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需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教学 “二度创造”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美好的艺术熏陶活动。它不但使学生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去聆听、感知音乐,而且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是欣赏者借助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对作品情绪和意境的渲染、呈现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即想像与联想,在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实现的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与统一乃至升华与超越。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积极忘我的情绪状态下领悟特定的意境美,笔者认为应做以下努力: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
1.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陶冶情操。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平时同学们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赏方式。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它对改善环境、调节情绪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欣赏方式对欣赏者不作要求,欣赏者听到音乐,可以听而有感,也可以听而不闻,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乐上。所以说背景式欣赏和审美式艺术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保证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式艺术欣赏,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音乐的欣赏习惯。
2.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它特定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可以给予学生“倾听”的心情;教室内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挂图可以引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而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及其他当今音乐教学中所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则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总之,学校、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器材吸引学生去倾听。
3.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写出标题,而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首乐曲是俗的还是雅的?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音乐作品?是悠远古朴的还是时尚激烈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必然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愿望,从而使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音乐作品。
4.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培养“倾听”的能力。如:《良宵》、《卡门序曲》、《江河水》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外名曲,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倾听”节奏、节拍、旋律线、调式等诸多音乐要素在形成音乐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中所起到的作用;“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等。作品《良宵》在创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以核心音调作贯穿的方法,也借鉴了西洋单二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卡门序曲》是回旋曲式,其中主题与插部的音乐特征;《江河水》作为单三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欣赏不只是听觉的欣赏,视听结合的欣赏更适合于中学生,二者结合能帮助他们完整地体会和理解音乐,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当同学们听到歌曲中那个被日本侵略者铁蹄所践踏、欺压、凌辱的歌女的血泪控诉时,通过播放影片《风云儿女》中表现歌女漂流、尝尽人生苦涩滋味的境遇的画面,连同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歌女那压抑、凄怆、愤懑、反抗的复杂情绪,体验到整个作品虽然不是那样剑拔弩张,然而它所蕴涵的情绪却感奋人心,催人泪下。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量,这样,音乐审美与影视审美的结合所产生的完整的美,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加强学生的情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情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利用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光盘等产生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出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再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生动的画面、强烈的音响一起刺激着同学们的感官,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为作品而振奋,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呐喊,沉浸在特定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音乐作为最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把多媒体手段用于教学导入,它多彩的画面、清晰的声音、生动的情节,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活跃其思维、发展其智力。例如,在欣赏外国民歌前,播放几个国家的生活片段,展示其国家人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服饰、地域风情等,学生如身临其境,许多学生自然产生了了解其国家的音乐的要求,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音乐需要想像,音乐创造想像。现代信息技术将音乐中含蓄的感情外露,化为外景,进而诱发学生的想像,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意境。如:指导学生欣赏一首描写草原人民生活的乐曲,可通过多媒体展现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的画面,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感情,把音乐欣赏从官能欣赏发展为情感欣赏。
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高中阶段是青年逐步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欣赏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的责任。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地探索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对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有全面的了解,在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的同时,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一定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教学 “二度创造”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美好的艺术熏陶活动。它不但使学生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去聆听、感知音乐,而且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是欣赏者借助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对作品情绪和意境的渲染、呈现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即想像与联想,在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实现的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与统一乃至升华与超越。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积极忘我的情绪状态下领悟特定的意境美,笔者认为应做以下努力: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
1.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陶冶情操。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平时同学们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赏方式。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它对改善环境、调节情绪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欣赏方式对欣赏者不作要求,欣赏者听到音乐,可以听而有感,也可以听而不闻,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乐上。所以说背景式欣赏和审美式艺术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保证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式艺术欣赏,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音乐的欣赏习惯。
2.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它特定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可以给予学生“倾听”的心情;教室内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挂图可以引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而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及其他当今音乐教学中所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则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总之,学校、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器材吸引学生去倾听。
3.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写出标题,而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首乐曲是俗的还是雅的?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音乐作品?是悠远古朴的还是时尚激烈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必然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愿望,从而使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音乐作品。
4.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培养“倾听”的能力。如:《良宵》、《卡门序曲》、《江河水》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外名曲,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倾听”节奏、节拍、旋律线、调式等诸多音乐要素在形成音乐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中所起到的作用;“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等。作品《良宵》在创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以核心音调作贯穿的方法,也借鉴了西洋单二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卡门序曲》是回旋曲式,其中主题与插部的音乐特征;《江河水》作为单三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欣赏不只是听觉的欣赏,视听结合的欣赏更适合于中学生,二者结合能帮助他们完整地体会和理解音乐,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当同学们听到歌曲中那个被日本侵略者铁蹄所践踏、欺压、凌辱的歌女的血泪控诉时,通过播放影片《风云儿女》中表现歌女漂流、尝尽人生苦涩滋味的境遇的画面,连同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歌女那压抑、凄怆、愤懑、反抗的复杂情绪,体验到整个作品虽然不是那样剑拔弩张,然而它所蕴涵的情绪却感奋人心,催人泪下。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量,这样,音乐审美与影视审美的结合所产生的完整的美,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加强学生的情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情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利用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光盘等产生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出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再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生动的画面、强烈的音响一起刺激着同学们的感官,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为作品而振奋,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呐喊,沉浸在特定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音乐作为最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把多媒体手段用于教学导入,它多彩的画面、清晰的声音、生动的情节,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活跃其思维、发展其智力。例如,在欣赏外国民歌前,播放几个国家的生活片段,展示其国家人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服饰、地域风情等,学生如身临其境,许多学生自然产生了了解其国家的音乐的要求,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音乐需要想像,音乐创造想像。现代信息技术将音乐中含蓄的感情外露,化为外景,进而诱发学生的想像,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意境。如:指导学生欣赏一首描写草原人民生活的乐曲,可通过多媒体展现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的画面,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感情,把音乐欣赏从官能欣赏发展为情感欣赏。
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高中阶段是青年逐步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欣赏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的责任。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地探索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对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有全面的了解,在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的同时,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一定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