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搞好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再提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教学实践应该是教师发展的沃土。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求知热情的点燃,对教育矛盾的化解,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需要由教师发展学校,引导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师要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性的劳动,用理性的大脑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获得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目标,在教育科研中得到发展实现生命的价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调试、如何让学生会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怎样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等。大大小小。司空见惯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比如:在教学“十几减7时”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3-7,3减7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7减3等于4,再用10减4等于6,所以13-7=6,这样做可以吗?”安静的课堂像被“炸弹”炸了一样,同学们议论纷纷,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种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很有创意。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变换角度,从新的视野去研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善于吸收新的教学理论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去感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是十分有价值的。比如,教学《早操》一课,我采取了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合作游戏等多样化学习方式。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方法是自制卡片,内容涉及到音节、部首、生字、好词好句等,样式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水果形状、动物形状、植物叶片形状等。不仅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制的卡片,互相提问,人人参与,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改变了课堂只是作为制约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讲授新知时,也充分发挥卡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就是在开放交流、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为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这样启发:课文中第一句“小露珠,起得早,滚来滚去,在绿叶上做操。”课文中谁起得早?怎样做操?在什么地方做操?你能学者老师的样子对第二句提问吗?刚开始学生感到茫然,经过引导、点拨,慢慢地学会了。在对第三句、第四句提问时,学生争先恐后,都能提出问题,并能在来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还能解答,我继续启发:“谁还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学生经过交流,提出不同思路的问题。如:“小蝴蝶在什么地方做操?小树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操?”等一系列過更有深度的问题。我适时赞赏学生问题提得有水平,然后再鼓励“谁来回答这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呢?”有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局面。这样学生的质疑品质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成功的健康心理得到了体验,创新意识开始萌芽。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方面,我们一些老师正在摸索这样的思路:不直接把构成学习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环境,为学生发展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我在教学《想飞的乌龟》一课,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乌龟实现想飞的梦想?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踊跃探索一种可行的办法,人人参与,畅所欲言。探究结果是这样的:1、把乌龟放在一个袋子里,让两只鸟叼着棍子飞。学生讲评:这个办法不行,因为乌龟想飞是想看一看外面的天空、大地多美好,把它装在袋子里就什么也看不见了。2、用几根绳子系住乌龟的腿,再把它系在热气球上,这样就可以在空中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有的说,用降落伞也行、把它系在飞机上也行……尽管孩子们的有些假设在成人看来有些幼稚、离奇,可在孩子们看来,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一项巨大的成功。所以应当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和尊重。学生以小组形式检验各种假设,教师鼓励他们自己思考检验的程序和使用的方法,这期间,学生要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做出反复尝试,做结论时,全班同学讨论评价各小组提出探究的结果,他们内心听取别人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尤其重要的是,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他们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不管这样的办法是否可行,都说明他们进行了探究活动,创新意识开始形成,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正是这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自己的整体素质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学思维已经由“我要教什么向学生需要什么”方面转变,“充实自己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为了一种使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观点,已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上接第63页) 班级管理工作才算成功。
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自尊上下功夫。不要轻易让孩子觉得是大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与大人形成对立面,这样的话,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是无能为力的。相信一句名言:“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上,这种付出更是长期的。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班主任,要管好山区农村初中班级,教育好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是非常繁重而且很繁琐的事情,没有长期的努力和恰当的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我们点滴浇灌,像园丁呵护花草一样,肯下功夫,才能把农村班级管理好,才能将山区孩子教育好!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求知热情的点燃,对教育矛盾的化解,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需要由教师发展学校,引导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师要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性的劳动,用理性的大脑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获得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目标,在教育科研中得到发展实现生命的价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调试、如何让学生会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怎样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等。大大小小。司空见惯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比如:在教学“十几减7时”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3-7,3减7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7减3等于4,再用10减4等于6,所以13-7=6,这样做可以吗?”安静的课堂像被“炸弹”炸了一样,同学们议论纷纷,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种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很有创意。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变换角度,从新的视野去研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善于吸收新的教学理论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去感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是十分有价值的。比如,教学《早操》一课,我采取了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合作游戏等多样化学习方式。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方法是自制卡片,内容涉及到音节、部首、生字、好词好句等,样式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水果形状、动物形状、植物叶片形状等。不仅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制的卡片,互相提问,人人参与,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改变了课堂只是作为制约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讲授新知时,也充分发挥卡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就是在开放交流、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为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这样启发:课文中第一句“小露珠,起得早,滚来滚去,在绿叶上做操。”课文中谁起得早?怎样做操?在什么地方做操?你能学者老师的样子对第二句提问吗?刚开始学生感到茫然,经过引导、点拨,慢慢地学会了。在对第三句、第四句提问时,学生争先恐后,都能提出问题,并能在来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还能解答,我继续启发:“谁还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学生经过交流,提出不同思路的问题。如:“小蝴蝶在什么地方做操?小树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操?”等一系列過更有深度的问题。我适时赞赏学生问题提得有水平,然后再鼓励“谁来回答这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呢?”有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局面。这样学生的质疑品质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成功的健康心理得到了体验,创新意识开始萌芽。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方面,我们一些老师正在摸索这样的思路:不直接把构成学习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环境,为学生发展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我在教学《想飞的乌龟》一课,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乌龟实现想飞的梦想?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踊跃探索一种可行的办法,人人参与,畅所欲言。探究结果是这样的:1、把乌龟放在一个袋子里,让两只鸟叼着棍子飞。学生讲评:这个办法不行,因为乌龟想飞是想看一看外面的天空、大地多美好,把它装在袋子里就什么也看不见了。2、用几根绳子系住乌龟的腿,再把它系在热气球上,这样就可以在空中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有的说,用降落伞也行、把它系在飞机上也行……尽管孩子们的有些假设在成人看来有些幼稚、离奇,可在孩子们看来,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一项巨大的成功。所以应当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和尊重。学生以小组形式检验各种假设,教师鼓励他们自己思考检验的程序和使用的方法,这期间,学生要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做出反复尝试,做结论时,全班同学讨论评价各小组提出探究的结果,他们内心听取别人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尤其重要的是,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他们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不管这样的办法是否可行,都说明他们进行了探究活动,创新意识开始形成,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正是这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自己的整体素质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学思维已经由“我要教什么向学生需要什么”方面转变,“充实自己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为了一种使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观点,已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上接第63页) 班级管理工作才算成功。
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自尊上下功夫。不要轻易让孩子觉得是大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与大人形成对立面,这样的话,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是无能为力的。相信一句名言:“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上,这种付出更是长期的。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班主任,要管好山区农村初中班级,教育好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是非常繁重而且很繁琐的事情,没有长期的努力和恰当的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我们点滴浇灌,像园丁呵护花草一样,肯下功夫,才能把农村班级管理好,才能将山区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