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以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质疑。作为我们职业中专,负担着双重任务:少数人被输送到高一级院校进行深造,而大多数人将直接踏向社会,受到锤炼,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在日趋激烈的严酷竞争中,能使他们保持不败的根本就是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爱好与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住他们的脉搏,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得到一技之长,而不应该面面俱到,“样样懂,样样松”。所以再也不能把分数看作是评价学生的根本条件。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这个转轨的任务就义不容辞地落在我们每个任课教师的肩上。
地理,近年来已不作为高考科目,导致地理学科地位急剧下降,人才严重流失,这个问题曾被许多专家、教师激烈地争论过,但现在也基本上趋于平淡。面对现实,我们更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教法上实行变革,使学生做到“爱学、乐学”。作为职业中专,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文化课,尤其是地理。他们在初中接触过的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大部分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更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更多的必须性和更大的难度。我认为地理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转变基础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标,偏重知识传授,偏重分数,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让相当多的“次品”、“非优品”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使他们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取消考试制度,不注重学习成绩,而是一种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重视个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不能让后进生在心灵上受到挫折,丧失勇气。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多才多艺,调节课堂气氛,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妙趣横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的应试教育把教学内容固定在课本上,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理论与实际脱节,强化学生记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造成很多“高分低能、高分无能”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开拓视野,加大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在讲《工业分布》一节中,在学生了解有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让学生利用大休、节假日到县城、各乡镇调查了解:在工业分布中有何优缺点,造成什么危害,应如何治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极感兴趣,回校后还相互争论、研究,兴致勃勃地与老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记住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较好效果。
3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素质教育”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加大作业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职专的学生更不愿意整天去面对枯燥的题海。提前预习,思考等各环节对他们也无多大吸引力,这就更需在课堂45分钟里要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本”,把地理变成学生热爱的学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充分的驾驭能力,收放自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力,激起学生热情,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各种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如巧借古诗文、引用歌谣、谚语、漫画,利用谐音、穿插趣味故事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3.3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做好课堂小结,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弄清知识脉络和体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尝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当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我们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的学生成为“乐之者”,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谈。
地理,近年来已不作为高考科目,导致地理学科地位急剧下降,人才严重流失,这个问题曾被许多专家、教师激烈地争论过,但现在也基本上趋于平淡。面对现实,我们更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教法上实行变革,使学生做到“爱学、乐学”。作为职业中专,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文化课,尤其是地理。他们在初中接触过的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大部分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更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更多的必须性和更大的难度。我认为地理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转变基础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标,偏重知识传授,偏重分数,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让相当多的“次品”、“非优品”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使他们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取消考试制度,不注重学习成绩,而是一种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重视个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不能让后进生在心灵上受到挫折,丧失勇气。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多才多艺,调节课堂气氛,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妙趣横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的应试教育把教学内容固定在课本上,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理论与实际脱节,强化学生记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造成很多“高分低能、高分无能”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开拓视野,加大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在讲《工业分布》一节中,在学生了解有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让学生利用大休、节假日到县城、各乡镇调查了解:在工业分布中有何优缺点,造成什么危害,应如何治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极感兴趣,回校后还相互争论、研究,兴致勃勃地与老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记住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较好效果。
3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素质教育”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加大作业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职专的学生更不愿意整天去面对枯燥的题海。提前预习,思考等各环节对他们也无多大吸引力,这就更需在课堂45分钟里要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本”,把地理变成学生热爱的学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充分的驾驭能力,收放自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力,激起学生热情,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各种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如巧借古诗文、引用歌谣、谚语、漫画,利用谐音、穿插趣味故事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3.3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做好课堂小结,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弄清知识脉络和体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尝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当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我们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的学生成为“乐之者”,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