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是最能实现审美教育的,其形象更富有情感和愉悦性。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单要注重教学程序的完美,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在上课过程中陶冶了情操。美文对人们的感染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选取一些更容易得到学生共鸣的文章来进行审美教育。讲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美?美的种类和特点有哪些?欣赏美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怎么审美?这些都能让学生对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初步认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审美教育最理想的文章。它是一篇美文,具有三个方面的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语言美,文字加上语音的外壳后,它和音乐是具有共同性的,使得文字的语言有了一种灵性美,好似音乐一样。意境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和重要的部分,中国画和古典诗歌都很重视意境美。意境美和景物之美是密不可分的,它也是语言美的一个部分。感情美,情感活动是艺术的灵魂,我们往往能够从作者的文章中体会其浓厚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单要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景色之美,更有心灵上的战栗,它可以使我们更热爱美。教师应当运用合理的审美教学方法,对《荷塘月色》这种优美散文进行深度分析,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使其领悟文字中的意境,在感受文章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要求课前预习,为审美教育做准备
  高中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完全讲出这篇散文的美之所在,首先要做的是要求高中生在课前有所准备,使其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为之后的审美教育做好准备。在学生学习《荷塘月色》之前,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对于作者并不陌生。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以大概讲述一下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散文产生兴趣,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更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年朱自清先生晚上散步的荷塘至今依然存在。荷塘位于清华大学,沿着大学的游泳池往东北方向行走,就可以看到因朱自清这篇文章而久负盛名的荷塘。朱自清先生时任清华大学教授,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在一个幽静而美丽的夜晚写下的。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求高中生熟读文章,同时勾画出文章对荷塘和月光细腻描写的优美文字,将文章中能够淋漓尽致表达作者当时心情的字句做上标记,体会文章美景、情感、文字的完美结合。
  二、深入分析文章,培养欣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美感的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通过这些文章精美的字句,一方面调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传授给学生以理性、客观的剖析,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细致和独具特色的字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脱俗且富有情感的优美画面,文章表现出作者淡淡喜悦的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哀伤。这种仿佛隔着轻纱的朦胧美在文章对荷塘的描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这句话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明暗相交、朦胧而又淡雅的美丽画面,并立刻浮现在读者的脑海里。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形象的比喻和描写,将月色的特点完全展现出来,优美的字句让高中生能够深深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优美意境,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文字中的情感和美景,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优美的字句和语言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另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颇具文字美和剖析价值的诗文。像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柳永的《雨霖铃》、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都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和剖析文章中的意境和美感,培养高中生欣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文字的美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育应当采取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学习文学基础知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进行对美的品味和鉴赏,领悟文学的博大精深。不论对哪一篇文学作品,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身临其境,领悟课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及文字美。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对月色下的荷塘描写的角度是多样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师在审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应该着重要求学生能领悟文字所表达和勾勒的优美画面。不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荷塘月色,还应从触觉和嗅觉方面对朦胧温柔的荷塘月色进行体会和感受。从本质上做到情和景的完美交融,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阅读,用心感悟作品的景和情,提升对美的认知。
  四、引导学生仿写美文,培养写作能力
  审美教育中的阅读是让学生感悟、体会和欣赏文章的美,而写作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发掘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将文字和意境输入脑海中,而写作则是将已学习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输出。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完全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审美过程中投入的情感也能得到更好的释放。高中生通过模仿优秀文章来写作可以真正领悟真善美的意义,对不好的事物进行排斥,从而实现审美高度的提升。
  教师在审美教学过程中,要将模仿写作作为第一步,促使高中生慢慢学会自我创新,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出发点、选题、文章布局等方面模仿写作,同时还应当关注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模仿美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美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比如,学习完《荷塘月色》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主动选择题材,如选择一种植物和景色模仿《荷塘月色》进行写作,写作时应当注意情与景的结合。高中生在日积月累的模仿写作过程中能逐渐驾驭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审美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在发现文学美的过程中做到欣赏美和创造美,创造出自己的文学风格,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使高中生得到健康的审美引导和审美知识。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对生活趣味也有着积极影响。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是最能实现审美教育的,必须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225400)
其他文献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即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虽然这不仅是因为《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也不仅是因为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要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因为这是学生健康成长
期刊
还记得十多年前刚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自己对语文的痴爱,对课堂的精雕细琢,唯恐哪个环节因为自己不小心而有闪失,那时候感觉课堂是无限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师生可以共同探讨语文活动课的安排,语文无论于教者和学者都是一种期待和享受。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似乎不再舍得花时间在一篇美文的阅读和欣赏上,耳边充斥着来自各方面的“得数学者得天下”的声音,到处弥漫着急功近利的精神雾霾,特别是进入
期刊
“原生态”注重还原本来的事实和过程,对指导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语文学界在经历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人文与工具性”等话题之争后,也渐入冷静思考。特别是课程标准实施后,许多学者和教师尤为推崇“生本”原生态理念,关注学生的精彩生活、真实情感和鲜活思想。上述理念融入阅读教学,便不难看出隐藏其后的是“原始”与“本真”,就是引导学生放下一切“旁骛”与“杂念”,用最初的状态去品读文本,让文本的真实
期刊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决定着学生语文总成绩的高低。加强高考作文备考训练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高中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光彩照人,就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钻研。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好的题材,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学生要在作文中向阅卷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鼓励学生积极积累
期刊
语文教学,要把现实的生活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高尚的情操,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把死的语文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立体的知识和能力。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荷塘月色》是作者192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想要追求自由,但是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像
期刊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其原因不仅在于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样式,还在于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走进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受诗人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所呈现的某种生命律动,进而把握诗人的生命特质,真正实现对诗歌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中国本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在古代,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期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板块“号角,为你长鸣”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教材中的写作指导相对扼要,只泛泛提出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要熟悉生活,要学会感受生活与人物情感,要写出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和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等纲要性指导,具体教学中,仍需进行相对细致的方法点拨。  一、观察生活——具有关注和积累意识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先要懂得个性是某个人在言行举止、思想性格、品质意志
期刊
白香山有诗《观刈麦》《卖炭翁》,杜工部有诗“三吏”“三别”,皆现实主义之名作也。现实主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观刈麦》写的是唐朝农民的辛苦与不幸遭遇,并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对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兵役、劳役苦难以及有家难归、夫妻分离的忠实描述,表现出诗人心忧天下百姓的胸怀。历史已经远去,但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后世的每一位作家、诗人所继承。与以神
期刊
每种语言都会使用特定的形态——句法手段表达信息来源,如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推测的还是转述的。必须表明信息来源的语言大约占世界语言的四分之一。以信息来源为主要语法意义的语法范畴称为“示证范畴”。在有示证范畴的语言中,常出现的语义参数包括视觉的、感觉的、传闻的、引用的、推断的、假定的(Aikhenvald2004)。本文以电视剧《潜伏》的剧本为语料来源,讨论篇章中的转述类示证表达方式。  一、语料的选择
期刊
文学创作者截取发生在逝去时代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并将其新鲜地固定在文本语言中,希求以静态的方式永存。这类似制作完成的动物标本,静态中存在无限的生命张力。语文文本也是这样,字里行间动作场景、人物对话的展现是静态无声的,但这种静态化的生命气息具有无限的张力和活力,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通往动态化的文本阅读之旅。简而言之,学生完全可以让静态的语文文本“动”起来,将文本中展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