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做题时茫然不知所措,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我想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少,没有造成情感上的冲突,学到的知识不够清晰、鲜明。因此,教师的提问能力是一种很强的艺术,问题提得恰当,可成功地将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两者都很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方法,要恰到好处,那么怎样才会使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提高呢?
一、教师应吃透教材,分析清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所要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若没有问题,就没有正确的思维导向,所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然后应明白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学生在哪里会有认识上的障碍?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才能根据这些疑问,更好地开动脑筋,努力探索,解决问题,印象才会更深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把一些困难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提的问题也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避免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知所措,这样无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出示实物图使学生逐步认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产生取出几份,就是几分之一的错误。为此我设计问题如下:
1.把1个苹果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可以用分数表示吗?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
3.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一个,每人分得这4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做单位“1”?
4.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2分之1;把两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2分之1。这两个2分之1是一回事儿吗?它们各以什么为单位“1”?
5.还有哪些事物可用单位“1”表示?这里的单位“1”为什么用引号?
学生把上面这些问题做好,以后就很少出现知识上的混淆、错误。可见,这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天下本没有什么难事,只要把无数的小事做好了,就可以做成大事。
二、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有主有次。
先提什么?后提什么?这些教师要安排得恰当。另外,问题要具体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要小而精,同时把握时机,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有路可走。这样,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点燃希望之火,使他们走上探索的道路,从而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问题中前进,在快乐中学习。例如下面的问题:一列火车长300米,通过一座长1200米的山洞用了50秒,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2400米的山洞,需要多少秒?
提问如下:
1.这是哪一类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火车通过山洞的路程是山洞的长度吗?若不是,应该怎样理解?
3.怎样用线段示意图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4.火车的速度是多少?怎么列式计算?
5.若用方程式来解,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方程?
6.火车通过第二个山洞能是100秒吗?为什么?
对上面的问题,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启发和帮助,在学生回答后应给予鼓励,并且要对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清晰表述,把知识穿成一条主线,积累解题经验,才会学有所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提问、讨论等新型的学习机会,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很重要,因为能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没有疑问,就不能思考,学生慢慢地就会有困惑,就不会有学习上的进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要大胆的鼓励,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要赞赏。
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教师要宽容失败,使其在探索中求知,培养和保护他们的提问热情。应逐步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转向由学生提问、老师辅导和回答的思路上来,这样可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一起研究,对提出好问题的同学,要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例如:a和b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并且a b=100。a和b分别表示什么数时,他们相乘的积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呢?
我综合概括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下:
(1)a和b分别是什么数?他们有怎样的关系?
(2)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本题?列表格填充可以吗?
(3)通过列举法,能全部列出所有数的积吗?如何比较积的大小?
(4)用列举法解本题可靠吗?
我通过提问,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二)提问题时既要立足于该题,又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大胆想象和怀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包括一切。新课程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总结规律,探索研究,从而提高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有思维定势,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路创新,敢于提问,敢于怀疑。
因此每位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提问题;也要鼓励学生遇到新知识后,尽可能地多提几个问题。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提高,同时考虑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不必每个学生把全部问题都提出来。教师应考虑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需求,照顾知识和能力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解决各个简单问题中,提高能力,获得满足,增强信心,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做完习题,发展思维,这样会对他们的一生受用无穷。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方法,要恰到好处,那么怎样才会使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提高呢?
一、教师应吃透教材,分析清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所要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若没有问题,就没有正确的思维导向,所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然后应明白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学生在哪里会有认识上的障碍?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才能根据这些疑问,更好地开动脑筋,努力探索,解决问题,印象才会更深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把一些困难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提的问题也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避免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知所措,这样无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出示实物图使学生逐步认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产生取出几份,就是几分之一的错误。为此我设计问题如下:
1.把1个苹果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可以用分数表示吗?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
3.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一个,每人分得这4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做单位“1”?
4.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2分之1;把两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2分之1。这两个2分之1是一回事儿吗?它们各以什么为单位“1”?
5.还有哪些事物可用单位“1”表示?这里的单位“1”为什么用引号?
学生把上面这些问题做好,以后就很少出现知识上的混淆、错误。可见,这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天下本没有什么难事,只要把无数的小事做好了,就可以做成大事。
二、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有主有次。
先提什么?后提什么?这些教师要安排得恰当。另外,问题要具体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要小而精,同时把握时机,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有路可走。这样,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点燃希望之火,使他们走上探索的道路,从而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问题中前进,在快乐中学习。例如下面的问题:一列火车长300米,通过一座长1200米的山洞用了50秒,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2400米的山洞,需要多少秒?
提问如下:
1.这是哪一类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火车通过山洞的路程是山洞的长度吗?若不是,应该怎样理解?
3.怎样用线段示意图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4.火车的速度是多少?怎么列式计算?
5.若用方程式来解,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方程?
6.火车通过第二个山洞能是100秒吗?为什么?
对上面的问题,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启发和帮助,在学生回答后应给予鼓励,并且要对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清晰表述,把知识穿成一条主线,积累解题经验,才会学有所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提问、讨论等新型的学习机会,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很重要,因为能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没有疑问,就不能思考,学生慢慢地就会有困惑,就不会有学习上的进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要大胆的鼓励,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要赞赏。
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教师要宽容失败,使其在探索中求知,培养和保护他们的提问热情。应逐步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转向由学生提问、老师辅导和回答的思路上来,这样可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一起研究,对提出好问题的同学,要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例如:a和b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并且a b=100。a和b分别表示什么数时,他们相乘的积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呢?
我综合概括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下:
(1)a和b分别是什么数?他们有怎样的关系?
(2)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本题?列表格填充可以吗?
(3)通过列举法,能全部列出所有数的积吗?如何比较积的大小?
(4)用列举法解本题可靠吗?
我通过提问,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二)提问题时既要立足于该题,又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大胆想象和怀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包括一切。新课程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总结规律,探索研究,从而提高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有思维定势,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路创新,敢于提问,敢于怀疑。
因此每位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提问题;也要鼓励学生遇到新知识后,尽可能地多提几个问题。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提高,同时考虑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不必每个学生把全部问题都提出来。教师应考虑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需求,照顾知识和能力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解决各个简单问题中,提高能力,获得满足,增强信心,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做完习题,发展思维,这样会对他们的一生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