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的风声与心语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公元491年。
  在北魏的刀光剑影闪过了之后,在恒山,在寂静的金龙峡翠屏峰的石壁之上,一些平凡的石匠们,在历史的一个节點上,以最简单的工具,把一个惊奇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了大同。
  没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我们甚至查不到一点他们的故事或者传说,只是他们的汗水、智慧,却给了山生命,给了石生命。那单调甚至枯燥的敲打声,从岁月的门缝中依稀传过来。
  据说,悬空寺原本是工匠们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做得是一篇命题作文,可一写却写出了精彩,成为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四十间房屋,80多尊铜、铁、石、泥的雕像高悬在离地面60米的峭壁之上,就奇、就巧、就悬。难怪诗人李白会在寺下的岩石上,留下“壮观”两字。李白这个人,就这样自来疯,见到美景就手痒,不留下诗句仿佛就白来了似的,这么独特的悬空寺不留下一点墨宝,他自己都感觉是一个遗憾。疯归疯,李白对悬空寺壮观的评价还真挺贴切,有一股男人的味道,这就不难理解李白的作品为什么会流传至今,连2013年的两会上还有人提议以李白的名字设立一个世界文学奖。
  徐霞客没有李白那份自信,眼前有景题不得还去题,就写下了“天下巨观”,一个巨字太俗,怎么能写出悬空寺的空灵?也显得徐郎才尽了。
  谁题什么字是谁自己的事。
  悬空寺不管这些,依旧悬在这山崖之上,听暮鼓,接朝霞。
  每一根梁,每一块石,每一个雕像,都在自己的位置上。
  二
  悬空寺山坡上的野草,也一年一绿,这些草不识人生的滋味,浅浅的淡淡的在山坡上明明灭灭。你不可小看它们,你不知道哪一棵是生在了唐朝,哪一棵是生在了宋朝,哪一棵曾经被一代枭雄或者名人的脚留下过签名。关键是,无论风怎么抽打,无论雨怎么抽打,1500年了,除了交出自己的色彩,交出自己的生命,没有一朵花,没有一棵小草,肯说出那些工匠的名字。
  悬空寺下的那棵松,和小草不一样,那枝干努力地向上生长或者说是挣扎着,要把春天送给1500岁的悬空寺看看,要把秋天送给1500岁的悬空寺看看。
  春、夏、秋、冬,都是悬空寺的主人,都是悬空寺的客人。春在悬空寺,夏在悬空寺,人也在悬空寺,寺庙屋檐上的风铃,一次次被风吹响,吹了1500年了,不知还是不是北魏的味道了,只是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远望还是近看,悬空寺仿佛都是从绝壁上长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就把根扎在绝壁之上,凡是把根扎在绝壁上的生命,都叫风景。
  在大同,叫悬空寺。
  在黄山,叫迎客松。
  据说,悬空寺的材料,是特产的铁衫木加桐油浸泡过,而且在选址时,山崖上探出去的那一部分,仿佛是一把伞似的,使得悬空寺免遭了雨水的冲刷和阳光的照射。
  看来,悬空寺的不倒,不只是木的传奇,还有人的智慧。
  看来淡定和从容,不仅是一个人的品格和追求,也是悬空寺长寿的秘诀。
  三
  走进悬空寺,文化的厚重与悠久,让你心动。漫步在木道上,仿佛漫步在历史中,唐朝的影子、明朝的影子和清朝的影子,一起飘过来砸在我的身上。我不知道那个影子是唐朝的明朝的,也不知道哪个影子是清朝的,但是,知道哪个影子最疼。
  1500年,除了依旧守候在这里的悬崖峭壁,不老的还有文化,悬空寺的建设者不在了,一代代守护者也倒下了,只有文化不老,只有文化依旧是小时候的样子,年轻时的样子。从一个个木雕,从铁铸的门环,从雕廊画壁上,我们依旧会感受到文化的鲜活与生动。行走在悬空寺,我们仿佛行走在一只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感到每一个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情感,我们甚至能够听到它们的呼吸。
  四
  一条河,在悬空寺下面流淌着。
  即使我把自己像一根钉子一样钉在河中,水还是走了。两岸的石头怎么努力也没有追上,无所谓,只要这些石头努力了,我们就为它鼓掌。至于悬空寺喊了什么,我们没有听到,河水也没有听到。
  悬空寺还在, 河床还在,河还在,只是水不是以前的水了。
  我们也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在悬空寺,遍地的不在是英雄,不在精彩历史的创造者,而是游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人,仿佛是一个个水滴,在文化的长河汇聚。
  而悬空寺,像是别在恒山的一枚勋章。
  只是,风太大了,怕风把名字吹走了。
  我们把它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五
  在悬空寺,我学会了爱,学会怎么样爱自己,爱这个世界,让内心宁静, 目光辽阔。
其他文献
从前的云州,不只有云朵,还有辽阔的花朵,一朵萱草,一朵金针,自由穿行在想要的生活。前者远走他乡,活出了回首的模样;后者依偎北堂,酝酿着故土的芬芳。萱草嘹亮魅惑,如晃在枝头的妖,千方百计千姿百态千娇百媚;而金针花,只怀一颗平常心,匍匐人间,稀罕了流水有意暗香款款。  我想,那时候云州的聚落,人们在采食野果之前,一定是品尝过花朵的,一步步直立一步步明亮,眼睛与心灵城池陷落,味蕾与精神荡气回肠。每每念及
期刊
从四牌楼往东,有一条街叫和阳街。沿着和阳街一直走,会看到一排新筑的木栅栏围墙,隔着围墙往里看,金光灿灿的九龙琉璃照壁屹立眼前。这便是面貌焕然一新的九龙壁景区。  新景区面积从原来的2400多平方米增加至14520平方米,拓展了九龙壁景区的旅游空间,外围也增加了停车场。步入景区,一座四合院落彰显了九龙壁独有的旅游功能,文创厅展示景区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斗拱、木雕、砖雕、原煤雕刻、玉石、挂件、丝巾一应
期刊
灵域之美,在山——暑日斗山有积雪,在水——壶堂之水日汩汩,在峪——白羊、圣眷景各殊,在鸟——湿地鸥鸟鹤鸭鸣,在雾——或是雨后,或是风静,或在月明,或在甸顶。  赏山水之美,可在平时;游谷峪之深,亦可暇时。唯独赏雾,须待时、选时。雾是一种瞬间所在,也是一种四时难得。既有“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憾,又有“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妙。  久居灵域,浸染了山水的清爽,融透了乡俗的淳厚,看惯了蓝天的白云,突然的一天,
期刊
陶瓷是人类生活中出现很早的器物,我们走进各地的综合博物馆或历史博物馆,总能看到几千年前古人烧制的陶瓷用品。可以说,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和陶瓷息息相关,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种人工制造的器物像陶瓷这样与人类构成如此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陶瓷不是中国独有的器物,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瓷器的国度,也是最充分发展了陶瓷艺术的国家。因此,我们总会说中国是陶瓷的王国,陶瓷是中华文明符号之一;也会说“China
期刊
人们往往追寻诗和远方,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如诗如画的风景。广灵县的黄龙峪,可算其一。  与大同市其他县区的塞上雄浑奇崛风光有所不同,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广灵山水清灵,充满水墨之奇、自然之美,颇具灵秀之姿,西有白羊,南有圣泉,东有壶流,北有六棱,各具特色,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黄龙峪更是让每个走进它的人如置身奇幻秘境,既有探险之趣,又感心旷神怡。  到黄龙峪游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去广灵前并
期刊
公元755年,经历了长安短暂的辉煌即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开始了他人生的再一次漫游,试图在山水中疗治伤痕累累的内心。他经洛阳,到梁宋,转齐州,往东鲁,至江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正是他途径秋浦(今安徽池州)时这一阶段的内心写照。  这并不是诗人第一次出走。自从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位伟大而孤傲的诗人就踏上了一条追寻理想的不归路。他曾游江陵,下岳阳,上金陵,入
期刊
我站在那棵树的身旁。一棵高大的白杨,它挺拔粗壮。  这是秋天,我听到哗哗的声音,或是簌簌的响动,有落叶从我眼前落下。我发现那棵树的周围,落叶形成一个大大的圆,以环抱的姿势匍匐在树根周围。  我抬头,白杨树枝在蓝天映衬下有着非常清晰的骨感。  树枝上有落叶正三三两两地落下来,它们似乎约好了,从同一个枝丫上,“一、二、三,跳”,一个个喊着口号,然后同时跳跃下来。这个枝丫上的落完,那个枝丫上开始落,或是
期刊
我对桥的印象,来源于出差的体验。去上海,常乘京沪快车,行进至浦口,面前是浊浪滔天的长江,必须停下来,然后将列车一节节地拆开,再用轮渡载到对岸,重新组合,这才能向上海方向迅跑。轮渡装卸需要特别精准的对接技术,容不得一丝错位。旅客一直坐在车厢里,眼巴巴地看着列车如何被分解与组合,耐心地去熬那两三个小时。后来有了南京长江大桥,列车渡江如过坦途。你会惊服,桥代表着现代文明,反映着时代特征,体现着力与美的统
期刊
深秋的秋,把拥挤的山脉,隔离、修整、粉刷……一律苍,一律黄。  风的骨头硬起来,不再和芳草纠缠不清,拿出一扫塞边的气魄,与浑暧浊昧的征战无需几个回合,便天下归一。  叶落。  簌簌,是浩大的别离,是往生的姿态,是天地间一曲荡气回肠的骊歌。咬破沙砂,走西口的哥哥呀,你莫要回头。  雁飞。  空空,是静默的忍耐,是黄河岸口纤夫的排走,不管有没有号子响,都亮成生活跋涉最壮美的标点。  山路弯弯,迂回隐忍
期刊
再也没见过这样小而有味道的浆果了,它的酸和酸中那点难以形容的香甜,简直难以比拟,这味道曾长久徘徊在我童年的梦中。母亲说我一岁多离开大同的时候,邻居家的姐姐送了我一枝酸溜溜,但它是什么味道、什么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酸溜溜学名叫沙棘,在我的故乡,棘就是长满了刺的山枣棵子,沙棘又是什么样的呢?  十几年后终于圆了一个梦,我见到了酸溜溜,也尝了一下,但它这么不起眼、这么酸,简直太让人失望了。话还没出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