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威县梨元屯学区054700)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它是对个体先天生理基础在后天发展程度的综合衡量,包括诸多方面的因素。人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发展进程的快慢。作为提高个体文化素质主渠道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依然进行得举步维艰,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正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书山题海等超负荷的机械训练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给中小学生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某期教育报上说得好:“儿童缺少童话比缺钙更可怕。”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地推进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形象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业务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较深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掌握育人的主动权。另外,广大教师应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准确含义及其实施的重大意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自觉地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探究等方法、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以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在“唯分是举”的录取方式下,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素质教育的作法与现象也便不足为奇了。学生要想接受高等教育,便只有在“题海”中搏击风浪,练就一番应试的本领,才能挤过独木桥。在这种环境下,应试能力成为学生、家长、学校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有些学校不自觉地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法。于是学生每天上11节课,周末也无法休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视有血有肉的学生为钢铁制成的机械,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考试制度应与素质教育接轨,在考试内容上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淡化机械记忆内容的检测,处理好主客观题的比例。另外,除考查学生的成绩外,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动手能力、心理素质、探究能力等方面,切实解决“只见分不见人”的问题,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深入化、经常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广大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不能一味敷衍或只做表面文章。有些教师平时我行我素,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做出素质教育的样子,根本没把素质教育当成自己追求的真正目标。如: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前后桌同学围在一起争相发言,各抒已见。但还不到半分钟的时间,教师便让学生发言说出讨论结果,结束了这个戏剧性的教学片断。试想: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学生们怎么可能那么快就得出讨论结果?显而易见,这是该教师提前排练好,演给听课教师看的一场“戏”。可见,实施素质教育要体现于日常教学中,深入扎实,切实落到实处,日积月累,才能使师生双方受益,万万不能流于形式。
另外,教师在基本功上一定要下功夫。如:要善用提问法,因为它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但教师要掌握提问的“度”:提问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便无从回答;过小过易,则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应减少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性问题;提问应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这样才能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
四、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要育人,育人者就必须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人们之所以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就是示范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首先自己的品行必须端正。尤其对教师来说,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尊敬教师,教师的思想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并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教书育人,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发展个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勇于承担工作职责,不辞劳苦,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息息相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新时代呼唤各个领域的人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改动态,了解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趋向,在教育实践中刻苦钻研,科学施教,才能培养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
五、广泛宣传,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政府部门要把实施素质教育看作自身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动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使学校、家长、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网络。如果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用实际行动来落实素质教育,社会、个人都施加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定会落到实处。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它是对个体先天生理基础在后天发展程度的综合衡量,包括诸多方面的因素。人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发展进程的快慢。作为提高个体文化素质主渠道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依然进行得举步维艰,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正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书山题海等超负荷的机械训练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给中小学生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某期教育报上说得好:“儿童缺少童话比缺钙更可怕。”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地推进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形象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业务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较深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掌握育人的主动权。另外,广大教师应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准确含义及其实施的重大意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自觉地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探究等方法、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以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在“唯分是举”的录取方式下,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素质教育的作法与现象也便不足为奇了。学生要想接受高等教育,便只有在“题海”中搏击风浪,练就一番应试的本领,才能挤过独木桥。在这种环境下,应试能力成为学生、家长、学校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有些学校不自觉地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法。于是学生每天上11节课,周末也无法休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视有血有肉的学生为钢铁制成的机械,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考试制度应与素质教育接轨,在考试内容上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淡化机械记忆内容的检测,处理好主客观题的比例。另外,除考查学生的成绩外,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动手能力、心理素质、探究能力等方面,切实解决“只见分不见人”的问题,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深入化、经常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广大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不能一味敷衍或只做表面文章。有些教师平时我行我素,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做出素质教育的样子,根本没把素质教育当成自己追求的真正目标。如: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前后桌同学围在一起争相发言,各抒已见。但还不到半分钟的时间,教师便让学生发言说出讨论结果,结束了这个戏剧性的教学片断。试想: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学生们怎么可能那么快就得出讨论结果?显而易见,这是该教师提前排练好,演给听课教师看的一场“戏”。可见,实施素质教育要体现于日常教学中,深入扎实,切实落到实处,日积月累,才能使师生双方受益,万万不能流于形式。
另外,教师在基本功上一定要下功夫。如:要善用提问法,因为它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但教师要掌握提问的“度”:提问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便无从回答;过小过易,则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应减少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性问题;提问应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这样才能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
四、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要育人,育人者就必须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人们之所以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就是示范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首先自己的品行必须端正。尤其对教师来说,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尊敬教师,教师的思想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并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教书育人,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发展个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勇于承担工作职责,不辞劳苦,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息息相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新时代呼唤各个领域的人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改动态,了解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趋向,在教育实践中刻苦钻研,科学施教,才能培养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
五、广泛宣传,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政府部门要把实施素质教育看作自身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动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使学校、家长、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网络。如果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用实际行动来落实素质教育,社会、个人都施加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定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