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风集锦
水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他们源于古百越族群,与侗族族源最近;所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并创制过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水书”。由于其住地藏有数量众多的铜鼓,这个自喻为“金凤凰”的民族也被称作“铜鼓王国”。
水族人民善歌,民间流传有“唱起歌像江河流”的说法。水族民歌内容浩繁、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调歌、诘歌、儿歌等类别。这些歌中,又以称作“旭早”的双歌和单歌“旭早”的数量最多,且较富民族特色。双歌意即成双成对的歌,一般是在较隆重、正式的场合演唱,故也叫“大歌”或“酒歌”。它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的双歌,一是寓言性的双歌。前一种演唱时由领者起歌、独唱的正歌和群体帮腔三部分构成,唱一首和一首,开头两句起歌和歌尾帮腔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相对固定。寓言性的双歌形式比较奇特,包括说白和吟唱两部分,均由一人演唱。一般说白是对吟唱部分的介绍,吟唱部分是对唱的一组歌,但不能单独成篇,歌词含蓄、耐人寻味。单歌相对于双歌,因每次只唱一支得名。多为即兴之作,可用于山野田间、节日聚会、婚庆仪式等多种场合。其中,在山间所唱、以爱情内容居多的单歌也叫山歌,有单唱、双唱和三人以上的对唱三种形式;演唱的声腔有平腔和高腔两种,一般前者多用真声,后者多用假嗓,具有浓郁的山野之风。
诘歌“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民歌,含有说理辩论之意,包括“辩诘”和“史诘”两类。辩诘一般用于解决争端的场合,由双方摆宴邀请“诘手”说辩,亲友乡邻旁观;史诘则多在红白喜事中演唱,歌手以盘考历史知识为乐,起到传承历史知识和娱乐的作用。此外,水语称“提结”的调歌是一种有韵律的理词,朗诵性较强,多用在酒席或调解的场合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唱诵,音乐比较庄重肃穆;充满童趣的儿歌则主要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非常天真活泼。
水族民间常见的乐器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的铜鼓多是未入土的传世乐器,分公母两种,一般公鼓的鼓面和鼓体做工较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形状较粗重,声音相对暗哑。它们多用于节日、祭祖、丧葬或盛大庆典场合,由两人共同敲击;演奏技巧复杂,节奏多变,发出雄壮热烈的音响,围观男女则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的变化集体起舞。芦笙和芒筒与苗、侗的同类乐器相同,一般多为那些在祭祀、节庆等场合中表演的“斗角舞”和“芦笙舞”伴奏。斗角舞常用5把芦笙、5支芒筒,吹笙者边吹边舞在前引导;芦笙舞多由3男3女参加,男吹芦笙前引跳跃,女随节拍连袂起舞。除伴奏舞蹈外,民间也有独立演奏的芦笙曲,不过数量较少。
历史上的水族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正常死亡的葬礼中,一般人家举行“开控”追悼仪式时都要设歌堂、芦笙堂和唢呐堂,请来歌手和乐手。还要请专门的歌师在灵堂前唱“孝歌”,德高望重的长者演唱“调歌”等。这些为民间祭祀仪式使用的民歌和器乐,具有了民间信仰仪式的音乐属性。
■
水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他们源于古百越族群,与侗族族源最近;所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并创制过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水书”。由于其住地藏有数量众多的铜鼓,这个自喻为“金凤凰”的民族也被称作“铜鼓王国”。
水族人民善歌,民间流传有“唱起歌像江河流”的说法。水族民歌内容浩繁、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调歌、诘歌、儿歌等类别。这些歌中,又以称作“旭早”的双歌和单歌“旭早”的数量最多,且较富民族特色。双歌意即成双成对的歌,一般是在较隆重、正式的场合演唱,故也叫“大歌”或“酒歌”。它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的双歌,一是寓言性的双歌。前一种演唱时由领者起歌、独唱的正歌和群体帮腔三部分构成,唱一首和一首,开头两句起歌和歌尾帮腔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相对固定。寓言性的双歌形式比较奇特,包括说白和吟唱两部分,均由一人演唱。一般说白是对吟唱部分的介绍,吟唱部分是对唱的一组歌,但不能单独成篇,歌词含蓄、耐人寻味。单歌相对于双歌,因每次只唱一支得名。多为即兴之作,可用于山野田间、节日聚会、婚庆仪式等多种场合。其中,在山间所唱、以爱情内容居多的单歌也叫山歌,有单唱、双唱和三人以上的对唱三种形式;演唱的声腔有平腔和高腔两种,一般前者多用真声,后者多用假嗓,具有浓郁的山野之风。
诘歌“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民歌,含有说理辩论之意,包括“辩诘”和“史诘”两类。辩诘一般用于解决争端的场合,由双方摆宴邀请“诘手”说辩,亲友乡邻旁观;史诘则多在红白喜事中演唱,歌手以盘考历史知识为乐,起到传承历史知识和娱乐的作用。此外,水语称“提结”的调歌是一种有韵律的理词,朗诵性较强,多用在酒席或调解的场合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唱诵,音乐比较庄重肃穆;充满童趣的儿歌则主要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非常天真活泼。
水族民间常见的乐器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的铜鼓多是未入土的传世乐器,分公母两种,一般公鼓的鼓面和鼓体做工较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形状较粗重,声音相对暗哑。它们多用于节日、祭祖、丧葬或盛大庆典场合,由两人共同敲击;演奏技巧复杂,节奏多变,发出雄壮热烈的音响,围观男女则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的变化集体起舞。芦笙和芒筒与苗、侗的同类乐器相同,一般多为那些在祭祀、节庆等场合中表演的“斗角舞”和“芦笙舞”伴奏。斗角舞常用5把芦笙、5支芒筒,吹笙者边吹边舞在前引导;芦笙舞多由3男3女参加,男吹芦笙前引跳跃,女随节拍连袂起舞。除伴奏舞蹈外,民间也有独立演奏的芦笙曲,不过数量较少。
历史上的水族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正常死亡的葬礼中,一般人家举行“开控”追悼仪式时都要设歌堂、芦笙堂和唢呐堂,请来歌手和乐手。还要请专门的歌师在灵堂前唱“孝歌”,德高望重的长者演唱“调歌”等。这些为民间祭祀仪式使用的民歌和器乐,具有了民间信仰仪式的音乐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