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学科渗透的强项科目。我在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初步探索了“渗透”的“四结合”基本模式。
一、目标的结合
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地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自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作文教学中,应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感悟独自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此类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以执教的一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启动真情。导语的设计以“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
2.自我感悟。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后,教师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说出的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思考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3.自由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以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下水”。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一、目标的结合
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地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自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作文教学中,应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感悟独自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此类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以执教的一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启动真情。导语的设计以“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
2.自我感悟。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后,教师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说出的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思考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3.自由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以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下水”。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