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更好地探究历史知识,帮助他们进一步的、深层次地挖掘历史内涵。鉴于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多使用史料进行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师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分析相关史料,能促使他们从中发掘历史知识,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善用史料进行教学。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使用史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改变课堂氛围,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进步。
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书目中记载的“汉朝”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归纳汉朝得以大一统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分析《史记》中的一些个人传记,帮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给出学生相关史料题目,让他们通过做题夯实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在课后讲解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史料题,教会学生应如何全面分析史料以及史料题的解题思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进一步加强他们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侵略与反抗”相关历史时,教师还可給学生展示相关影像资料、纪录片等,以活跃历史课堂氛围。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央视出品的纪录片《甲午,甲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晚清时我国所遭受的劫难;北京卫视的《档案》,这个节目中常常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解读史料来向大众揭秘历史,鉴于此,其也成为笔者常向学生播放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愿意探究相关历史知识,这便是史料教学所起到的作用。
利用史料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起学生深入钻研历史知识的欲望,而图片、纪录片形式的史料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这对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极大帮助。
二、使用史料时应注意事项
1.收集史料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史料从何而来?应用于课堂上的史料不应该来自野史,而应出自历史专业相关著作,或是来源于历年高考题目。如,讲到“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晋书》等记载这一时期历史的书籍,也可以选择历届高考题中关于此时期历史的史料题目,像2014年高考题目中提到的张晋藩总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作为史料来源,讲到“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内容时,可援引金毓黻的《宣统政纪》中的史料,学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从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寻找史料。教师应该多渠道去搜集整理史料内容,更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史料,以充实自己的史料库,这样的话,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便能对想要使用的史料做到信手拈来。
其次,史料不应过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搜集符合自己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史料,以避免学生对分析史料产生畏难情绪。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与“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节内容时,可参考的史料大多来自于《史记》这类的文言文资料,那么教师就应提前将部分较难理解的文言文翻译过来,以降低学生解读史料的畏难情绪,日积月累下来,等到学生能充分理解文言史料时,教师便可给学生展示完整史料,以提高他们解读史料的能力。
最后,教师搜集的史料应形式多样,史料除了文字形式之外,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录像等,教师应结合书本内容,搜集相应史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2.运用史料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史料应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对课堂上所使用的史料仔细甄别与选择,避免出现史料与课堂内容不符的情况。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精简史料的数量。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堆砌史料能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相反的,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展示大量的史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抓不住教学重点的感觉,这样也会消耗课堂时间,对开展新课极为不利。如,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内容时,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春秋时期较有名的知识流派像儒、墨、道、阴阳等的相关史料即可,只需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儒学并不如后世那般受君王重视就行,不必要将其余不出名、没有起到大作用的流派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不能起到相应作用。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呈现的史料内容加以利用,这样他们就能将其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且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史料内容,因此,教师应高度利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学习“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记载,让他们思考“为何汉朝时期下下农奴屡屡进犯?”这样一个问题,然后再给学生补充《史记》或者《汉书》中关于汉朝历史的记载内容,进而加深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历史教师应谨慎挑选史料,注重史料的出处,保证史料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总而言之,相信只要教师善用史料,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师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分析相关史料,能促使他们从中发掘历史知识,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善用史料进行教学。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使用史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改变课堂氛围,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进步。
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书目中记载的“汉朝”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归纳汉朝得以大一统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分析《史记》中的一些个人传记,帮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给出学生相关史料题目,让他们通过做题夯实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在课后讲解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史料题,教会学生应如何全面分析史料以及史料题的解题思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进一步加强他们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侵略与反抗”相关历史时,教师还可給学生展示相关影像资料、纪录片等,以活跃历史课堂氛围。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央视出品的纪录片《甲午,甲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晚清时我国所遭受的劫难;北京卫视的《档案》,这个节目中常常通过播放影像资料、解读史料来向大众揭秘历史,鉴于此,其也成为笔者常向学生播放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愿意探究相关历史知识,这便是史料教学所起到的作用。
利用史料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起学生深入钻研历史知识的欲望,而图片、纪录片形式的史料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这对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极大帮助。
二、使用史料时应注意事项
1.收集史料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史料从何而来?应用于课堂上的史料不应该来自野史,而应出自历史专业相关著作,或是来源于历年高考题目。如,讲到“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晋书》等记载这一时期历史的书籍,也可以选择历届高考题中关于此时期历史的史料题目,像2014年高考题目中提到的张晋藩总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作为史料来源,讲到“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内容时,可援引金毓黻的《宣统政纪》中的史料,学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从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寻找史料。教师应该多渠道去搜集整理史料内容,更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史料,以充实自己的史料库,这样的话,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便能对想要使用的史料做到信手拈来。
其次,史料不应过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搜集符合自己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史料,以避免学生对分析史料产生畏难情绪。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与“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节内容时,可参考的史料大多来自于《史记》这类的文言文资料,那么教师就应提前将部分较难理解的文言文翻译过来,以降低学生解读史料的畏难情绪,日积月累下来,等到学生能充分理解文言史料时,教师便可给学生展示完整史料,以提高他们解读史料的能力。
最后,教师搜集的史料应形式多样,史料除了文字形式之外,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录像等,教师应结合书本内容,搜集相应史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2.运用史料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史料应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对课堂上所使用的史料仔细甄别与选择,避免出现史料与课堂内容不符的情况。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精简史料的数量。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堆砌史料能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相反的,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展示大量的史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抓不住教学重点的感觉,这样也会消耗课堂时间,对开展新课极为不利。如,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内容时,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春秋时期较有名的知识流派像儒、墨、道、阴阳等的相关史料即可,只需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儒学并不如后世那般受君王重视就行,不必要将其余不出名、没有起到大作用的流派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不能起到相应作用。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呈现的史料内容加以利用,这样他们就能将其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且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史料内容,因此,教师应高度利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学习“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记载,让他们思考“为何汉朝时期下下农奴屡屡进犯?”这样一个问题,然后再给学生补充《史记》或者《汉书》中关于汉朝历史的记载内容,进而加深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历史教师应谨慎挑选史料,注重史料的出处,保证史料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总而言之,相信只要教师善用史料,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