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就有别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合作”是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及动手、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最终得到共同提高。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学习,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摆正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处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合作的原因是: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造成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应针对小组合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其次,要做好小组的组建,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为分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最后,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每个角色最初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并根据问题的不同,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难度较小的问题要让组内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首先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其次是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组长归纳,概括。这样就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注意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在小组内听、说、协作的能力,鼓励内向的学生、学困生大胆发言,提高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养成学生的正确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交流,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其次,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最后,要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注重动手操作,增强小组合作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拼一拼、折一折等。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探究它的特征,师生共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动手验证练习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一边动手折叠,一边动脑思考来解决问题。当然,这些操作在他们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大家的智慧来达到求知的目的。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学习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信息,更好的调空课堂,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巡回指导,使学困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爱,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在各小组交流发言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相互尊重中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积极高效。
总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教师在教改实践中都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摆正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处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合作的原因是: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造成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应针对小组合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其次,要做好小组的组建,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为分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最后,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每个角色最初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并根据问题的不同,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难度较小的问题要让组内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首先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其次是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组长归纳,概括。这样就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注意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在小组内听、说、协作的能力,鼓励内向的学生、学困生大胆发言,提高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养成学生的正确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交流,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其次,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最后,要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注重动手操作,增强小组合作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拼一拼、折一折等。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探究它的特征,师生共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动手验证练习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一边动手折叠,一边动脑思考来解决问题。当然,这些操作在他们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大家的智慧来达到求知的目的。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学习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信息,更好的调空课堂,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巡回指导,使学困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爱,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在各小组交流发言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相互尊重中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积极高效。
总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教师在教改实践中都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