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新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改革的六个方面。
【关键词】民族地区 医学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18-02
以右边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新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构建新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
右江民族医学院位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百色市(是当年邓小平领导著名“百色起义”的地方),是全国唯一冠名民族的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70%以上。学校自创建之始,50多年来始终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莅临学校视察时,对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吸取经验,开拓创新,加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为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改革伦理学教学模式,构建“一主两翼三结合”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应改革以往的伦理学教学模式,把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开展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一主两翼三结合”的思路,探索和建立伦理学教育教学新的模式。“一主”是指伦理学课堂教学,“两翼”是指医德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结合”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基地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而在“一主”即课堂教学中又重点推进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考评考核办法的改革。
在进行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中,始终坚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原则,依据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依据教学目的。即选择与教学目的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如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医德“床边见习”教学活动,让学生与病人交谈,主要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效果,了解病人对医院医务人员医德行为的评价和对当代医学生的期望。其次是依据教学内容。由于教科书各章节内容不同,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几个伦理学难题”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伦理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是依据学生情况。由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多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基础知识较薄弱、交际能力较差。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重点抓好医德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专题讨论法、结合理论举例法、课外安排作业分析法、案例考试检查法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伦理学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等,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探索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程教学,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空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
教师应充分认识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首先,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高级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其次,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是继承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最后,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是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同时,应认识到现行医学院校由于受学时少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限制,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伦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效果难以显现。在进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而且对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比较尊重,尤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中威信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学校在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上具体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第一,学校党委制定教师教书育人“一票否决制”,即把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以激励教师重视教书育人,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第二,学校教学督导员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也把教师在课堂上贯穿德育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内容之一。第三,在开展评先评优、晋升晋级过程中,把教师教书育人表现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四、建立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拓宽职业道德教育渠道,提高医德教育实效性
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建立医德教育基地,可结合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和百色革命老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目标,着力推进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基地建设中应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指导方针,坚持互利互惠与双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与勤俭节约的原则以及相互理解与自愿结合的原则。在学校附属医院、市区及周边地区敬老院、老革命红军村等地建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把伦理学实践教学活动列为教学计划,总共36课时,其中理论课30课时,实践课6课时。安排学生到附院开展医德见习课一次(3课时),到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敬老院开展医德见习课一次(3课时),还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三下乡”活动,引导践行“大医精诚”校训,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探索毕业实习生医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应对毕业实习生的医德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及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实习生医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信念;二是加强学生交往能力培训,强化沟通能力;三是带教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四是加强实习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六是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工作:一是把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医德表现列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制定考评具体指标;二是学校在检查实习的过程中,把实习生医德表现列为检查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学校每年召开实习医院实习工作会议,把如何加强实习生的医德教育作为重要议程进行总结。
六、融职业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拓宽职业道德教育渠道
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社会科学部、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应密切配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及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和医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将医德教育的研究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医德教育专题讲座、先进人物报告会、举行医德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举行“感恩之心,报恩之情,铸就大医”的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次,结合医德教育系列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和农村开展医德医风、医疗卫生保健和农村卫生现状等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发挥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育人功能,建立医德教育网络,开设职业道德先进人物、医德案例等栏目。
(二)将医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充分利用广告橱窗、广播、宣传报道和网络,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并在新生开学典礼上举行庄严的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以坚定学生的信念。学院领导可亲自给新生作爱校、校训和校歌的教育,鼓励新生把爱校、爱国与弘扬百色起义精神和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结合起来。
(三)将医德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的成员积极配合学院团委认真指导学生开展集邮协会、演讲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活动。学生自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年献血总量连年居百色市之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和熟悉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健康、对社会、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1FZX004)
【作者简介】许世华(1976- ),男,湖北松滋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农乐颁(1953- ),男,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魏 洁(1954- ),女,河北玉田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谭会恒(1980- ),女,河南许昌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民族地区 医学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18-02
以右边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新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构建新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
右江民族医学院位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百色市(是当年邓小平领导著名“百色起义”的地方),是全国唯一冠名民族的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70%以上。学校自创建之始,50多年来始终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莅临学校视察时,对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吸取经验,开拓创新,加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为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改革伦理学教学模式,构建“一主两翼三结合”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应改革以往的伦理学教学模式,把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开展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一主两翼三结合”的思路,探索和建立伦理学教育教学新的模式。“一主”是指伦理学课堂教学,“两翼”是指医德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结合”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基地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而在“一主”即课堂教学中又重点推进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考评考核办法的改革。
在进行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中,始终坚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原则,依据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依据教学目的。即选择与教学目的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如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医德“床边见习”教学活动,让学生与病人交谈,主要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效果,了解病人对医院医务人员医德行为的评价和对当代医学生的期望。其次是依据教学内容。由于教科书各章节内容不同,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几个伦理学难题”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伦理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是依据学生情况。由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多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基础知识较薄弱、交际能力较差。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重点抓好医德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专题讨论法、结合理论举例法、课外安排作业分析法、案例考试检查法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伦理学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等,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探索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程教学,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空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
教师应充分认识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首先,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高级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其次,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是继承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最后,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寓专业课教学,是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同时,应认识到现行医学院校由于受学时少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限制,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伦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效果难以显现。在进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而且对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比较尊重,尤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中威信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学校在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上具体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第一,学校党委制定教师教书育人“一票否决制”,即把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以激励教师重视教书育人,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第二,学校教学督导员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也把教师在课堂上贯穿德育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内容之一。第三,在开展评先评优、晋升晋级过程中,把教师教书育人表现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四、建立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拓宽职业道德教育渠道,提高医德教育实效性
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建立医德教育基地,可结合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和百色革命老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目标,着力推进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基地建设中应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指导方针,坚持互利互惠与双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与勤俭节约的原则以及相互理解与自愿结合的原则。在学校附属医院、市区及周边地区敬老院、老革命红军村等地建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把伦理学实践教学活动列为教学计划,总共36课时,其中理论课30课时,实践课6课时。安排学生到附院开展医德见习课一次(3课时),到医德教育实践基地——敬老院开展医德见习课一次(3课时),还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三下乡”活动,引导践行“大医精诚”校训,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探索毕业实习生医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应对毕业实习生的医德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及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实习生医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信念;二是加强学生交往能力培训,强化沟通能力;三是带教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四是加强实习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六是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工作:一是把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医德表现列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制定考评具体指标;二是学校在检查实习的过程中,把实习生医德表现列为检查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学校每年召开实习医院实习工作会议,把如何加强实习生的医德教育作为重要议程进行总结。
六、融职业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拓宽职业道德教育渠道
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社会科学部、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应密切配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及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和医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将医德教育的研究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医德教育专题讲座、先进人物报告会、举行医德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举行“感恩之心,报恩之情,铸就大医”的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次,结合医德教育系列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和农村开展医德医风、医疗卫生保健和农村卫生现状等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发挥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育人功能,建立医德教育网络,开设职业道德先进人物、医德案例等栏目。
(二)将医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充分利用广告橱窗、广播、宣传报道和网络,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并在新生开学典礼上举行庄严的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以坚定学生的信念。学院领导可亲自给新生作爱校、校训和校歌的教育,鼓励新生把爱校、爱国与弘扬百色起义精神和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结合起来。
(三)将医德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的成员积极配合学院团委认真指导学生开展集邮协会、演讲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活动。学生自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年献血总量连年居百色市之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和熟悉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健康、对社会、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1FZX004)
【作者简介】许世华(1976- ),男,湖北松滋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农乐颁(1953- ),男,广西百色人,右江民族医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魏 洁(1954- ),女,河北玉田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谭会恒(1980- ),女,河南许昌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