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散文诗在今天已变得微不足道了。举目望去,在当前文学大刊中,散文诗几乎无法自立门户,即便是向散文或诗歌投靠,也是不太可能的。当前散文创作追求大叙事大思想大情感,散文诗显得小气了;诗歌创作则追求语言的速度和结构的紧致,散文诗又显得散漫了。原本两头都靠的文体,最后变成了两头不靠。在体式危机的背后,本质上是内容危机。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诗,似乎已和时代脱节,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文写作,就像一滴蒸馏水,脱去人间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诗在今天已变得微不足道了。举目望去,在当前文学大刊中,散文诗几乎无法自立门户,即便是向散文或诗歌投靠,也是不太可能的。当前散文创作追求大叙事大思想大情感,散文诗显得小气了;诗歌创作则追求语言的速度和结构的紧致,散文诗又显得散漫了。原本两头都靠的文体,最后变成了两头不靠。在体式危机的背后,本质上是内容危机。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诗,似乎已和时代脱节,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文写作,就像一滴蒸馏水,脱去人间万物本应包含的复杂滋味。这样的散文诗,也就逐渐从时代经验现场中败下阵来,失去了它在诞生之初的双重革命性——以散文的视野直面当下世界,以诗歌的銳光照亮黑暗自我。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提鲁迅先生的伟大探险。一部薄薄的《野草》,有时代的动荡,有灵魂的裂变,由此构成的交响,奠定了现代散文诗的体式之基和独特品格,也拓展了现代作家书写时代经验的疆域。鉴于此,我们想到了一个话题:散文诗写作者能否重返时代现场,书写瞬息万变的现代性经验?
其他文献
一生中,只有食物,与人不见不散,不离不弃,相互陪伴。在这些食物中,往往蕴藏着我们生命的密码。 踏着大雪吃腊肉 铅灰色的云层缓缓蠕动,一大团一大团的,如半空中的一些“骆驼”在行走。 每到入冬,我就仿佛看见山里的雪花飘飞起来。飘来的,还有乡下三嫂子家的鼎罐腊肉,那袅袅香气熏倒了我。在这凛冽的寒冬里,似乎只有食物可以慰藉心肠。 在我脑海里,萦绕着这样一幅场景:柴灶里的火苗“呼呼呼”向上窜动,舔舐
“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如今为这句俗语找到了科学依据。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西澳洲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报道,每天吃苹果或许有助降低早死风险。研究人员连续15年跟踪调查1456名70岁至85岁妇女的生活习惯后发现,与没有吃苹果习惯的调查对象相比,坚持每天摄入超过100克苹果的老年妇女的早死风险更低。研究人员说,这主要归功于苹果皮中的抗氧化物质类黄酮含量较高。 西澳洲大学药理学研究
我叫邓桔桃,犯罪前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兼任研究所下属两个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学位是管理学硕士,职称为副研究员。2001年8月,我因受贿罪被泸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2002年4月因虚开增值税发票罪被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合并执行14年,2003年8月到重庆市监狱服刑改造。 仔细反省自己的犯罪根源,我认为主要应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年少得志忘乎所以,
我用周末两天时间,专门阅读鸿琳的小说。先读《寻找慈恩塔》,这篇小说以前遇到过,读了开头部分,不知啥原因就放下了。这次一鼓作气读完,感到鸿琳还真像所说的那样,很能写小说,一块历史碎片,被他舞弄成大旗,简单的问题,被他搞得特别复杂,历史和现实,个人和社会,私心、公心、爱情、感情,纠结缠绕在一起,简单的故事被他写得风生云起,话中有话,别开生面。他就像一个大侦探,一一为我们点破玄机。他设套,解套,解出新套
2012年12月20日,梁平县梁山街道八角村。 “流转土地有3000多元租金;孩子务工收入大约两万元;我和老伴在茶园采茶,也挣到一些钱……”时近年关,70多岁的王先云正在“年终总结”。 “要不是村干部动员我参加土地流转,我家哪能收入这么多!”老人说着,喜上眉梢。 “赶鸭子下河” 27岁以前,胡功喜很少抽烟。27岁以后,他一天要抽三包烟。 1998年,27岁的胡功喜当选八角村村委会主任。
2016年3月21日,潼南区柏梓镇中渡村。 村党支部书记钟明经过吴庭芳家门口时,习惯性地和吴庭芳寒暄几句。 “月底等温氏猪场结清账,我就喊你去领钱。”钟明说。 吴庭芳直摇头:“我修建房屋,你垫了不少钱,卖猪收入先还你。” “那可不行!你这才刚刚脱贫。等经济宽裕了,再还钱也不迟。”钟明态度很坚决。 吴庭芳原来是村里的深度贫困户。 钟明为何要帮他垫支这么多的钱?这还要从钟明率先带领村民创业
一 一路无话。 阿丽莎闷头用手机和客户联络,双手手指翻飞,像跳芭蕾的男女对舞,托举,对视,投跃,大踢腿……到达香港机场,值机,托运行李,过安检,然后,“嗯,经理,我去逛逛?”阿丽莎被这唤声惊醒,猛抬头,才意识到这只跟过来的菜鸟亦步亦趋地一直在她身后。 老板叮嘱过:她是第一次参展,你要多带着她点,毕竟是团队,她是你的兵。 当初招进来的时候,阿丽莎面试的这只菜鸟,自我介绍大约是在家背得滚瓜烂熟
指 向 我 我为什么越来越低沉 比草丛中的石头还要低 怀中的野兔,瑟缩着,咀嚼去年的干草 在我曾栖身的黎明中的橡树林 倾听着乌苏里江东去的脚步 幼年放牧过的枣红色马驹 踏过我额头上的沟壑 在这清冷的早晨,我没办法偿还更多 如果还有所亏欠,我希望 就在此地,此时 让刺进雨滴中的荒草 指向我,携带着凌厉的 闪电和雷声 背 负 一想到有那么多没有回家的人 我就心慌,手足
主持人李壮语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文学界掀起的热度已经持续多年。如今,当“非虚构写作”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而是常态化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现场的发展图景之中,更复杂的思考和更具体的问题意识也随之浮出水面。在“真”与“美”之间,“非虚构写作”的内部伦理和文体界定,应向哪一侧服膺?一段时间以来,“人间”“正午”“全民故事计划”等带有“素人写作”色彩的非虚构作品创作发表平台热度飙升,当“有故事的人”(独特
一 “大家不要吵,听我说,听我说……这座建筑……”导游库马尔努力提高声音,可他嗓子天生沙哑,在脑子里绕上一大圈才能挤出的中文又缺份理直气壮,他喊出的话并没多少人理会。 我坐在不远处老皇宫的台阶上看着他,任由脸上笑意不散。或许是深色皮肤和饱满的圆脸帮了他,十多年未见,他看上去并没老多少。此刻他正快速挥舞着小旗子,准确地说是一根棒子顶端拴着匹布做的小红马——今年是中国的马年。他的薄外套已经敞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