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的“二度创造”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需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教学 “二度创造”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美好的艺术熏陶活动。它不但使学生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去聆听、感知音乐,而且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是欣赏者借助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对作品情绪和意境的渲染、呈现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即想像与联想,在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实现的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与统一乃至升华与超越。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积极忘我的情绪状态下领悟特定的意境美,笔者认为应做以下努力: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
  1.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陶冶情操。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平时同学们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赏方式。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它对改善环境、调节情绪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欣赏方式对欣赏者不作要求,欣赏者听到音乐,可以听而有感,也可以听而不闻,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乐上。所以说背景式欣赏和审美式艺术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保证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式艺术欣赏,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音乐的欣赏习惯。
  2.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它特定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可以给予学生“倾听”的心情;教室内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挂图可以引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而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及其他当今音乐教学中所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则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总之,学校、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器材吸引学生去倾听。
  3.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写出标题,而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首乐曲是俗的还是雅的?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音乐作品?是悠远古朴的还是时尚激烈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必然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愿望,从而使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音乐作品。
  4.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培养“倾听”的能力。如:《良宵》、《卡门序曲》、《江河水》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外名曲,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倾听”节奏、节拍、旋律线、调式等诸多音乐要素在形成音乐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中所起到的作用;“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等。作品《良宵》在创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以核心音调作贯穿的方法,也借鉴了西洋单二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卡门序曲》是回旋曲式,其中主题与插部的音乐特征;《江河水》作为单三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欣赏不只是听觉的欣赏,视听结合的欣赏更适合于中学生,二者结合能帮助他们完整地体会和理解音乐,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当同学们听到歌曲中那个被日本侵略者铁蹄所践踏、欺压、凌辱的歌女的血泪控诉时,通过播放影片《风云儿女》中表现歌女漂流、尝尽人生苦涩滋味的境遇的画面,连同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歌女那压抑、凄怆、愤懑、反抗的复杂情绪,体验到整个作品虽然不是那样剑拔弩张,然而它所蕴涵的情绪却感奋人心,催人泪下。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量,这样,音乐审美与影视审美的结合所产生的完整的美,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加强学生的情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情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利用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光盘等产生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出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再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生动的画面、强烈的音响一起刺激着同学们的感官,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为作品而振奋,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呐喊,沉浸在特定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音乐作为最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把多媒体手段用于教学导入,它多彩的画面、清晰的声音、生动的情节,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活跃其思维、发展其智力。例如,在欣赏外国民歌前,播放几个国家的生活片段,展示其国家人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服饰、地域风情等,学生如身临其境,许多学生自然产生了了解其国家的音乐的要求,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音乐需要想像,音乐创造想像。现代信息技术将音乐中含蓄的感情外露,化为外景,进而诱发学生的想像,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意境。如:指导学生欣赏一首描写草原人民生活的乐曲,可通过多媒体展现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的画面,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感情,把音乐欣赏从官能欣赏发展为情感欣赏。
  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高中阶段是青年逐步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欣赏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的责任。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地探索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对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有全面的了解,在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的同时,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一定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日前的上海电影节上,新浪潮论坛之“关于演员,导演有话说”因“冯氏批判”而引发巨大关注。该论坛请来了冯小刚、徐峥、陆川、宁浩等大导一起,高调地说了说演员们的“坏话”,直指明星们被惯出的一堆坏毛病。乍一听,觉得明星们真是太让人失望了,但是细想一下,又觉得影视圈里似乎谁也逃不出干系。明星耍大牌都耍成这样了,导演该用明星的时候还得用人家,所以,你说,这些毛病是谁惯出来的呢?  细数论坛上明星被吐槽的地方,
2011年,中国经济用时间换取空间。  这一年,GDP增速9.2%,较前一年有所放缓;CPI增幅5.4%,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  这一年,价格上涨、资金困局、投资放缓、保障民生,刺激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主题词。围绕此,各项政策此起彼伏,其政策效果也被无限放大。  这一年,我们依然向前,但前路荆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  去年年初,我们梳理各部委2011年政策时,有着些许忧虑。彼时,我们认定,2011年的
题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在工业文明迅速扩张之時,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土壤已变得脆弱不堪。我们平时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工厂大烟囱冒出的黑烟,闻到被污染的江河湖泊发出难闻的恶臭,却很少注意到自己脚下土地的污染指数在不断攀高。甚至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无法准确地回答:农村和城市土壤污染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程度究
多年来担任高三科任老师,我深刻体会到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直接影响到高考复习的质量好坏。以下我把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学习气氛,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学校在校园内用广播循环播放高考前誓言,制造高考的浓厚气氛。播放奋发向上的歌曲,振奋学生精神。张挂标语:“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六月是理想的放飞,激情奔放,展示才华的六月。”振奋学生的斗志,激发进取心;不害怕六月,渴望六月的到来。在教
“too...to...”句型在不同的句子中,和不同的词搭配,意思大相径庭。 因此弄懂各种“too...to...”句型的意思对正确理解句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too...to...”结构中,不定式在句子中用作结果状语,它含有否定的意味, 可以译作“太……而不能”。例如:   He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他太小,不能上学。  I was too exci
近年来,大家都对课外活动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并为中、小学生每天保证“一小时”活动立法规,然而不少学校在抓落实和管理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一、对质量不够重视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调控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标准的认识不全面,活动信息反馈调整不及时,活动质量管理在运行机制上不完善,部分学校执行活动计划不严肃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外界交流。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如中西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教育科研真正成为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那么,作为长期战斗在幼儿园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科研呢?本人有幸和教师们坐在一起学习、讨论,并收获了一些教师们内心深处的波澜和渴望。  教师甲:适合我的,能够帮助我的,就是我需要的。我刚刚工作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努力地工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有所收获。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学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也许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不同的教学方法代表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英语教学理念新探索的应有之义。  什么是主体?主体即事物的主要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要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