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当凤凰的生命快结束时,便会集梧桐枝于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如此周而复始,以至永生……
2011年,对于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头。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启动,引来了浙江省丽水市援疆指挥部援建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项目,“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第一村”正式开建,拥有几百年文化传承的加依村浴火重生。
叮叮当当的砖瓦声汇做一串悦耳的音符
走进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柏油马路两旁,土坯房正在一片片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砖瓦房,一时间,混凝土的搅拌声、建筑工人的号子声、叮叮当当的砖瓦碰撞声汇做一串悦耳的音符。
“不愧是久负盛名的乐器村,就连建筑工地也能奏出美妙的乐曲。”陪同的县委工作人员感慨道。
到加依村,就一定要去“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家里坐坐。艾依提·依明从15岁就开始学习制作各种民族乐器,40多年来,都它尔、手鼓、弹拨尔、沙塔尔、热瓦普等,他制作了数不清的乐器,不但是旅游景点上的热销品,甚至连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的游客也会慕名前来选购。他制作的乐器工艺精、音色好,据说保养得当能演奏200多年,不知什么时候,他就已被人称为“乐器王”。
艾依提·依明的家变了样,原先生活起居的土坯房被拆除了,葡萄架下孩子的秋千拆除了,制作乐器的工具被暂时堆放在一边,几个徒弟正充当着砖瓦匠,在土坯房的原址上盖起一座上百平米的大屋。“这是将来的乐器展示厅。”女主人孜牙旦木介绍说。
来自库车的孜牙旦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艾依提·依明的演奏后,就深深地爱上了他,背井离乡和艾依提·依明一起来到新和,天天听着艾依提·依明的演奏,看着悬挂在房梁上的各种乐器,畅想着幸福的生活。
联手打造“中国新疆民间
手工乐器第一村”
据了解,新和县依其艾热克乡加依村新农村建设项目是浙江省丽水市对口支援的资金补助项目,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援疆资金500万,地方自筹535万。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以“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第一村”为主题集民间手工乐器艺品制作、龟兹文化与歌舞艺术、休闲度假、田园风光为一体,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农村及特色民俗旅游区。
建成后的加依村究竟是个什么样?
笔者从《新疆新和县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了解到,加依村被设计成点与轴线发展模式,即以村道路为轴线,设计建设民间乐器文化艺术一条街的景观大道,街道选择优势明显、民间手工乐器制作技术精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示范户遍布道路两侧,旅游信息咨询接待中心,龟兹歌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居中,其他民居旅游商品店与特色小吃店、道路系统、道路两侧景观绿化系统、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等功能区散布其间。
整体看来,新建的加依村就像一条五线谱,而专业示范户和其他服务系统就像跳跃在五线谱上的音符,新建的龟兹歌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则是整个旋律上的一注强音。
据新和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区的设计理念是以特色民族文化艺术之源——“民间手工乐器”制作作为主题进行开发建设,围绕乡村特色的民俗文化、民族歌舞乐文化艺术传承、节庆文化、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拓展和时尚项目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策划民族文化艺术旅游新概念的产品。功能区以“民间手工乐器制作”、“民族文化艺术展示”、“特色民族商品与餐饮”三大主题,突出原生态民间乐器与音乐文化艺术、历史与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特色,将加依村打造成为既有南疆田园秀丽的气质,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
“新加依村”将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早在300年前,加依村的农民就一边从事生产,一边制作乐器。民间艺人制作的乐器音质优美,装饰图案繁复美观,远销疆内外,是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和民间艺术的一个亮点。2006年3月,新和县的民族乐器制作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8年6月加依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全村215户村民有105户从事乐器制作,每年平均共销售制作的乐器达20000余件,平均每户收入达8000元左右,多的达到30000元,少的也在6000元以上。全村乐器年产值150万元,产品畅销哈密、吐鲁番、河南、北京及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专业村。
在县委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笔者来到加依村另一位远近闻名的艺人努尔东·司马义家。努尔东·司马义一家三代制作乐器,他已经去世十几年的父亲司马义·尤努斯是村里大多数村民共同的师傅。
初次见到努尔东·司马义,他正坐在葡萄架下的大床上,给一把尚未完工的弹布尔镶嵌花纹,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用于制作花纹的骨头嵌在事先刻好的槽中,一边不时地拿起弹布尔,看看琴码有没有因受到敲击而变形。努尔东·司马义说:“每一把琴都有生命,只有用心去制作,并给它装上美丽的花纹,它才能够奏出悦耳的音乐。”
努尔东·司马义告诉笔者,他的父亲一生收了30多名徒弟,他的技艺赶不上父亲,目前只有5个徒弟。5个徒弟加上他本人,一个月能挣1万多,给徒弟发完工资后,自己就剩下3、4千了。
乐器销路一直是困扰努尔东·司马义的问题,城里有个旅游商品销售商会定期来收购一些乐器,但是销量总是不让他满意。销量低,大家挣钱就少,挣的钱少,学习制作乐器的人就少,也许这门手艺会在将来渐渐失传。他一直在想要是能在巴扎上找个干净的地方摆摆摊,也许销量会更多些。
“那天,我还特意去参加了奠基的仪式,真是振奋人心。”2011年9月15日加依村龟兹歌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培土奠基仪式上的几声礼炮,至今还回响在努尔东·司马义的耳边,他天天都在指望着,加依村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全是游客,人们见到这些制作精湛的乐器,眼都花了,心也醉了。到时候盖一间大房子,专门展示、销售自己生产的乐器,多收一些徒弟,扩大生产,让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飘扬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2011年,对于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头。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启动,引来了浙江省丽水市援疆指挥部援建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项目,“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第一村”正式开建,拥有几百年文化传承的加依村浴火重生。
叮叮当当的砖瓦声汇做一串悦耳的音符
走进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柏油马路两旁,土坯房正在一片片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砖瓦房,一时间,混凝土的搅拌声、建筑工人的号子声、叮叮当当的砖瓦碰撞声汇做一串悦耳的音符。
“不愧是久负盛名的乐器村,就连建筑工地也能奏出美妙的乐曲。”陪同的县委工作人员感慨道。
到加依村,就一定要去“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家里坐坐。艾依提·依明从15岁就开始学习制作各种民族乐器,40多年来,都它尔、手鼓、弹拨尔、沙塔尔、热瓦普等,他制作了数不清的乐器,不但是旅游景点上的热销品,甚至连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的游客也会慕名前来选购。他制作的乐器工艺精、音色好,据说保养得当能演奏200多年,不知什么时候,他就已被人称为“乐器王”。
艾依提·依明的家变了样,原先生活起居的土坯房被拆除了,葡萄架下孩子的秋千拆除了,制作乐器的工具被暂时堆放在一边,几个徒弟正充当着砖瓦匠,在土坯房的原址上盖起一座上百平米的大屋。“这是将来的乐器展示厅。”女主人孜牙旦木介绍说。
来自库车的孜牙旦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艾依提·依明的演奏后,就深深地爱上了他,背井离乡和艾依提·依明一起来到新和,天天听着艾依提·依明的演奏,看着悬挂在房梁上的各种乐器,畅想着幸福的生活。
联手打造“中国新疆民间
手工乐器第一村”
据了解,新和县依其艾热克乡加依村新农村建设项目是浙江省丽水市对口支援的资金补助项目,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援疆资金500万,地方自筹535万。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以“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第一村”为主题集民间手工乐器艺品制作、龟兹文化与歌舞艺术、休闲度假、田园风光为一体,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农村及特色民俗旅游区。
建成后的加依村究竟是个什么样?
笔者从《新疆新和县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了解到,加依村被设计成点与轴线发展模式,即以村道路为轴线,设计建设民间乐器文化艺术一条街的景观大道,街道选择优势明显、民间手工乐器制作技术精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示范户遍布道路两侧,旅游信息咨询接待中心,龟兹歌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居中,其他民居旅游商品店与特色小吃店、道路系统、道路两侧景观绿化系统、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等功能区散布其间。
整体看来,新建的加依村就像一条五线谱,而专业示范户和其他服务系统就像跳跃在五线谱上的音符,新建的龟兹歌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则是整个旋律上的一注强音。
据新和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区的设计理念是以特色民族文化艺术之源——“民间手工乐器”制作作为主题进行开发建设,围绕乡村特色的民俗文化、民族歌舞乐文化艺术传承、节庆文化、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拓展和时尚项目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策划民族文化艺术旅游新概念的产品。功能区以“民间手工乐器制作”、“民族文化艺术展示”、“特色民族商品与餐饮”三大主题,突出原生态民间乐器与音乐文化艺术、历史与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特色,将加依村打造成为既有南疆田园秀丽的气质,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
“新加依村”将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早在300年前,加依村的农民就一边从事生产,一边制作乐器。民间艺人制作的乐器音质优美,装饰图案繁复美观,远销疆内外,是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和民间艺术的一个亮点。2006年3月,新和县的民族乐器制作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8年6月加依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全村215户村民有105户从事乐器制作,每年平均共销售制作的乐器达20000余件,平均每户收入达8000元左右,多的达到30000元,少的也在6000元以上。全村乐器年产值150万元,产品畅销哈密、吐鲁番、河南、北京及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专业村。
在县委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笔者来到加依村另一位远近闻名的艺人努尔东·司马义家。努尔东·司马义一家三代制作乐器,他已经去世十几年的父亲司马义·尤努斯是村里大多数村民共同的师傅。
初次见到努尔东·司马义,他正坐在葡萄架下的大床上,给一把尚未完工的弹布尔镶嵌花纹,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用于制作花纹的骨头嵌在事先刻好的槽中,一边不时地拿起弹布尔,看看琴码有没有因受到敲击而变形。努尔东·司马义说:“每一把琴都有生命,只有用心去制作,并给它装上美丽的花纹,它才能够奏出悦耳的音乐。”
努尔东·司马义告诉笔者,他的父亲一生收了30多名徒弟,他的技艺赶不上父亲,目前只有5个徒弟。5个徒弟加上他本人,一个月能挣1万多,给徒弟发完工资后,自己就剩下3、4千了。
乐器销路一直是困扰努尔东·司马义的问题,城里有个旅游商品销售商会定期来收购一些乐器,但是销量总是不让他满意。销量低,大家挣钱就少,挣的钱少,学习制作乐器的人就少,也许这门手艺会在将来渐渐失传。他一直在想要是能在巴扎上找个干净的地方摆摆摊,也许销量会更多些。
“那天,我还特意去参加了奠基的仪式,真是振奋人心。”2011年9月15日加依村龟兹歌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培土奠基仪式上的几声礼炮,至今还回响在努尔东·司马义的耳边,他天天都在指望着,加依村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全是游客,人们见到这些制作精湛的乐器,眼都花了,心也醉了。到时候盖一间大房子,专门展示、销售自己生产的乐器,多收一些徒弟,扩大生产,让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飘扬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