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绝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就能够发展的。要立足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多尝试多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探究过程,自主学习,并加强情感教育和分层次教学,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思维的动力因素,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适合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规律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思考的课堂模式。
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提出问题,对课堂将起关键性作用。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教学中,并试图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1.强化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比如对概念的抽象,原理的形成,方法的思考,结论的寻求,要深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直观活动、概括活动等智力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及想象力。
2.抓住“生长点”和“连接点”。要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抓好和建立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
3.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堂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例如: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勾股定理》。利用玄图验证勾股定理,学生已经探究出勾股定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拼图,再去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打开学科与生活的界限,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再由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问题。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教师要融入学生群体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要求教师懂得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已有的学习经验。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拥有放松的学习心态和合作学习的氛围,才能还学生学习主动权,引导学生挖掘创造的潜能,建立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2.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坚信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技巧,相信学生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自我评价。
3.创设情境,彰显个性。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时,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和高度创设问题情境,并创造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和个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践和多样化的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其提供形象的素材,帮助他们理解,教学要重视学生直观经验,重视第一手材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建具体形象的认识平台。
1.问题形成梯度,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并且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要证明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应使教学内容处于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地方,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他认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
2.亲身实践,解决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经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举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窗户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着手,进一步完善数学学习科学体系,使数学教学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性数学教学,让数学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其终生享用的财富。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思维的动力因素,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适合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规律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思考的课堂模式。
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提出问题,对课堂将起关键性作用。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教学中,并试图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1.强化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比如对概念的抽象,原理的形成,方法的思考,结论的寻求,要深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直观活动、概括活动等智力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及想象力。
2.抓住“生长点”和“连接点”。要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抓好和建立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
3.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堂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例如: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勾股定理》。利用玄图验证勾股定理,学生已经探究出勾股定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拼图,再去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打开学科与生活的界限,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再由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问题。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教师要融入学生群体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要求教师懂得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已有的学习经验。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拥有放松的学习心态和合作学习的氛围,才能还学生学习主动权,引导学生挖掘创造的潜能,建立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2.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坚信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技巧,相信学生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自我评价。
3.创设情境,彰显个性。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时,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和高度创设问题情境,并创造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和个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实践和多样化的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其提供形象的素材,帮助他们理解,教学要重视学生直观经验,重视第一手材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建具体形象的认识平台。
1.问题形成梯度,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并且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要证明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应使教学内容处于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地方,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他认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
2.亲身实践,解决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经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举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窗户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着手,进一步完善数学学习科学体系,使数学教学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性数学教学,让数学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其终生享用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