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剧《江姐》此次巡演取得良好口碑为地方各剧团打造优秀川剧现代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在原创优秀戏曲剧目稀少的当下,改编和移植其他剧种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可以是川剧剧目创作的一条可行之路。
川剧《江姐》根据著名艺术家阎肃同名歌剧,由“三度梅”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领衔主演。该剧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郁鲜明的川剧唱腔、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荡气回肠的情感表达,在演出当天,获得观众一片叫好声和戏剧界专业人士高度评价。《江姐》此次巡演取得良好口碑为地方各剧团打造优秀川剧现代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在原创优秀戏曲剧目稀少的当下,改编和移植其他剧种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可以是川剧剧目创作的一条可行之路。
一、川剧《江姐》的前世今生
纵观当代川剧发展史,从本剧种优秀传统剧目或是从外剧种,或其他艺术门类挖掘优秀作品进行移植改编是川剧舞台精品创排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以上世纪八十年初期到九十年代中叶为代表,那是其他剧种或艺术门类移植改编成川剧的黄金十年。《金沙江畔》《奴隶颂》《金子》《中国公主图兰朵》等一大批优秀的川剧现代戏都是移植改编而来。
直至当下,移植其他剧种或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仍然是很多地方剧种创排剧目的重要手段。例如2020年由中国评剧院创排的评剧《新亭泪》就是根据著名编剧郑怀兴先生的成名作重编而成。川剧《江姐》的移植改编可谓是几代川剧人共同努力的成果。1962年著名剧作家、作曲家阎肃先生根据小说《红岩》改编了中国民族歌剧《江姐》。歌剧推出不久,著名川剧作家席明真、刘铭根据小说《红岩》同时参考歌剧《江姐》改编成了越剧版本的《江姐》,这也成为越剧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版本。1965年两位作者又把此剧改编成了川剧高腔剧目,唱腔由韩铮、周治林、竞华老师设计完成,并在剧末加入了越狱迎接解放的故事情节。这一版的川剧《江姐》更多的是参考小说《红岩》的情节,很多唱段、台词和歌剧版《江姐》有一定差异,虽然如此,1965年这一版的川剧《江姐》仍在川渝两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9年重庆市川剧院排演的这一新版川剧《江姐》选择了阎肃先生歌剧 《江姐》经典剧本,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对白、唱词上充分尊重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川剧化改编,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唱腔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可以说,此次新版川剧《江姐》是遵循川剧艺术程式创作,并且很好地融入了新歌剧要素、现代音乐元素的一部川剧现代戏。
二、川剧《江姐》的“川剧化”特色
从唱腔、配乐看,相较于歌剧版,此版《江姐》在唱腔创作上有一定突破。歌剧《江姐》三位作曲家在两年多的音乐唱腔创作中,多次深入巴蜀大街小巷,听川剧、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寻找灵感,因此剧中很多段核心唱段都可见川剧音乐的影子,同时唱腔和配乐还吸收了四川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吸收川剧、婺剧、越剧、沪剧、杭剧、清音等地方戏曲曲调创作而成,所以新版川剧《江姐》此次呈現虽说是移植改编,但在音乐上基本是对原作歌剧音乐特点进行了保留。同时川剧《江姐》将重庆市川剧院近几年在川剧高腔革新取得的成功理念融入到了唱腔设计之中。在这版川剧《江姐》剧中的核心唱段《红梅赞》,是全剧的主旋律,是整部戏的灵魂,它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川剧版《江姐》的成败。重庆川剧院对这首《红梅赞》旋律在沿袭原本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川剧音乐要素创编,唱腔优美,情感充裕,使其川剧味道更加浓郁、更易于上口流传、更容易听和演唱。
在表演上,此版川剧《江姐》对歌剧《江姐》的移植是非常“川剧化”的。川剧版《江姐》不但人物呈现自然、生动,而且剧情的展示、情感的表达都在戏曲演员一招一式的程式中。这里不得不提到沈铁梅老师,作为“三度梅”的获得者,将江姐丰富的人物情感呈现得格外细腻,尤其是剧中江姐两次转身,依依不舍、百般无奈、满腹心情通过沈铁梅老师唱腔招式眼神的精准表达,完整地传递给了观众,观众也在其戏曲化的程式表演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可以说,川剧版是《江姐》对歌剧版《江姐》的一次相当成功的“川剧化”移植改编。取其精髓,又创新发展,是川剧移植改编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川剧《江姐》的移植改编给予我们的启示
近几年是红色题材剧目创作的一个高峰,四川的戏剧舞台上涌现了很多以英雄人物为原型创作的川剧剧目,虽然这些剧目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是叫好叫座的还是寥寥无几。
重庆市川剧院排演的川剧版《江姐》取得成功,让我们再次看到移植改编其他剧种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也是川剧创作的重要渠道。这种移植改编并不是盲目的,首先,要选定移植改编的对象,其必须具备“经典性”、“人文性”、“时下性”三个特点,这是保障移植改编后的作品能够获得新生命的基础;其次,要注重“戏曲化”的展现。近几年虽然川剧现代戏创作有很大突破,但同时评论界也指出戏曲现代戏最大诟病——“话剧+唱”的模式与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的艺术本质冲突。讲究虚拟、写意是中国戏曲主要的艺术特性,业内有句“两三个圆场五六里、一两段唱词三更天”就是对戏曲这两种艺术本质生动的概括。但是当下很多现代戏搬上舞台后给观众呈现的却是话剧的风格,话剧的实景布置、话剧的分幕、话剧演员的实景体验,更有甚者,连表演过程中都省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身段,所以移植改编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要“戏曲化”的改编,要给观众展现戏曲的美,在其表演过程中展现戏曲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三,移植改编要考虑剧种自身的属性,尤其是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它除了有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更有极强的地域文化属性,比如说浓厚的方言韵味,贯通表里的乡土气息,机敏幽默的语言表达、独具特色的民俗表达等,同时川剧还在三百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奇思妙构的表现手法和精妙独到的表演技艺,这些都是川剧最重要艺术特性,也是移植改编过程中需要在舞台呈现出来的;最后,要启用对川剧剧种属性相当熟悉的创作者进行移植改编。这一版川剧《江姐》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原版《歌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几代川剧人不停的打磨创造,他们有编剧、有导演、有作曲、有演员,共同为这一版川剧《江姐》付出了心血。
陈克强
雅安市芦山县文化馆馆员。
川剧《江姐》根据著名艺术家阎肃同名歌剧,由“三度梅”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领衔主演。该剧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郁鲜明的川剧唱腔、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荡气回肠的情感表达,在演出当天,获得观众一片叫好声和戏剧界专业人士高度评价。《江姐》此次巡演取得良好口碑为地方各剧团打造优秀川剧现代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在原创优秀戏曲剧目稀少的当下,改编和移植其他剧种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可以是川剧剧目创作的一条可行之路。
一、川剧《江姐》的前世今生
纵观当代川剧发展史,从本剧种优秀传统剧目或是从外剧种,或其他艺术门类挖掘优秀作品进行移植改编是川剧舞台精品创排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以上世纪八十年初期到九十年代中叶为代表,那是其他剧种或艺术门类移植改编成川剧的黄金十年。《金沙江畔》《奴隶颂》《金子》《中国公主图兰朵》等一大批优秀的川剧现代戏都是移植改编而来。
直至当下,移植其他剧种或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仍然是很多地方剧种创排剧目的重要手段。例如2020年由中国评剧院创排的评剧《新亭泪》就是根据著名编剧郑怀兴先生的成名作重编而成。川剧《江姐》的移植改编可谓是几代川剧人共同努力的成果。1962年著名剧作家、作曲家阎肃先生根据小说《红岩》改编了中国民族歌剧《江姐》。歌剧推出不久,著名川剧作家席明真、刘铭根据小说《红岩》同时参考歌剧《江姐》改编成了越剧版本的《江姐》,这也成为越剧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版本。1965年两位作者又把此剧改编成了川剧高腔剧目,唱腔由韩铮、周治林、竞华老师设计完成,并在剧末加入了越狱迎接解放的故事情节。这一版的川剧《江姐》更多的是参考小说《红岩》的情节,很多唱段、台词和歌剧版《江姐》有一定差异,虽然如此,1965年这一版的川剧《江姐》仍在川渝两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9年重庆市川剧院排演的这一新版川剧《江姐》选择了阎肃先生歌剧 《江姐》经典剧本,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对白、唱词上充分尊重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川剧化改编,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唱腔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可以说,此次新版川剧《江姐》是遵循川剧艺术程式创作,并且很好地融入了新歌剧要素、现代音乐元素的一部川剧现代戏。
二、川剧《江姐》的“川剧化”特色
从唱腔、配乐看,相较于歌剧版,此版《江姐》在唱腔创作上有一定突破。歌剧《江姐》三位作曲家在两年多的音乐唱腔创作中,多次深入巴蜀大街小巷,听川剧、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寻找灵感,因此剧中很多段核心唱段都可见川剧音乐的影子,同时唱腔和配乐还吸收了四川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吸收川剧、婺剧、越剧、沪剧、杭剧、清音等地方戏曲曲调创作而成,所以新版川剧《江姐》此次呈現虽说是移植改编,但在音乐上基本是对原作歌剧音乐特点进行了保留。同时川剧《江姐》将重庆市川剧院近几年在川剧高腔革新取得的成功理念融入到了唱腔设计之中。在这版川剧《江姐》剧中的核心唱段《红梅赞》,是全剧的主旋律,是整部戏的灵魂,它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川剧版《江姐》的成败。重庆川剧院对这首《红梅赞》旋律在沿袭原本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川剧音乐要素创编,唱腔优美,情感充裕,使其川剧味道更加浓郁、更易于上口流传、更容易听和演唱。
在表演上,此版川剧《江姐》对歌剧《江姐》的移植是非常“川剧化”的。川剧版《江姐》不但人物呈现自然、生动,而且剧情的展示、情感的表达都在戏曲演员一招一式的程式中。这里不得不提到沈铁梅老师,作为“三度梅”的获得者,将江姐丰富的人物情感呈现得格外细腻,尤其是剧中江姐两次转身,依依不舍、百般无奈、满腹心情通过沈铁梅老师唱腔招式眼神的精准表达,完整地传递给了观众,观众也在其戏曲化的程式表演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可以说,川剧版是《江姐》对歌剧版《江姐》的一次相当成功的“川剧化”移植改编。取其精髓,又创新发展,是川剧移植改编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川剧《江姐》的移植改编给予我们的启示
近几年是红色题材剧目创作的一个高峰,四川的戏剧舞台上涌现了很多以英雄人物为原型创作的川剧剧目,虽然这些剧目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是叫好叫座的还是寥寥无几。
重庆市川剧院排演的川剧版《江姐》取得成功,让我们再次看到移植改编其他剧种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也是川剧创作的重要渠道。这种移植改编并不是盲目的,首先,要选定移植改编的对象,其必须具备“经典性”、“人文性”、“时下性”三个特点,这是保障移植改编后的作品能够获得新生命的基础;其次,要注重“戏曲化”的展现。近几年虽然川剧现代戏创作有很大突破,但同时评论界也指出戏曲现代戏最大诟病——“话剧+唱”的模式与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的艺术本质冲突。讲究虚拟、写意是中国戏曲主要的艺术特性,业内有句“两三个圆场五六里、一两段唱词三更天”就是对戏曲这两种艺术本质生动的概括。但是当下很多现代戏搬上舞台后给观众呈现的却是话剧的风格,话剧的实景布置、话剧的分幕、话剧演员的实景体验,更有甚者,连表演过程中都省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身段,所以移植改编其他艺术门类优秀作品要“戏曲化”的改编,要给观众展现戏曲的美,在其表演过程中展现戏曲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三,移植改编要考虑剧种自身的属性,尤其是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它除了有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更有极强的地域文化属性,比如说浓厚的方言韵味,贯通表里的乡土气息,机敏幽默的语言表达、独具特色的民俗表达等,同时川剧还在三百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奇思妙构的表现手法和精妙独到的表演技艺,这些都是川剧最重要艺术特性,也是移植改编过程中需要在舞台呈现出来的;最后,要启用对川剧剧种属性相当熟悉的创作者进行移植改编。这一版川剧《江姐》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原版《歌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几代川剧人不停的打磨创造,他们有编剧、有导演、有作曲、有演员,共同为这一版川剧《江姐》付出了心血。
陈克强
雅安市芦山县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