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提供了一种校本化的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验是手段,探究是关键;减缓难度,迈小步成大步;知识问题化,大问题细化为低起点、有梯度的小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问题;阶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近年来生源素质较低,学生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课堂上实验探究很难按教材的预设顺利展开。笔者创设了一种适应我校学生水平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应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
它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角色分工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为加强交流学习,笔者按学生不同能力将每个班分成10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3.赏识教育
教学活动中问题设置的针对性、阶梯性和成果交流中的“汇报展示”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被肯定、被赏识,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三、实验探究校本化实施的教学模式的创设
1.主导思想
实验是手段,探究是关键;总体上减缓难度,低起点,迈小步成大步;知识转化成问题,搭建思维台阶;大问题细化为一个个有梯度的小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思考、讨论,阶梯间问题难度逐渐增大,问题解决时,也是学生认识问题本质、习得能力之时;虽然学生基础较差,通过长期积累,也能促使他们在原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2.校本化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1)前置性补偿。以学生基础为切入点,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呈现一组或两组问题,帮助学生重温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可以包括两部分:轻松判断(学过的较容易的问题),思考(有点思维容量的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精心设计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组问题,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思想交互,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根据提供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达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小组交流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小黑板等辅助工具),组际相互点评补充,教师点拨指导,师生达成共识,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学生据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汇报展示实验现象与结论。
(4)递进性延伸。教师精心设计一组或两组问题,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一步深化,产生更高层次或不同角度的新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深化与升华。可以包括两部分:思考(思维深化的问题),轻松判断(要点重现,让学生体验探究后的成就感)。
四、实施案例片段(以鲁科版必修一“海水提溴”的实验探究为例)
1.实验前
师投影:你能轻松判断正误吗?(复习)
(1)溴被称为“海洋元素”,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溴原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2)Br2是深红棕色的气体。I2是红色的固体。Br2和I2都有毒。
(3)Br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CCl4中的大。I2在CCl4中的颜色是橙红色。
(4)检验反应是否生成I2可以用淀粉溶液,也可以用CCl4。
生:思考回答。
(1)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思考Cl2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Br2、I2呢?
(2)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的氧化性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设计前置性补偿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已学内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师:怎样设计实验证明Cl2、Br2、I2氧化性强弱呢?
2.设计实验
师投影,分组讨论(探究Cl2、Br2、I2氧化性):
(1)依据什么反应原理能证明Cl2、Br2的氧化性强弱?
(2)氯水的成分是什么?你能结合课本(上接第132页)100页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证明Cl2、Br2的氧化性强弱吗?
(3)你打算在该实验中怎样更清晰直观地知道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4)你能继续设计实验方案证明Br2、I2的氧化性强弱吗?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展示(可以借助小黑板辅助说明本组成员的观点)。
设计意图:设计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组问题,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达成共识,给思维来一次整体性、螺旋上升的风暴;锻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合作精神,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师生达成共识——实验方案:
(1)氯水+NaBr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2)溴水+NaCl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3)溴水+NaI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或充分反应后滴加淀粉,观察溶液颜色。
(4)碘水+NaBr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3.实验中
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4.实验后
师投影,生思考:
(1)你认为Cl-、Br-、I-的还原性顺序是怎样的?
(2)你知道我们吃的食盐怎样从海水中获得吗?你认为从海水中提取Br2利用哪些原料?
(3)海水提溴的原理是什么?怎样分离出生成的Br2?
生:思考回答。
师生达成共识——海水提Br2的流程:
[浓缩(苦卤——海水晒盐后母液)
氧化(通入Cl2)
提取][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
(利用溴单质挥发性)]
设计意图:设计递进性延伸问题,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一步深化,产生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深化与升华。
师投影:课堂效果检测(轻松判断正误):
(1)海水提溴提取出来的是NaBr。
(2)向含有Br-、I-的溶液中通入Cl2,当反应完后I-有剩余,则Br-未参与反应。
设计意图:要点重现,课堂回扣与检测。
五、结束语
笔者致力于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学有所思,日有所获,在日积月累中达到提高化学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党令,毕华林.化学教科书“前置问题”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基于鲁科版必修化学教科书的分析[J].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2]孙玲云,吴星.实践“自主预学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化学教育,2013(2).
关键词:问题;阶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近年来生源素质较低,学生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课堂上实验探究很难按教材的预设顺利展开。笔者创设了一种适应我校学生水平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应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
它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角色分工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为加强交流学习,笔者按学生不同能力将每个班分成10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3.赏识教育
教学活动中问题设置的针对性、阶梯性和成果交流中的“汇报展示”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被肯定、被赏识,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三、实验探究校本化实施的教学模式的创设
1.主导思想
实验是手段,探究是关键;总体上减缓难度,低起点,迈小步成大步;知识转化成问题,搭建思维台阶;大问题细化为一个个有梯度的小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思考、讨论,阶梯间问题难度逐渐增大,问题解决时,也是学生认识问题本质、习得能力之时;虽然学生基础较差,通过长期积累,也能促使他们在原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2.校本化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1)前置性补偿。以学生基础为切入点,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呈现一组或两组问题,帮助学生重温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可以包括两部分:轻松判断(学过的较容易的问题),思考(有点思维容量的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精心设计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组问题,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思想交互,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根据提供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达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小组交流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小黑板等辅助工具),组际相互点评补充,教师点拨指导,师生达成共识,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学生据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汇报展示实验现象与结论。
(4)递进性延伸。教师精心设计一组或两组问题,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一步深化,产生更高层次或不同角度的新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深化与升华。可以包括两部分:思考(思维深化的问题),轻松判断(要点重现,让学生体验探究后的成就感)。
四、实施案例片段(以鲁科版必修一“海水提溴”的实验探究为例)
1.实验前
师投影:你能轻松判断正误吗?(复习)
(1)溴被称为“海洋元素”,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溴原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2)Br2是深红棕色的气体。I2是红色的固体。Br2和I2都有毒。
(3)Br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CCl4中的大。I2在CCl4中的颜色是橙红色。
(4)检验反应是否生成I2可以用淀粉溶液,也可以用CCl4。
生:思考回答。
(1)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思考Cl2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Br2、I2呢?
(2)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的氧化性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设计前置性补偿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已学内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师:怎样设计实验证明Cl2、Br2、I2氧化性强弱呢?
2.设计实验
师投影,分组讨论(探究Cl2、Br2、I2氧化性):
(1)依据什么反应原理能证明Cl2、Br2的氧化性强弱?
(2)氯水的成分是什么?你能结合课本(上接第132页)100页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证明Cl2、Br2的氧化性强弱吗?
(3)你打算在该实验中怎样更清晰直观地知道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4)你能继续设计实验方案证明Br2、I2的氧化性强弱吗?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展示(可以借助小黑板辅助说明本组成员的观点)。
设计意图:设计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组问题,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达成共识,给思维来一次整体性、螺旋上升的风暴;锻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合作精神,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师生达成共识——实验方案:
(1)氯水+NaBr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2)溴水+NaCl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3)溴水+NaI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或充分反应后滴加淀粉,观察溶液颜色。
(4)碘水+NaBr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CCl4,震荡,静止,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3.实验中
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4.实验后
师投影,生思考:
(1)你认为Cl-、Br-、I-的还原性顺序是怎样的?
(2)你知道我们吃的食盐怎样从海水中获得吗?你认为从海水中提取Br2利用哪些原料?
(3)海水提溴的原理是什么?怎样分离出生成的Br2?
生:思考回答。
师生达成共识——海水提Br2的流程:
[浓缩(苦卤——海水晒盐后母液)
氧化(通入Cl2)
提取][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
(利用溴单质挥发性)]
设计意图:设计递进性延伸问题,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一步深化,产生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深化与升华。
师投影:课堂效果检测(轻松判断正误):
(1)海水提溴提取出来的是NaBr。
(2)向含有Br-、I-的溶液中通入Cl2,当反应完后I-有剩余,则Br-未参与反应。
设计意图:要点重现,课堂回扣与检测。
五、结束语
笔者致力于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学有所思,日有所获,在日积月累中达到提高化学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党令,毕华林.化学教科书“前置问题”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基于鲁科版必修化学教科书的分析[J].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2]孙玲云,吴星.实践“自主预学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化学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