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放映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b567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家住在上饶县朝阳乡一个两面皆山的夹皮沟里,我的童年,有3年是在外婆家里度过的。那时我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一是过年时吃年夜饭,守岁,吃汤圆,放鞭炮;二是县里的电影队每到春秋时节都到外婆家的山村来放电影,什么《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地道战》。影片的故事我虽然说不上来,但山村露天放映的情趣却是那样使我记忆犹新,印象深深。
  大约在1962年农历九月的一天,生产队长在外婆家门口敲了几声长长的铜锣:“晚上7点钟在‘山背小学’篮球场放映电影《南征北战》。各家各户自带凳子,屋里要有人守,提高警惕,防火防偷,还要防四类分子破坏!”没听他说完,我兴高采烈一溜烟跑到1里路远的二舅家里报信了。
  太阳还未落山,我就搬了两条木凳来到“山背小学”篮球场上,只见县放映队一个40岁开外的高个子正在指挥大队干部挂银幕。幕布的一头紧拉在篮球架上,另一头挂在一根埋在4尺深大坑中的杉木杆上。
  “山背小学”篮球场就坐落在村的西端,也是学校一块大操场,细沙垫的地面约有5亩地左右。四周是几个大教室,虽是瓦盖的平房,却很牢固、安全。
  一弯新月从山坳升起,人们鱼贯地进入小学篮球场。一个放映员用高音喇叭不停地叫:“乡亲们,不要喧哗!”大队妇女主任在一旁解释说:“就是不要大声说话!”静场片刻,幻灯里映出:“人民公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搞好秋收冬种”、“保护山林人人有责”、“尊老爱幼,高个子请主动坐在后面”等字样,接着是新闻简报。有毛主席接见外宾的场面,大家都一齐兴奋起来,有的妇女还鼓掌,不懂事的孩子还吹口哨!正式放映《南征北战》时,操场上鸦雀无声。因我那时年纪还小,看不懂电影的内容,只是东溜达、西瞧瞧,好奇心、热闹劲儿不用多说!嗬,这么大的一个“露天电影院”,黑压压挤满了人,有的年轻人还爬到了教室的瓦房顶上,银幕的背面也坐满了人。外公一边看得入神,一边吧嗒吧嗒吸着旱烟,旱烟杆儿在手上握得紧紧的;二舅一边啃着黄瓜,一边悠然地听电影里的人物对话。有两个中年妇女身前抱着熟睡的娃娃,他们不在意电影里的故事和情节,纯粹把这里当作是凑热闹或者休闲或者是放松的场所。最后,银幕上推出“剧终”二字,但我们这些淘气顽皮的孩子仍不愿离去,嘻笑着打闹着,一直到大人们不断地催喊,才各自陆续回家。
  如今,时隔40多年,山村露天放映的魅力已渐渐远去。但山里人的淳朴和对杉木支起的那道瀑布银幕的真挚喜爱,却还是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思念深深、深深思念!
  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
前一阵子,我到美国探望在那里定居的女儿。   一见面,女儿就惊呼:“老爸,你怎么回事?几年不见,你胖了好几圈!”   的确,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的关系,我的身体明显发福。上一次见到女儿是3年前,和那时相比,现在的我简直判若两人。   到美国的第二天,女儿就替我请了“减肥警察”。女儿说,美国的肥胖人士非常多,因此“减肥警察”就应运而生了。“减肥警察”实际上是一些减肥专家,应客户的要求,会经常到客户家
期刊
绝不能辱没父亲生前的好名声,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温和的人。他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乡亲们每每挑来茶籽、菜籽来郑家的油坊榨油,父亲都认真记录在案,乡亲们从来不要收条。父亲的勤劳、能干换来了一家人宽裕的生活,但在郑宜栋17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1942年8月27日下午,
期刊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重申,对于退下来的老同志,要求做到“六个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是1992年从人大岗位上离休的。离休后,组织上安排我担任资溪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至今已18周年。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感悟到“老有所为”就是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的条件,如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力所能及地为党做点工作,为人民做点好事,为社会做点奉献,为国家做点贡献。
期刊
泸水河发源于武功山,在我家门前经过,终年流水潺潺,不知疲倦地唱着欢乐的歌。   在外多年,而今每每念及家乡总是梦绕魂牵,而最不能忘却的,是那条陪着我从童年到小学,再到中学,周而复始日日趟过的泸水河。   那是一条我们从家去学校的必经之河。河面很宽,却没有桥。幸亏有些河段的水不算深,挽起裤脚儿就可趟过去。每天我们都来到河边,先脱掉鞋袜,用一只手拎着,再把裤脚挽到大腿根,手牵着手下河。河里的鹅卵石又大
期刊
一天,孩子和父亲一起去种树。把树种下后,孩子问父亲:“爸爸,小树能长多高?”父亲笑着说:“你看,天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能撑起一片蓝天吗?”父亲严肃地看着孩子说:“能,一定能!”孩子疑惑地看着父亲,但没有再说了。   一年过去了,小树换上了新装,个头也长高了,并时常与在它身上休息的小鸟聊天,孩子也成了它的新朋友。   10年过去了,小树已经成为大树了。枝繁叶茂,朝气蓬勃。树上,一群小鸟在你追我
期刊
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林区公路上的冰霜,我们来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在该场的杨树坑山场,笔者采访了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赵宝信。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在县城置了一套住房,供儿女读中学用。后儿女考上大学外出,房子就长期空着。赵宝信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不辍。林场张副场长告诉我们,老人这么多年共造林1000多亩。   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
期刊
公公去世后,82岁的婆婆搬到城里来和我们同住。婆婆小脚,不识字,82年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想儿子的时候,她会到村头等待,踮着脚张望,却从来没有提过来我们家看看。   婆婆来了。尽管她内心有千种不愿。   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丈夫把主卧让出来,特意换了新的被褥,加厚了床垫。   为了让婆婆过得省心,丈夫给儿子约法三章,一个宗旨就是以婆婆为主。   为了让婆婆过得放心,丈夫特意为我“缝制”
期刊
是卷尽黄沙后的洁净,是直逼视线的沧桑,是历史沉淀的厚重,是一生的诉说。   已经老了,满是深凹的洞穴,看不见底了。然而泛在面上的岁月怎么也挡不住干涩的滋味,松了,将要落下来的屑片已经分成不同层次的黑褐色,等候结束。   如何能直面这一种生存?就像我们预想自己的暮年,那时的血液不再澎湃,那时的声音不再洪亮,那时的肤色不再润泽,还有思想,还有情感,都将不复有现在的敏锐和热烈。   的确是老了,许多的根
期刊
在我的一本陈旧的日记本中,珍藏着一张江西红都糖厂生产的苹果硬糖包装纸。这张极为普通的糖纸,伴随我度过了40多个春秋。每当我欣赏它的时候,我的思绪总会回到那遥远的抗美援越战场。   那是1966年春节期间,中央军委派出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组成的慰问团来到越南,代表全军指战员和祖国人民慰问援越抗美的将士。慰问团不仅带来东方歌舞团为我们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还送给我们每人一袋(1市斤)水果糖。在
期刊
“鹤发童心在,花甲莫谓迟。修史扬正气,撰文颂今时。恒心集旧报,妙手编新诗。笔耕永不止,朋辈赞为师。”这是一位好友赠予我的诗,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退休后的工作与生活。2005年我退休后,仍然过着忙碌充实的日子,或收藏报纸,或撰文编书,并参与了《横峰县民政志》的编撰工作。有人说我的一生以书报为友,与笔墨结缘,堪称“文字人生”。   集报藏报   说起集报,我完全是出于爱好。由于投稿的需要(以便掌握报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