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髓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改变,从而导致患者血液造血系统出现紊乱。有学者指出,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如果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法,其有效率会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慢性粒细胞白.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化疗方法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我院血液科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四年期间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30例患者中处于的进展期的有15例,处于慢性期的有15例。结果: 通过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15例进展期患者中0例完全有效,4例部分有效,11例没有效果,25.00%为总有效率:而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后,其中有效的有6例,3例为部分有效,6例没有效果,60.00%为总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两种化疗方法有效果存在有差异性(X2=6.569,P=0.025)。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5例慢性期后,其中12例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1例为没有效果,93.33%为总的有效率,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有效率存在有显著差异性(X2=8.630,P=0.012)。结论: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白血病,慢性期,疗效
在血液科的临床当中,作为较为常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发病多为中青年,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改变,从而导致患者血液造血系统出现紊乱。有学者指出[1],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如果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法,其有效率会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进展期和慢性期的疗效是否存在有差异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2-4]。本研究通过研究我院血液科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四年期间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探索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同临床分期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研究中的的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四年期间我院血液科的住院病例,经过融合基因以及染色体检查等黄金诊断标准确定后,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开,对患者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30例患者中,14例为男性患者,16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4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5.36±29.68岁。处于进展期的患者为15例,6例为男性患者,9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4.36±29.28岁。处于慢性期的患者为15例,8例为男性患者,7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4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6.32±29.15岁。15例处于进展期的病人在采取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后,病人没有出现有效,而后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1.2治疗方法
进展期的病人在采取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后(每月化疗一次,共进行三次化疗),病人没有出现有效,而后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每天400mg),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根据患者的血常规情况,做好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剂量的调节,治疗时间大于十二个月。
1.3评价指标
监测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研究对象后血常规变化情况,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情况,比如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用药后的肝功和肾功能受影响情况等等。在用药的早期,每间隔7天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测,当患者的病情平稳可以两周至四周时间段检测常规,半年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检测。
1.4效果评价标准
完全有效:当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含量<9.8xl09/L,或者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含量<450xlO7/L,没有出现幼稚细胞,同时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者;部分有效:当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含量>9.8xl09/L,或者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含量>450xlO7/L,没有出现幼稚细胞,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者;无效:治疗后患者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是指完全有效与部分有效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有效率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的方法,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2 结果
2.1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
通过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15例进展期患者中0例完全有效,4例部分有效,11例没有效果,25.00%为总有效率:而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后,其中有效的有6例,3例为部分有效,6例没有效果,60.00%为总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两种化疗方法有效果存在有差异性(X2=6.569,P=0.025)。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5例慢性期后,其中12例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1例为没有效果,93.33%为总的有效率,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有效率存在有显著差异性(X2=8.630,P=0.012)。具体结果见表1。
2.2治疗后骨髓抑制分析
慢性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例有骨髓抑制,进展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例有骨髓抑制,进展期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7例有骨髓抑制,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作为较为常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发病多为中青年,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骨血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进展期和慢性期的疗效是否存在有差异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研究发现:通过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15例进展期患者中0例完全有效,4例部分有效,11例没有效果,25.00%为总有效率:而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后,其中有效的有6例,3例为部分有效,6例没有效果,60.00%为总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两种化疗方法有效果存在有差异性(X2=6.569,P=0.025)。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5例慢性期后,其中12例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1例为没有效果,93.33%为总的有效率,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有效率存在有显著差异性(X2=8.630,P=0.012)。上述结果表明: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附加染色体有关[5]。
参考文献:
[1]高冠论, 许娜, 周璇, 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3,93(38):3035-3039.
[2]邹菁, 黎纬明, 夏凌辉, 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2(51):10184-10188.
[3]张焕新, 闰志凌, 宋旭光, 等. RNA干扰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对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甲磺酸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34(6):522-526.
[4]刘恒伟, 朱焕玲, 孟文彤, 等. 半定量RT-PCR检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hOCT1的表达[J]. 四川医学, 2014,(4):435-437.
[5]张诚. CHG预激方案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髓变疗效观察[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28(4):409-410.
关键词:白血病,慢性期,疗效
在血液科的临床当中,作为较为常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发病多为中青年,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改变,从而导致患者血液造血系统出现紊乱。有学者指出[1],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如果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法,其有效率会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进展期和慢性期的疗效是否存在有差异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2-4]。本研究通过研究我院血液科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四年期间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探索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同临床分期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研究中的的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四年期间我院血液科的住院病例,经过融合基因以及染色体检查等黄金诊断标准确定后,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开,对患者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30例患者中,14例为男性患者,16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4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5.36±29.68岁。处于进展期的患者为15例,6例为男性患者,9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4.36±29.28岁。处于慢性期的患者为15例,8例为男性患者,7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4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6.32±29.15岁。15例处于进展期的病人在采取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后,病人没有出现有效,而后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1.2治疗方法
进展期的病人在采取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后(每月化疗一次,共进行三次化疗),病人没有出现有效,而后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每天400mg),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根据患者的血常规情况,做好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剂量的调节,治疗时间大于十二个月。
1.3评价指标
监测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研究对象后血常规变化情况,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情况,比如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用药后的肝功和肾功能受影响情况等等。在用药的早期,每间隔7天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测,当患者的病情平稳可以两周至四周时间段检测常规,半年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检测。
1.4效果评价标准
完全有效:当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含量<9.8xl09/L,或者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含量<450xlO7/L,没有出现幼稚细胞,同时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者;部分有效:当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含量>9.8xl09/L,或者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含量>450xlO7/L,没有出现幼稚细胞,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者;无效:治疗后患者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是指完全有效与部分有效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有效率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的方法,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2 结果
2.1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
通过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15例进展期患者中0例完全有效,4例部分有效,11例没有效果,25.00%为总有效率:而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后,其中有效的有6例,3例为部分有效,6例没有效果,60.00%为总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两种化疗方法有效果存在有差异性(X2=6.569,P=0.025)。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5例慢性期后,其中12例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1例为没有效果,93.33%为总的有效率,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有效率存在有显著差异性(X2=8.630,P=0.012)。具体结果见表1。
2.2治疗后骨髓抑制分析
慢性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例有骨髓抑制,进展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例有骨髓抑制,进展期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7例有骨髓抑制,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作为较为常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发病多为中青年,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骨血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进展期和慢性期的疗效是否存在有差异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研究发现:通过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15例进展期患者中0例完全有效,4例部分有效,11例没有效果,25.00%为总有效率:而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后,其中有效的有6例,3例为部分有效,6例没有效果,60.00%为总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两种化疗方法有效果存在有差异性(X2=6.569,P=0.025)。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5例慢性期后,其中12例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1例为没有效果,93.33%为总的有效率,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有效率存在有显著差异性(X2=8.630,P=0.012)。上述结果表明: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附加染色体有关[5]。
参考文献:
[1]高冠论, 许娜, 周璇, 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3,93(38):3035-3039.
[2]邹菁, 黎纬明, 夏凌辉, 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2(51):10184-10188.
[3]张焕新, 闰志凌, 宋旭光, 等. RNA干扰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对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甲磺酸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34(6):522-526.
[4]刘恒伟, 朱焕玲, 孟文彤, 等. 半定量RT-PCR检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hOCT1的表达[J]. 四川医学, 2014,(4):435-437.
[5]张诚. CHG预激方案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髓变疗效观察[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28(4):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