的新生活。创伤后成长也是创伤固有的一部分,研究表明,人类拥有足够的心理韧性,能承受住生活突然抛给我们的悲剧、厄运与灾难。
二、重建内心世界:重新绘制心灵地图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本书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于人们应对创伤的不同方式。创伤后成长代表人格图示和核心信念的积极转变,预示着个体在遭遇创伤后对自我、人际、世界和生命意义等具有更深刻的感悟。人们经历创伤后会激发一系列身心压力,但是压力也可以促发积极改变。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从把老虎视为威胁,到与老虎发展出一种共生的关系,最终相互依靠,共达彼岸。身处困境时,压力是我们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要消灭的敌人,创伤后的心理压力其实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认知过程,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创伤、整合记忆。
人类是能动性且趋向于成长的生物,天生就能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维持自我认知的统一。创伤能激活本能,督促我们去解决固有假设与创伤事件之间的矛盾。约瑟夫创造了“碎花瓶理论”,引用“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引导我们理解如何在创伤之后进行认知重建,“顺应”意味着“旧我”的死去,要求我们放弃过去的假设,积极寻找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在同化和顺应间取得适当的平衡。采用“碎花瓶理论”,用认知“顺应”修正我们的假设世界,这将是提升心理幸福感的必经之路——我们将更加自主,对周围环境产生更强的掌控感;我们会找到生命的意义,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接纳和关怀自我,实现更多的个人成长。
对于创伤,可以通过认知重构,重新绘制我们的心灵地图,但要想走向创伤后成长之路,還要积极应对压力。当我们刻意回避外部事实,无视自己的情绪时,这是一种回避型应对策略;而当我们关注外部情境的变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这是一种趋近型应对策略。约瑟夫介绍了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事则是找到自我身份的一种关键方式,可以将事件打散分类,在脑海中编码、重组,形成有意义的故事,可以通过讲述新故事,进而重建自我认识,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归属。我们对自己讲述的故事,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里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人格——首先改变我们的自我叙述,然后改变个人目标和价值观。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重新建立叙事性理解的过程:理解厄运如何改变我们,而厄运本身,也成为我们崭新人生故事的基础。
三、疗愈:抚平创伤的心理疗法
本书最后一部分倾向于应用实践,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同理心训练以及表达性写作等。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关注饮食、睡眠、锻炼身体、放松训练、自我关怀等方式协助自我走向心理复原之路。“表达性写作”是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它是一种将自己与情绪拉开距离的方法,可以看清楚真正困扰我们的是什么,让我们更加明确处理情绪的方法,进而以更为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