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设畅想天空 架构创新平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x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赢得创新便赢得未来,而培养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奏响创新的主旋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点燃创新火花
  营造良好的和谐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充满和谐和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就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状态。没有自主性,他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实现教学民主化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仅仅是他们的师长,也是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学生就会有安全感,思维才会敏捷,才可能去创新。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二、激发浓厚兴趣,焕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源泉。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而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而应由问题开始的。教者在教学中,如果立足洞察全文的高度,凭借敏锐的目光,提取出一个能贯穿全文又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兴趣的思维话题,就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避免繁琐的质疑和启发,学生必将会为解开这一谜团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以话题为支点营造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焕发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荷花淀》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展开联想,学生就形成了两条联想思路:一是想到白洋淀,就想起抗战。抗战是战争题材,写战争必定有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必定充满火药味、血腥味。二是荷花是美好的事物,让人想起许多动人的诗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这一残酷的话题与诗情画意是水火不相容的,文章为何用诗意的题目来展开残酷的话题呢?谁能从文中读懂这一疑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算他完成了。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挑战性的话语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课堂上出现了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明白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诗化的手法叙写战争,更突出了抗战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样,教师以引路人的身份利用教学内容的感染力,精心设计提问导入新课,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明了学习目标及探索的方向,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伟人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因此,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善于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广泛的联想,创造出种种新的形象,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目的,促使他们神思飞扬,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教王维《山居秋暝》时,如何紧扣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将诗歌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呢?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那将是徒劳的。只有凭借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一幅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明与暗、幽静与喧闹相互映衬的景物描绘,只有凭借丰富的联想、想象才能重新创造成为一幅既清幽又流动、既宁静而又不失活力的艺术画面。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一个过程吗?
  
  四、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新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的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
  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视野,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既注重个人积累,又发挥了知识的共享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得到优化、知识领域得到拓宽,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五、转变学习方式,强化创新思维
  应试教育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作固定的容器,教师生硬地向其灌输知识。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创新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例如,教学《边城》这篇文章,传统的教法一般从作者的介绍入手,再从全文的故事梗概说起,然后才点出选文内容,按部就班,学生也就在教师的介绍中被动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我在教学此文时,一改常态,让学生可以在没有预先看文章的情况下,先从题目开始质疑,理解“边城”一词的含义,推断作者的创作内容。学生们通过讨论,一致理解:“边城”是边远的城镇,远离都市和繁华,远离现代文明,它的经济应是落后的,但精神文化方面应该保持其传统优良的本色,应是保持天然的、美的,作者也应从美的方面去写。为了印证自己思考的正确性,学生们便积极地开展阅读。这样,学生们就在环环相扣的思维活动中,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并掌握了以题解文的阅读方法。
  
  六、诱发质疑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探索才会发现真理。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式,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就只能因循守旧,不能推陈出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比如,关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提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问题。
  
  七、激赏闪光之处,引发创新动机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强化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萌发出创新的动机。当学生用课堂学过的知识解决了疑难问题,教师应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快感,受到极大的鼓舞。
  在教学中,还应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使多种想法涌动交汇,不同情感汇聚共鸣,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智慧火花,激发创造的灵感,挖掘创新的潜质。恰当地评价人的才能,可最大限度地收到开发智力、激发创造才能的效果。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典型事例。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鼓励、表扬、赏识学生,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完《项链》后,我让学生续写结尾。有的学生设想马蒂尔德通过法律手段获得了应有的赔偿;有的设想马蒂尔德虽然听后晕倒过去了,但醒来后看着佛来思节夫人还回来的项链,明白了十年辛酸的根源在于自己的虚荣,因此决定和丈夫继续过靠自己劳动的朴实而踏实的生活;有的则设想马蒂尔德听后禁不住打击疯了……大家各抒己见,我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坚持无错原则,对他们给予了鼓励和充分的肯定。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他们搭设畅想的天空,架构创新的平台,就一定能让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使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故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篇小说。多少年来,人们从“我”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城镇少年的童年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能充分而恰当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本人主要采用了对话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走近伟人——体味伟人伟大的人格    孟子说:“知人论世,”无论欣赏任何文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自己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行为。它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性。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的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很多类,在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庄生晓梦迷蝴蝶”——诗歌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举事寓意,以情入诗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都占有一定分量,而且在中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题目。所以我们要用一定的精力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当然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由于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文言文功底均较为薄弱,理解起文章来比较吃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呢?现将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某省将派出四支不同的球队分别前往四个城市参加比赛,为了激发青少年对球类活动的热爱,特约四名青少年作为小记者陪同四支球队分别去参加比赛。四名小记者分别为张甲、王乙、李丙和赵丁。他们将分別陪同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和排球队前往A市、B市、C市和D市去参加比赛。这四名青少年分别有着各自擅长的才艺。从以下给出的线索中,请小伙伴们来推断一下四名青少年分别擅长的才艺是什么,他们又分别陪同哪支球队去哪个城市参加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但要使学生能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还得在美的陶冶中结束。所以,课堂结束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平时我们写作教学常常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因为很多学生的作文总是后劲不足,有善始而无善终。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时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已习惯于将下课铃作为加紧冲刺的号角,争分夺秒地再灌输一点内容,然后在匆忙中结束一堂课。这一时的匆忙,也许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其实,课
某學校的一堂实验课。
一、课堂“临时情境”资源的利用机缘    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临时情境”的可利用性缘于我一次无意间对课堂临时情境的成功利用。  前两年,我“不幸”分到高二理科差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记得刚到教室走廊上,就已经听见里面沸反盈天的喧闹声了,等我走上讲台听到好几声阴阳怪气的“老师好”的叫声时,心里更是又气又怕,气的是他们不尊重老师,怕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刚要发作,决心要狠狠地“修理”他们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机械识记的方式学习,即使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也往往是低水平的而非真正的、实质性的理解。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并没有达到真正掌握事物的精神实质层面,并没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应归之于某些教师可能对“理解”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把握。他们以为,只要学生听懂了,就是理解了。诚然,理解是需要听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