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比较差。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课堂学习。如:教学《租车》时,我给出不同的租车方案,让大家思考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学生小手高高举起,积极踊跃地发表看法,有人说要先考虑人数,让每个人都要有座位;有人说空位子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空位子;有的说坐大巴车比较便宜,大巴车多些……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数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自然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2.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实物等,让学生直观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事物,对数学知识有真实感。
此外,给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归纳,在鲜活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深化对数学问题的认知,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二、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1.教师要研究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只是参考,已经备好的教案只是预设。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思维活跃,多变。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灵活实施教案。教师须掌握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本。特别是新的数学教材,必须是先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疑问时,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积累非常流畅和及时地给出回答,这无疑对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必须悉心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厚的知识底蕴。
2.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冲突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问: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好奇感,都对自己陌生领域的知识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运用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不仅要将“释疑”作为自己的天职,更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更要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鼓励他们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大胆发表观点,敢于争论,敢于较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在相互讨论中明晰知识,理解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不断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只有给学生营造了这样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思维活跃,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热情才会愈加高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只要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就会在这种美好的体验中产生继续努力的愿望,从而更加自觉地主动学习。教师务必做到:学生能自己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索,学生自己能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感到知识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成功。如教学“教学十几减几”时,让学生摆小棒自主探索16-9的算法。有的学生是从16根小棒里1根1根的减,减到最后还剩下7根;有的学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有的学生把9分成6和3,16-6=10,10-3=7;有的学生想到用加法算减法,即9+7=16,所以16-9=7。这些算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应当加以赞赏和肯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以便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發展的需要,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实践,才能真正让自主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5. 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比较差。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课堂学习。如:教学《租车》时,我给出不同的租车方案,让大家思考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学生小手高高举起,积极踊跃地发表看法,有人说要先考虑人数,让每个人都要有座位;有人说空位子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空位子;有的说坐大巴车比较便宜,大巴车多些……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数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自然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2.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实物等,让学生直观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事物,对数学知识有真实感。
此外,给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归纳,在鲜活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深化对数学问题的认知,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二、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1.教师要研究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只是参考,已经备好的教案只是预设。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思维活跃,多变。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灵活实施教案。教师须掌握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本。特别是新的数学教材,必须是先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疑问时,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积累非常流畅和及时地给出回答,这无疑对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必须悉心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厚的知识底蕴。
2.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冲突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问: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好奇感,都对自己陌生领域的知识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运用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不仅要将“释疑”作为自己的天职,更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更要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鼓励他们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大胆发表观点,敢于争论,敢于较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在相互讨论中明晰知识,理解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不断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只有给学生营造了这样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思维活跃,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热情才会愈加高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只要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就会在这种美好的体验中产生继续努力的愿望,从而更加自觉地主动学习。教师务必做到:学生能自己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索,学生自己能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感到知识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成功。如教学“教学十几减几”时,让学生摆小棒自主探索16-9的算法。有的学生是从16根小棒里1根1根的减,减到最后还剩下7根;有的学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有的学生把9分成6和3,16-6=10,10-3=7;有的学生想到用加法算减法,即9+7=16,所以16-9=7。这些算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应当加以赞赏和肯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以便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發展的需要,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实践,才能真正让自主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5. 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