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与性别差异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表达中,经常会遇到“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的疑问,这就涉及到文化选择原则的问题。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语言运用的全过程,语言单位的选定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汉语从形式到表达都带上了浓厚的人文因素,而委婉语作为礼貌语言的一种,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观念、传统习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委婉两字,含有手段与效果的双重含义。委,指手段,采用迂回曲折的言说方式而避免直露,婉指效果,获取婉转动听的效果而免除刺激与不快。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客观世界里引起情感上,心理上负面影响的事物,需要一种表达手段去化解,需要一些词语去适应这种表达的需要,这就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化解?从表达机制上说,有两种方式:一美化,例如死亡,称过世,化鹤等;二淡化,即在言语中尽量选择模糊性,掩饰性,含蓄性的词语,以达到淡化客观事物容易引起的负面心理效应。如有病,说成欠安,不舒服等。通过外延的扩大,使语义的内涵变得模糊起来。
  陈原、许国璋、王宗炎等学者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数量化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即量化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以一个具体的言语社团或行业、或年龄阶段为调查对象,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项目,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取得关于一定语言现象的调查数据,最后动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量化的结果,从而对正在演进中的语言变化做出数量化的概括。
  拉波夫认为:言语共同体的界限关键在于同一言语共同体的成员对于言语行为规范具有一致的评价。按照这一定义,本文姑且将南京部分高校看成是一个言语共同体。同时,我们可以把性别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吴小英,1998)由于我们所描写的言语性别差异实际上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非个体差异),因此,这些差异在很多程度上所体现的正是社会现实角色在言语行为中的实现或表现。
  本次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形式,主要研究南京部分高校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此次共发放问卷110份,实际有效102份,有效率为:92.8%。对象主要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02名,对象涉及文科,理工科基础类及应用类。其中各学历,男女分布具体见下表1所示:
  


  各学历段所占比例见下表2:
  


  此次问卷调查,涉及在公共场合日常委婉语的使用诸多方面。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只略举其中男女性别差异方面述其详。例如在被询问“若某女士身材肥胖,您如何背称?”时,有四个被选项:a.丰满;b.很胖;c.很肥;d.不瘦。各被选项所得频数如下表3所示:
  


  根据初步统计,选项较集中于a和d,少数选b,而无1人选c。具体选项频数分布见下表4所示:
  


  对此,我们首先进行比例估计,a选项的频数为52,所占比例为52/102=0.510,即p=0.510,而运用公式:p±{1.96·√p(1-p)/n}计算得到=0.510±0.097=0.413或0.607,即95%的置信区间为:0.413~0.607,即在95%的置信区间下,有41.3%~60.7%的人在公共场合,会用“丰满”来形容看待身材胖的女士。d选项的频数为39,所占比例为39/102=0.382,即p=0.382,运用公式可以得知,95%的置信区间为:0.288~0.476。
  而男女两性在具体选项中是否存在着性别差异,我们对此可以进行卡方检验,其目的主要是了解男女两性在对选项a和d的认同度上是否一致,即互有联系。那么我们的无差别假设就是:男性和女性在对选项a和d的认同度上是一致的,即无差别的。见如下的列联表5:
  


  运用列联表的公式可以得出:X·X=(39·34-5·13)·(39·34-5·13)·91/44·52·39·47=34.50。而自由度为:df=1,由概论分布表,可知:34.50>x(1,0.05)=3.84,因此我们可以拒绝无差别假设,认为男女两性对选项a和d的认同度是不一致的,并且有显著差异。
  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男女语言的差别也许是人类语言差别最古老的形式。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妇女问题研究的开展,城市社会的性别方言遂引起社会学者的注意。关于性别差异,社会学有关研究已经表明,一般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有身份意识,因为她们对于那些跟社会阶级地位有关的语言变项的社会意义更加敏感。在论及汉语女性言语特征时,有人指出,“女性的心理感受一般比较温柔细腻,对事物的关注也比较周密细致。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也显得细腻绵密、迂曲委婉,而较少显山露水。”(木子,1995)女性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的影响,比男性肩负更多社会、家庭责任的她们大多拥有弱者的从属感,使得做事言谈举止较男性更委婉。
  在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戈夫曼在他的《论面子行为:社会交往中礼仪因素的分析》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面子。面子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是个人的自我体现。人的行为势必受到面子的约束。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社交中都应遵守“考虑周到”这一社会规范,照顾别人的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甚至导致关系恶化。在实际生活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注重自己及顾全他人的情面,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较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的原因之一。
  在本文中,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被借用来对人群的用语特点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
  我们从日常委婉语的实际运用角度具体分析语言与性别问题,其实质是为了探索语言与人的关系,为认清语言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现实的依据。面对语言和性别实际存在的差异现象,我们必须客观地接受差异的现实,努力去发现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暗示。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经常忽视了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差异,即性别同一性的差别。性别同一性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据统计,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地形成性别同一性(刘翔平、葛鲁嘉,1988:33),以及女性表现出的较强的社会性(包括人际友好、规则意识、生活适应能力等),以往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中有关性别角色的约束,为什么她们言语中的违规情况比较少,以及为什么她们的言语更符合标准语的规范等现象。
  此外,心理学家们还研究了防御机制的性别与文化差异,结果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指向自我的特征,男性则在反向防御机制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性。(王大华等,1998)这个结果说明,女性在对环境、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强于男性,从而为她们在言语活动中的克制表现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学林出版社,1998.
  [3]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3.
  [5]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江露,南京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富有卓见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方式,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一切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张力。  新课程理念的建构及实践,使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可喜的景象
期刊
语文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这对刚刚结束初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的指点和由易到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表达新异的诗歌,几遍读下来,学生仍感茫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理解诗歌。在学习《赞美》这首诗歌的时候,依据教学重点和学习现代新诗的一般方法,采取由分析意象入手,从鉴赏艾青的《我爱
期刊
引论: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20世纪中国有了鲁迅,这是我们民族的大幸”    然而,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对鲁迅已经全面深化的认识并未及时渗透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层面。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一次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苦读”鲁迅作品的当代中学生却对鲁迅及其作
期刊
[摘要]近代汉语倚变式句法结构“转A转B”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倚变式结构“越……越……”。“转”字本为“反复”义,逐渐引申出“更加”义,两种意义的相互作用,逐渐生成“越发”“越……越……”义,进而形成表达倚变关系的比较固定的句法格式。  [关键词]近代汉语 倚变 句法结构 转A转B    近代汉语作品中存在过具有表达倚变关系功能的结构形式“转A转B”,例如:  (1)一哥已下手刻版矣,转看转晓不得。(
期刊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生产、学习中处理各种公私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的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实用性最强。但由于应用文知识性、理论性强,所以显得单调、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呢?照本宣科,采用“查露补缺”的方式,课本上有的东西,简明扼要、蜻蜓点水地讲解;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大肆引用,加以补充,尤其是举一些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家熟悉的广告,分析这些广告的特点,这样既使
期刊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其中关键性的是阅读能力,它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这主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建构探究性、创新性课堂教学着手进行。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
期刊
古语有云:“之乎者也亦焉哉,安排好了当秀才。”可见,如何运用虚词是一门艺术。现代汉语的虚词虽然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它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并不“虚”,往往蕴含着作者很实在的意图,这就是所谓的“虚词不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两个很好的例证: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高中语文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
期刊
一、设计背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们用心良苦地在讲台上作“教授”式的传道解惑释疑,坐在下面的学生却似听非听恹恹欲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使文言文变的晦涩难懂,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言文教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对“读—译—背”的教学模式已感到厌倦。所以在教授文言文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地应用教材,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重视学生
期刊
新课标崇尚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上两点教学思想?如何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融合?何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切实地提高?在串串问题的扣击下,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朗读感悟”这一大放异彩的教学手段。    朗读感悟目的浅析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倚重朗读感悟的技巧指导,追求抑扬顿挫的朗读表象而忽视
期刊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一、“亦”作为反诘副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