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随着职业分工的细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已势在必行, 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校 队伍 探索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重要的途径,是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因此,充分利用当前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各种有利条件,同时针对各种制约因素寻求化解之策,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合理路径与策略选择。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对辅导员的认识不够,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是政治过硬、素质全面的政工人员,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解惑释疑。只有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才能保证这项各种高质量、高效率地展开。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中,无论是人民的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各种的总是被视为“副业”,甚至还有一些误解,例如“教不了课的教师可以去做辅导员”、“搞不了科研的教师可以去做辅导员”等等。久而久之,辅导员也就自然成了校园中的边缘人,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工作缺乏成就感,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工作中也激发不起自身的潜意识和原动力,导致辅导员自身职业意识淡薄,对职业使命的认知出现偏差,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意识薄弱。
2.辅导员的职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在辅导员的任用方式上,各高校缺乏一整套的选拨评价标准,忽视了对辅导员能力、素养、业绩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在对辅导员的激励制度上,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一味要求他们发扬奉献精神,忽视了投入和利益的关系,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效能,抑制了他们对工作的创造热情。在辅导员使用和培养上,尚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存在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技能培训的现象。
3.辅导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提升、培养等方面得不到发展空间,使大多数人只是将辅导员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短暂过渡。由于培训体制和终身学习学习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知识上的耗尽感在辅导员重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提高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
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社会大众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辅导员工作不是单靠热情、意愿就能够胜任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和研究。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但要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
2.明确职业定位,健全职业制度体系
从国家政策上来讲,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006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
从高校层面上来讲,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的学生工作经验,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质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根据需要加快辅导员岗位的开发。此外,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应当细化辅导员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要求。如设立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生活指导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等具体的专业性岗位。
为了稳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当前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尽快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制度体系。特备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养培训制度、退出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
3.优化出路,拓宽发展机制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是锻炼辅导员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很好途径之一。辅导员工作更多是一种学生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她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让人一辈子享用不尽。这充分说明辅导员与同龄人相比在资历、能力、综合素质、敏锐性等方面都可能更胜一筹,在工作中他们更能担大任、更善担大任。因而,高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辅导员个人的能力、表现和意向,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有利于辅导员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它也能激发辅导员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钱红亮,曾建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2]郭红保.《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费导刊》,2009(9)。
[3]高燕.《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关键词]高校 队伍 探索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重要的途径,是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因此,充分利用当前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各种有利条件,同时针对各种制约因素寻求化解之策,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合理路径与策略选择。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对辅导员的认识不够,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是政治过硬、素质全面的政工人员,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解惑释疑。只有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才能保证这项各种高质量、高效率地展开。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中,无论是人民的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各种的总是被视为“副业”,甚至还有一些误解,例如“教不了课的教师可以去做辅导员”、“搞不了科研的教师可以去做辅导员”等等。久而久之,辅导员也就自然成了校园中的边缘人,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工作缺乏成就感,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工作中也激发不起自身的潜意识和原动力,导致辅导员自身职业意识淡薄,对职业使命的认知出现偏差,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意识薄弱。
2.辅导员的职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在辅导员的任用方式上,各高校缺乏一整套的选拨评价标准,忽视了对辅导员能力、素养、业绩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在对辅导员的激励制度上,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一味要求他们发扬奉献精神,忽视了投入和利益的关系,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效能,抑制了他们对工作的创造热情。在辅导员使用和培养上,尚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存在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技能培训的现象。
3.辅导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提升、培养等方面得不到发展空间,使大多数人只是将辅导员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短暂过渡。由于培训体制和终身学习学习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知识上的耗尽感在辅导员重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提高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
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社会大众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辅导员工作不是单靠热情、意愿就能够胜任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和研究。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但要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
2.明确职业定位,健全职业制度体系
从国家政策上来讲,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006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
从高校层面上来讲,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的学生工作经验,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质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根据需要加快辅导员岗位的开发。此外,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应当细化辅导员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要求。如设立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生活指导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等具体的专业性岗位。
为了稳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当前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尽快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制度体系。特备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养培训制度、退出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
3.优化出路,拓宽发展机制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是锻炼辅导员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很好途径之一。辅导员工作更多是一种学生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她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让人一辈子享用不尽。这充分说明辅导员与同龄人相比在资历、能力、综合素质、敏锐性等方面都可能更胜一筹,在工作中他们更能担大任、更善担大任。因而,高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辅导员个人的能力、表现和意向,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有利于辅导员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它也能激发辅导员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钱红亮,曾建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2]郭红保.《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费导刊》,2009(9)。
[3]高燕.《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