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海亮,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教师。
师:同學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在我们一起正式走入文本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屈原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一个伟大的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看来没学这首诗歌也能基本了解屈原的情怀!但对屈原的情怀只认识到这个层面就够了吗?其实,当历史和时代给一个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的时候,这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妨碍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认知有时会被这样固化的标签带着走,对吗?(很多学生点头认同)
一、诗歌形式重构,还原一个“自爱”的屈原
师:伟大的爱国诗人,到底伟大在哪里?这节课我想带着大家走入文本,尝试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屈原,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个“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标签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先用自己的声音自由地品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品读)
师:请大家帮我推荐一位有朗读热情的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一生朗读诗歌)
师:这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你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朗读之后的内心感受吗?
生:感觉诗歌中的文言词有点儿难,又有方言词,读起来很累、很枯燥,好像距离我们很远。
师:这是你最真诚、最宝贵的初读感受,谢谢你的分享。同学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部分学生点头附和)
师:诗歌字面意思确实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做了一个尝试,对这首诗歌的前八句做了修改,让这首诗歌变简短些,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陌生的字词,请同学们读读看。(ppt: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曰平,字余曰原。)
生:自由品读。
师:同学们怎么评价老师的修改?
生:更简洁、更清晰,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我修改的四言诗歌,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那么简洁、清晰是不是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呢?除此之外,还应有什么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表达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师:也就是说好的作品要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那你觉得我的修改在情感表现上怎么样?
生:比较生硬。
师:其实他的思考方向很正确,他不单指向了简洁,还指向情感、主题,这是同学们理解作品都需要具备的深层的思维维度。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我删改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兮”字。
师:这个字所承载的情感厚不厚重?
生:厚重。
师: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放慢语速,要拉长语气,让它有充足的情感表达空间,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项羽的《垓下歌》。(ppt: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如果这个“兮”字承载的情感很厚重的话,应该怎么读?大家可以自由品读,用心体会。
生:自由品读。
师:通过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有意识从作者情感和朗读情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所以我们能不能把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我们再来看改动后的诗歌,我去掉了哪些字?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的角度去思考,你对修改后的语句有什么看法?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始讨论,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高阳”二字绝对不可以省去!
师:态度很坚决呀,为何不可?
生:因为根据下文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高阳”二字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二字用意独特,比只说“帝”要好得多,只有加上“高阳”这样正统的血统,我们才能感受到屈原对自己的出身非常地骄傲,这也应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师:说得真好。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注意去看注释里的解析,关注文本仔细地去琢磨字句,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你们小组觉得“朕考伯庸”一句去掉的“皇”字恰当吗?
生:也值得商榷。“考”是指死去的父亲,这句话虽让已经表达清楚“我失去的父亲叫伯庸”这个意思,但“皇”在注释中是大、美的意思,他应当是再次强调自己的血统正宗,出身高贵吧!
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有很贴切的把握。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其他修改后的语句还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们小组想谈谈“摄提孟陬,庚寅吾降”一句。原来有一个“惟”字,意思是“只有”,有一种举世无双的感觉,原来那种自豪的气势莫名地散发出来。
师:其实“惟”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一是“只”。大家更赞成哪个,自己可以保留意见。
生:“摄提孟陬”一句去掉了“贞”字,“贞”的意思是“正当”,体现了出生的奇特、不凡。
师:奇特在哪儿?
生:寅年寅月。
生:其实古人对自己的出身时辰是特别在意的,所以那一“贞”、那一“惟”很重要!
师: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了,但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大家对我后面的修改也未必会赞同,哪个小组来继续谈谈吧。 生:齐读。
师:到此,我們感觉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化的“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诗人内心所涌动着的复杂的情感,屈原的形象越来越真实丰满。现在,让我们来一次穿越,假如你在汨罗江边与这样真实丰满的屈原相遇,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ppt:假如我和屈原在汨罗江边相遇,我会对他说……)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你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只有敌人。我曾无数次的想象,我曾生长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跟随着您的脚步,成为这个伟大孤独者的挚友,因为你的高洁明志有人懂!
生:在我的心中,你是山,你有着山的坚定与傲然;在我的心中,你是海,你有着海的胸怀和坦然。
生: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无能。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同的人生之光,最终你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
师:同学们,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到底伟大在哪里?我想,肯定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留下作品的人,而是因为他的情怀、他的决绝、他的精神,他用生命去爱自己的祖国。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屈原的伟大恰恰是直接地表现在他的为人、他的个性、他的气质上。真希望,这样一幅立体、丰满、真实的屈原画像,能够帮助我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板书设计:
自爱——存君兴国 热爱宗族
忧虑——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执着——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教学反思: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是一部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作品以情感激荡的自传回忆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然而文化、思想、时代、年龄的差异使学生很难走近这部“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的煌煌巨著。如何让这部具有缤纷“内美”的作品为学生所感知接受?这确实需要教师的“修能”。
何谓教师的修能?我想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在解读文本方面,我紧紧抓住“人”。教师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屈原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做的,是在与屈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促成学生与屈原的心灵碰撞。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前提下,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生命个体的碰撞、感受和升华为出发点。课堂伊始,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历史和时代给一个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的时候,这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妨碍我们的认知,而这节课的目的是带领大家走入文本,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屈原。之后,我设置了比较阅读的环节。学生比较阅读教师修改后的四言诗和屈原的原诗。这个环节看似简单,然而课前需要教师下水写作,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在直观比较的同时自然地领会到诗歌的美和屈原的魂。在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又设置了“假如我和屈原在汨罗江边相遇,我会对他说……”这样一个写作环节,让学生在有话要说时有了一个平台畅所欲言,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屈原的血肉和灵魂。
课堂结束时,“屈原”已经不是原来的“屈原”了,由一个“爱国主义诗人”的标签变成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肉的人,一个高尚而受人尊敬的人。学生也不再是原来的学生了,他们变得更加明于理解,精于辨析,善于思考。课堂简约大气,活动设计精巧,环节层层推进。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整个课堂明波翻滚,暗潮汹涌。学生感受文字,品评人物;又被屈原深厚的人文情怀、爱国热情所深深感染。
师:同學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在我们一起正式走入文本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屈原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一个伟大的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看来没学这首诗歌也能基本了解屈原的情怀!但对屈原的情怀只认识到这个层面就够了吗?其实,当历史和时代给一个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的时候,这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妨碍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认知有时会被这样固化的标签带着走,对吗?(很多学生点头认同)
一、诗歌形式重构,还原一个“自爱”的屈原
师:伟大的爱国诗人,到底伟大在哪里?这节课我想带着大家走入文本,尝试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屈原,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个“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标签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先用自己的声音自由地品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品读)
师:请大家帮我推荐一位有朗读热情的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一生朗读诗歌)
师:这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你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朗读之后的内心感受吗?
生:感觉诗歌中的文言词有点儿难,又有方言词,读起来很累、很枯燥,好像距离我们很远。
师:这是你最真诚、最宝贵的初读感受,谢谢你的分享。同学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部分学生点头附和)
师:诗歌字面意思确实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做了一个尝试,对这首诗歌的前八句做了修改,让这首诗歌变简短些,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陌生的字词,请同学们读读看。(ppt: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曰平,字余曰原。)
生:自由品读。
师:同学们怎么评价老师的修改?
生:更简洁、更清晰,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我修改的四言诗歌,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那么简洁、清晰是不是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呢?除此之外,还应有什么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表达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师:也就是说好的作品要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那你觉得我的修改在情感表现上怎么样?
生:比较生硬。
师:其实他的思考方向很正确,他不单指向了简洁,还指向情感、主题,这是同学们理解作品都需要具备的深层的思维维度。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我删改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兮”字。
师:这个字所承载的情感厚不厚重?
生:厚重。
师: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放慢语速,要拉长语气,让它有充足的情感表达空间,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项羽的《垓下歌》。(ppt: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如果这个“兮”字承载的情感很厚重的话,应该怎么读?大家可以自由品读,用心体会。
生:自由品读。
师:通过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有意识从作者情感和朗读情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所以我们能不能把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我们再来看改动后的诗歌,我去掉了哪些字?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的角度去思考,你对修改后的语句有什么看法?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始讨论,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高阳”二字绝对不可以省去!
师:态度很坚决呀,为何不可?
生:因为根据下文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高阳”二字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二字用意独特,比只说“帝”要好得多,只有加上“高阳”这样正统的血统,我们才能感受到屈原对自己的出身非常地骄傲,这也应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师:说得真好。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注意去看注释里的解析,关注文本仔细地去琢磨字句,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你们小组觉得“朕考伯庸”一句去掉的“皇”字恰当吗?
生:也值得商榷。“考”是指死去的父亲,这句话虽让已经表达清楚“我失去的父亲叫伯庸”这个意思,但“皇”在注释中是大、美的意思,他应当是再次强调自己的血统正宗,出身高贵吧!
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有很贴切的把握。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其他修改后的语句还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们小组想谈谈“摄提孟陬,庚寅吾降”一句。原来有一个“惟”字,意思是“只有”,有一种举世无双的感觉,原来那种自豪的气势莫名地散发出来。
师:其实“惟”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一是“只”。大家更赞成哪个,自己可以保留意见。
生:“摄提孟陬”一句去掉了“贞”字,“贞”的意思是“正当”,体现了出生的奇特、不凡。
师:奇特在哪儿?
生:寅年寅月。
生:其实古人对自己的出身时辰是特别在意的,所以那一“贞”、那一“惟”很重要!
师: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了,但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大家对我后面的修改也未必会赞同,哪个小组来继续谈谈吧。 生:齐读。
师:到此,我們感觉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化的“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诗人内心所涌动着的复杂的情感,屈原的形象越来越真实丰满。现在,让我们来一次穿越,假如你在汨罗江边与这样真实丰满的屈原相遇,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ppt:假如我和屈原在汨罗江边相遇,我会对他说……)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你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只有敌人。我曾无数次的想象,我曾生长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跟随着您的脚步,成为这个伟大孤独者的挚友,因为你的高洁明志有人懂!
生:在我的心中,你是山,你有着山的坚定与傲然;在我的心中,你是海,你有着海的胸怀和坦然。
生: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无能。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同的人生之光,最终你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
师:同学们,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到底伟大在哪里?我想,肯定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留下作品的人,而是因为他的情怀、他的决绝、他的精神,他用生命去爱自己的祖国。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屈原的伟大恰恰是直接地表现在他的为人、他的个性、他的气质上。真希望,这样一幅立体、丰满、真实的屈原画像,能够帮助我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板书设计:
自爱——存君兴国 热爱宗族
忧虑——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执着——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教学反思: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是一部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作品以情感激荡的自传回忆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然而文化、思想、时代、年龄的差异使学生很难走近这部“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的煌煌巨著。如何让这部具有缤纷“内美”的作品为学生所感知接受?这确实需要教师的“修能”。
何谓教师的修能?我想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在解读文本方面,我紧紧抓住“人”。教师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屈原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做的,是在与屈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促成学生与屈原的心灵碰撞。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前提下,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生命个体的碰撞、感受和升华为出发点。课堂伊始,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历史和时代给一个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的时候,这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妨碍我们的认知,而这节课的目的是带领大家走入文本,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屈原。之后,我设置了比较阅读的环节。学生比较阅读教师修改后的四言诗和屈原的原诗。这个环节看似简单,然而课前需要教师下水写作,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在直观比较的同时自然地领会到诗歌的美和屈原的魂。在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又设置了“假如我和屈原在汨罗江边相遇,我会对他说……”这样一个写作环节,让学生在有话要说时有了一个平台畅所欲言,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屈原的血肉和灵魂。
课堂结束时,“屈原”已经不是原来的“屈原”了,由一个“爱国主义诗人”的标签变成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肉的人,一个高尚而受人尊敬的人。学生也不再是原来的学生了,他们变得更加明于理解,精于辨析,善于思考。课堂简约大气,活动设计精巧,环节层层推进。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整个课堂明波翻滚,暗潮汹涌。学生感受文字,品评人物;又被屈原深厚的人文情怀、爱国热情所深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