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风采
金秋十月,在桂花飘香的季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91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感人的讲座。
周先生开门见山,她说:“声乐这门艺术,光讲不行,主要是要做,还是先听你们唱”。两个上午,原定为12位学生授课,结果超额为17位学生上了课。其中,有青年教师、演员、研究生、本科生,包括男、女、高、中、低各个声部。
周先生每听完一曲,立即全神投入。深入浅出的讲解,因人而异的手段,令人赞叹!她时而让学生用手按在横膈膜处体会气息的运用,时而把手放在肩膀下巴等处让学生体会解除部分紧张的感觉,时而刻画兴奋与放松的表情,时而又指导学生看谱读谱。先生不断地强调,会用气的人才会唱歌。先生说:气息深,位置高,吐字清楚,声情并茂,歌唱才能感染人。
在指导一位研究生唱《中国的土地》时,周先生说:这首歌很多人都唱,而很多人唱时的感情没有准确表达,效果就不好。你的强弱处理也很好,声音也很好。但是,施光南当年创作这首歌,是写老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时舍不得,走一段路,回头看一下,感情很深。而你的气在底下不上来,情感就表达不充分,问题就是气。一针见血。当该生试着深呼吸,将气往前送时,立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多年来,先生对民歌有了很深的研究。针对指导一位民族唱法的学生演唱《美丽家园》,她说:首先要忠于作品,作曲家是怎么写的?弄明白是颂歌、情歌、还是悲歌,要用不同的声音,像画画一样,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作品。她强调,民唱的同学,一定要先照谱子唱,唱对了,再做下一步。在听一位民声男高音唱《再见了,大别山》时,她提出自己的看法,应把板眼搞清楚再唱,板眼一倒就没有味道了。一定要照谱唱,不要太自由了。真正唱得好,声音要调色,色彩要变,有变化才好听。
周先生强调,学民歌,开始也要唱艺术歌曲,打好歌唱基本功。不论演唱什么,都应该做到声情并茂,用心歌唱,只要遵守自然规则,科学的发声,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唱法,都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在艺术表现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顾平教授是在周先生身边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一代声乐专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这次和周先生一道来南京讲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帮恩师,怕先生太累了。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强调,要遵守规则,胜败就在那一点细节上。恰当的比喻,中肯的教悔,临场的效果,漂亮的示范,还有那以平等态度与学生对话的风采,并能联系自己学习时周先生是如何教导的。他同时寄予广大学生要热爱这个事业,要投入奉献。学习要全面,文学、语言、视唱练耳都要过硬,要把眼界拓宽,想得更高更远。
两天的讲学转瞬即逝,而周先生给人们留下的知识财富却是永恒的。正如顾平教授所说:“听先生上课,每听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新的收获,好像有学不完的东西,似乎听她的课,永远听不完”。
■
金秋十月,在桂花飘香的季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91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感人的讲座。
周先生开门见山,她说:“声乐这门艺术,光讲不行,主要是要做,还是先听你们唱”。两个上午,原定为12位学生授课,结果超额为17位学生上了课。其中,有青年教师、演员、研究生、本科生,包括男、女、高、中、低各个声部。
周先生每听完一曲,立即全神投入。深入浅出的讲解,因人而异的手段,令人赞叹!她时而让学生用手按在横膈膜处体会气息的运用,时而把手放在肩膀下巴等处让学生体会解除部分紧张的感觉,时而刻画兴奋与放松的表情,时而又指导学生看谱读谱。先生不断地强调,会用气的人才会唱歌。先生说:气息深,位置高,吐字清楚,声情并茂,歌唱才能感染人。
在指导一位研究生唱《中国的土地》时,周先生说:这首歌很多人都唱,而很多人唱时的感情没有准确表达,效果就不好。你的强弱处理也很好,声音也很好。但是,施光南当年创作这首歌,是写老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时舍不得,走一段路,回头看一下,感情很深。而你的气在底下不上来,情感就表达不充分,问题就是气。一针见血。当该生试着深呼吸,将气往前送时,立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多年来,先生对民歌有了很深的研究。针对指导一位民族唱法的学生演唱《美丽家园》,她说:首先要忠于作品,作曲家是怎么写的?弄明白是颂歌、情歌、还是悲歌,要用不同的声音,像画画一样,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作品。她强调,民唱的同学,一定要先照谱子唱,唱对了,再做下一步。在听一位民声男高音唱《再见了,大别山》时,她提出自己的看法,应把板眼搞清楚再唱,板眼一倒就没有味道了。一定要照谱唱,不要太自由了。真正唱得好,声音要调色,色彩要变,有变化才好听。
周先生强调,学民歌,开始也要唱艺术歌曲,打好歌唱基本功。不论演唱什么,都应该做到声情并茂,用心歌唱,只要遵守自然规则,科学的发声,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唱法,都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在艺术表现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顾平教授是在周先生身边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一代声乐专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这次和周先生一道来南京讲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帮恩师,怕先生太累了。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强调,要遵守规则,胜败就在那一点细节上。恰当的比喻,中肯的教悔,临场的效果,漂亮的示范,还有那以平等态度与学生对话的风采,并能联系自己学习时周先生是如何教导的。他同时寄予广大学生要热爱这个事业,要投入奉献。学习要全面,文学、语言、视唱练耳都要过硬,要把眼界拓宽,想得更高更远。
两天的讲学转瞬即逝,而周先生给人们留下的知识财富却是永恒的。正如顾平教授所说:“听先生上课,每听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新的收获,好像有学不完的东西,似乎听她的课,永远听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