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在入学时成绩欠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低,因此造成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当今教育的整个势态来看,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落后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我们面临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改变更多的似乎是形式。鉴于我们职高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1、克服思维的惰性。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意识。
2、改变思维单一的收敛性。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思维收敛,大量重复性做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模式,迅速沿着确定的方向得到习题本身早已预设的结果。思维收敛性的优势在于:能够纳入常规模式的问题可得到迅速的解决。但是片面追求收敛性,使思维发展不健全。尤其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常常不能纳入常规模式,此时就需要思维的创造性。首先可以做到的是改变作业的形式,编制有利于思维发散的作业形式,然后是改变现时的考核形式。
二、“知识+方法”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基础
1、准确定位,实施探究
(1)适度。即目标适度、要求适度、难度适度。目标适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又要进行适度的引导和点拨;要求适度,即指要求不能太高、太多;难度适度,即提出的(或确定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水平。如教学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时,可让学生在西瓜上进行试验,通过两点将西瓜切开,但要注意让每组切成的截面一步步地接近大圆,让学生自己感受,该怎么样切下去,两点的圆弧距离做它们两点间的距离是最合理的。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已经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可不必作深入地探究,因为,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证明,难度就较大了。
(2)适时。即要适时发现(或设置)问题引导探究,适时创设环境引导探究.适时抓住机会引导探究。如教学中,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定义时,学生肯定会对定义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从第二项起;为什么要后面减去前面,而不是前面减去后面,前面减去后面的差也是相等的呀?”等等,这时,让学生及时讨论分析,找出原因,通过探究,是完全可以弄清楚的。
2、抓住时机,落实探究
(1)提出问题,引进探究。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本阶段中,教师的问题创设非常关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实现。②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化,要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采用低起点,层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③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热点问题。④创设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发现疑问,引导探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放飞想象,激发学生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敢于并善于向老师发问,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表现自己,体验成功。倡导学生自主质疑,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凡是受课本知识触发而闪现的问题,或是对教师的讲课、说法认为不对或不理解的问题都可以大胆地提出,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习题解答,培养探究。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的研究性课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完成研究性课题。另外还可以自己布置一些课题,如:学了椭圆后,可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分别改变画椭圆时用的线长、两图钉间的距离等,所做的椭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各种情况下的离心率如何,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
3、教师点评,升华探究。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这种讲解应当是精讲,是有针对性的点拨式讲解,主要解决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出现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评讲时要简练、准确、生动,点拨要力求巧妙。
如在讲定比分点问题时,学生对外分点觉得不可理解:在外面的点如何能将线段颁两段呢?此时,教师举例,由A地搭公交车往B地去,但是B地停靠站,只能往前面C站下车,再走路退回B地。这样C地就将由A地往B地的路分成了两段,而C是外分点。然后学生就能自己继续探究出很多套大致的类比例子,从而加深理解。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人人参与的过程,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结构。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改变更多的似乎是形式。鉴于我们职高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1、克服思维的惰性。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意识。
2、改变思维单一的收敛性。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思维收敛,大量重复性做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模式,迅速沿着确定的方向得到习题本身早已预设的结果。思维收敛性的优势在于:能够纳入常规模式的问题可得到迅速的解决。但是片面追求收敛性,使思维发展不健全。尤其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常常不能纳入常规模式,此时就需要思维的创造性。首先可以做到的是改变作业的形式,编制有利于思维发散的作业形式,然后是改变现时的考核形式。
二、“知识+方法”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基础
1、准确定位,实施探究
(1)适度。即目标适度、要求适度、难度适度。目标适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又要进行适度的引导和点拨;要求适度,即指要求不能太高、太多;难度适度,即提出的(或确定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水平。如教学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时,可让学生在西瓜上进行试验,通过两点将西瓜切开,但要注意让每组切成的截面一步步地接近大圆,让学生自己感受,该怎么样切下去,两点的圆弧距离做它们两点间的距离是最合理的。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已经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可不必作深入地探究,因为,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证明,难度就较大了。
(2)适时。即要适时发现(或设置)问题引导探究,适时创设环境引导探究.适时抓住机会引导探究。如教学中,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定义时,学生肯定会对定义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从第二项起;为什么要后面减去前面,而不是前面减去后面,前面减去后面的差也是相等的呀?”等等,这时,让学生及时讨论分析,找出原因,通过探究,是完全可以弄清楚的。
2、抓住时机,落实探究
(1)提出问题,引进探究。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本阶段中,教师的问题创设非常关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实现。②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化,要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采用低起点,层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③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热点问题。④创设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发现疑问,引导探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放飞想象,激发学生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敢于并善于向老师发问,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表现自己,体验成功。倡导学生自主质疑,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凡是受课本知识触发而闪现的问题,或是对教师的讲课、说法认为不对或不理解的问题都可以大胆地提出,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习题解答,培养探究。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的研究性课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完成研究性课题。另外还可以自己布置一些课题,如:学了椭圆后,可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分别改变画椭圆时用的线长、两图钉间的距离等,所做的椭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各种情况下的离心率如何,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
3、教师点评,升华探究。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这种讲解应当是精讲,是有针对性的点拨式讲解,主要解决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出现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评讲时要简练、准确、生动,点拨要力求巧妙。
如在讲定比分点问题时,学生对外分点觉得不可理解:在外面的点如何能将线段颁两段呢?此时,教师举例,由A地搭公交车往B地去,但是B地停靠站,只能往前面C站下车,再走路退回B地。这样C地就将由A地往B地的路分成了两段,而C是外分点。然后学生就能自己继续探究出很多套大致的类比例子,从而加深理解。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人人参与的过程,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结构。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