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力表现主体视角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动力的因素。只有以教育为依托,统一党内基层民主思想;健全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渠道;以人为本,发展民主内动力,才能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党内民主 表现主体 建设动力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方针。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1]”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前沿,是党内民主原则在高校党内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高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基础,在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纵观世界各国的民主发生史,可以得出民主权利总是经历由少数人逐步向多数乃至所有人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被排除在民主大门外的人们的抗争和门内人的妥协,甚至有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或流血发生。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执政党,要有效减少这种阻力,避免发展党内民主导致冲突,就必须使这个过程处于有序可控之中。而要发展有序的党内基层民主,培育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的动力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力表现主体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认为,党内民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员个体方面,全体党员具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各项事务的民主权利;二是党内关系和党内生活方面,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的民主制度;三是在领导层和领导者方面,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民主要求。因此,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在党内,全体党员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状态和过程。
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有其一般性和自身的特殊性。院系基层党组织实际上是介于学校党委和广大师生之间的政治力量,承担着连接这二者的桥梁和师生监督学校权力两个重要功能。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关注的核心点是高校党员的主体权利,其实质是围绕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员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而发生的制度、机制与程序建构的状态和过程。
因此,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主体上,即党员、党组织和党组织负责人等。不同的主体因环境的不同、地位的变化,时空的转移等,会有不同的态度。比如,从下向上推进党内民主,对能够因此享受到切实权利的广大党员而言,动力是足的,而学校的党组织和负责人,因为权力将受到限制或受损,推进民主的动力却会表现出不足。虽然有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而对机关中的那些有利益而没有多大责任的部门而言,动力也会不足;学校党委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党员有推进党内民主的积极性,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要落到院系党组织这“中间层”,发展党内民主的成本主要将由他们来承担,因此,处在这个位置的党组织和负责人,积极性也不会高。所以,有学者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上下积极,中间是被拖着走的部分。基层的广大党员,推进党内民主既出于对党的事业的考虑,同时也有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而且,后一种考虑,即对推进党内民主持工具理性的态度,可能分量还会多一些。院系党组织的负责人,可能更多是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而理论层面的党务工作者和有思想、有理想追求的知识分子,更多的则是从信念的角度出发,对推进党内民主持的是一种价值理性的态度。
二、影响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动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党内民主推进动力生长和健康运行的因素是复杂的,从民主建设推进动力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
第一,影响普通党员要求党内民主迫切度的因素。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要求的迫切程度,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动力的强弱。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认为,普通党员作为党的主体,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最积极和最主动,他们不仅有民主要求,而且还非常迫切,对推进党内民主不应该有什么犹豫。一般说来应该这样,但这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发展民主对他们是能够肯定的利大于弊的选项。如果发展党内民主对全体党员是有益的,而对自己则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如果从长远看,发展党内民主对自己是需要的,但目前却可能会被认为对组织服从不够,个人还要因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党员还会不会积极投身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答案不言自明。二是相信自己行使民主权利确实能够起作用。如果他们对自己要求民主、对行使民主权利的作用有怀疑,或者认为所谓民主不过是走过场,这种民主积极性恐怕很难保持。
考察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的状况,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党员对发展党内民主缺乏必要的热情。有的以历次党内斗争及现实生活中的个别反面例子提醒自己,怕祸从口出;有的受党内长期存在的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现象的影响,对行不行使党员权利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在党内生活中不讲个人意见,只讲个人服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和建议,只等领导人做决定,自己执行就行了。
第二,影响党组织推进党内民主决心的因素。一是一些党组织和党组织负责人不善于发挥党内民主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在民主环境下驾驭局势走向的有效方法,担心发展党内民主会使局面不好控制,甚至会导致局面混乱,难以收场。有的甚至抱着强烈的集权情结和片面的领导本位意识,认为党员服从组织应该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由于摆不正民主同集中的关系,把“服从”绝对化,推及到党内生活的全过程,因此对发展党内民主缺乏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积极主动。二是对发展党内民主有成见,认为搞民主麻烦,将增大工作成本。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民主仅仅当作手段性的“工具”。他们从工具的角度来考虑发展党内民主的问题,很自然地认为,要实现工作目标并不止民主一条道路,只要能达到目的,何必非要搞民主?如果花费了精力还达不到这个目的,岂不是得不偿失。也有的对决策和执行不加区分,把效率和效益混为一谈,因而,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担心:发展党内民主会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如果民主实行到位,难免会导致互相牵制、议而不决、不利于快速决策等问题。也有的认为多数人的意见也未必正确,而领导人掌握的情况相对全面和及时,加上从政的职业训练,素质要高一些,能力要强一些,见解正确的概率当然要高于其他人,自己能够解决得很好的问题,又何必搞什么民主,自找麻烦?三是担心在扩大党内民主上先行一步有“风险”。一方面是目前扩大党内民主的试点都是经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缺乏相关的党内法规依据,属于特事,需要具体承担试点单位的负责人要有相当高的悟性。如果领悟不准,判定出现误差,不仅不被上级认可,要被随时叫停,还会给个人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落个出力不讨好;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也往往不被同行所理解,有脱离同行并被其“孤立”的风险。当然,也有一些党组织和党组织的负责人,担心推进党内基层民主,会导致自己失去作为领导者的权力和权威。
三、推进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探索
十七大报告对发展党的基层民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以不断完善,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院系基层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各种民主方式的实践,探索实现党内基层民主多种路径[2]。
第一,以教育为依托,统一党内基层民主思想,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通过教育传导理念,统一思想。首先以教育传导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化参与理念。一是不断加强基层民主的制度化水平教育,为群众的制度化参与提供更合理、更便利的渠道和途径。二是教育高校党员和群众如何正确更加理性地选择利益表达方式和政治参与通道,以最大限度控制党内专制的发生。其次以教育传导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理念。在当前党的服务性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教育需要对广大党员和师生赋予精神关怀(思想工作)、利益关怀(弱势关怀)、政治关怀(参与自治)和社会关怀(参与社会生活)。新形势下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既要以服务为依归,又要以服务为导向,教育引导党员和群众的思维转变和思想升华。再次以教育传导民主型政治文化理念。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是民主型的政治文化理念的输入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由组织本位向主体本位的思想理念转变等[3]。
第二,健全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渠道,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健全以直接选举为重点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高校院系党组织规模相对较小,从而更利于进行直接民主选举。推进以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为重点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这在党的十七大已提出并写入党章。一是党代表任期届满就要进行换届选举;二是党代表在闭会期间仍然履行重要职责。这一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构建院—系—支部互动的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格局。完善以推进党务公开为重点的党内基层参与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目前高校的党员身份均已经实现电子认证。进而可以实现电子党务,拓展了党务公开的有效空间。此外将高校党组织的有关信息“上墙、上报、上会、上网”,保证广大党员对高校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干部的选拔任用,能够及时准确提供给全体广大师生党员和群众,保证各项重大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以人为本,发展民主内动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尊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党员民主权利制约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党委内部适当分权,而不能包办代替。党政要适度分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赋予纪检部门相对的独立自主权。要充分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让党员在关键部位发挥主体作用,党代表在党内民主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要坚持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立足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将党外民主压力转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动力。将社会民主的一些做法与形式转化为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内化为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催进了党内民主的新发展,发挥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两种力量,催进党内基层民主化进程。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探索实践党内基层民主新的形式,为培育基层民主内动力创造条件。从民主座谈会、谈心活动、上下级协商等温和民主形式入手,以此淡化和消除一些基层党员和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观望等待心态和戒备心理,提高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素养,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4]。鼓励和支持党员积极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及各种基层管理事务,以锻炼、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其政治潜能。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重点资助课题(DS2010001)
[参考文献]
[1] 刘彦昌.党内基层民主动力构成及其良性运行[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5).
[2] 蔡霞. 党的建设机制与党的先进性[J].中国共产党,2003(10).
[3] 刘彦昌.党内民主的动力及其培育.新视野,2007(5).
[4] 焦明连.高校院(系)党政领导和谐关系的构建.当代教育论坛,2008(9).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党内民主 表现主体 建设动力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方针。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1]”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前沿,是党内民主原则在高校党内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高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基础,在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纵观世界各国的民主发生史,可以得出民主权利总是经历由少数人逐步向多数乃至所有人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被排除在民主大门外的人们的抗争和门内人的妥协,甚至有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或流血发生。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执政党,要有效减少这种阻力,避免发展党内民主导致冲突,就必须使这个过程处于有序可控之中。而要发展有序的党内基层民主,培育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的动力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力表现主体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认为,党内民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员个体方面,全体党员具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各项事务的民主权利;二是党内关系和党内生活方面,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的民主制度;三是在领导层和领导者方面,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民主要求。因此,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在党内,全体党员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状态和过程。
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有其一般性和自身的特殊性。院系基层党组织实际上是介于学校党委和广大师生之间的政治力量,承担着连接这二者的桥梁和师生监督学校权力两个重要功能。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关注的核心点是高校党员的主体权利,其实质是围绕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员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而发生的制度、机制与程序建构的状态和过程。
因此,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主体上,即党员、党组织和党组织负责人等。不同的主体因环境的不同、地位的变化,时空的转移等,会有不同的态度。比如,从下向上推进党内民主,对能够因此享受到切实权利的广大党员而言,动力是足的,而学校的党组织和负责人,因为权力将受到限制或受损,推进民主的动力却会表现出不足。虽然有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而对机关中的那些有利益而没有多大责任的部门而言,动力也会不足;学校党委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党员有推进党内民主的积极性,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要落到院系党组织这“中间层”,发展党内民主的成本主要将由他们来承担,因此,处在这个位置的党组织和负责人,积极性也不会高。所以,有学者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上下积极,中间是被拖着走的部分。基层的广大党员,推进党内民主既出于对党的事业的考虑,同时也有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而且,后一种考虑,即对推进党内民主持工具理性的态度,可能分量还会多一些。院系党组织的负责人,可能更多是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而理论层面的党务工作者和有思想、有理想追求的知识分子,更多的则是从信念的角度出发,对推进党内民主持的是一种价值理性的态度。
二、影响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动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党内民主推进动力生长和健康运行的因素是复杂的,从民主建设推进动力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
第一,影响普通党员要求党内民主迫切度的因素。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要求的迫切程度,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动力的强弱。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认为,普通党员作为党的主体,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最积极和最主动,他们不仅有民主要求,而且还非常迫切,对推进党内民主不应该有什么犹豫。一般说来应该这样,但这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发展民主对他们是能够肯定的利大于弊的选项。如果发展党内民主对全体党员是有益的,而对自己则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如果从长远看,发展党内民主对自己是需要的,但目前却可能会被认为对组织服从不够,个人还要因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党员还会不会积极投身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答案不言自明。二是相信自己行使民主权利确实能够起作用。如果他们对自己要求民主、对行使民主权利的作用有怀疑,或者认为所谓民主不过是走过场,这种民主积极性恐怕很难保持。
考察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的状况,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党员对发展党内民主缺乏必要的热情。有的以历次党内斗争及现实生活中的个别反面例子提醒自己,怕祸从口出;有的受党内长期存在的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现象的影响,对行不行使党员权利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在党内生活中不讲个人意见,只讲个人服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和建议,只等领导人做决定,自己执行就行了。
第二,影响党组织推进党内民主决心的因素。一是一些党组织和党组织负责人不善于发挥党内民主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在民主环境下驾驭局势走向的有效方法,担心发展党内民主会使局面不好控制,甚至会导致局面混乱,难以收场。有的甚至抱着强烈的集权情结和片面的领导本位意识,认为党员服从组织应该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由于摆不正民主同集中的关系,把“服从”绝对化,推及到党内生活的全过程,因此对发展党内民主缺乏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积极主动。二是对发展党内民主有成见,认为搞民主麻烦,将增大工作成本。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民主仅仅当作手段性的“工具”。他们从工具的角度来考虑发展党内民主的问题,很自然地认为,要实现工作目标并不止民主一条道路,只要能达到目的,何必非要搞民主?如果花费了精力还达不到这个目的,岂不是得不偿失。也有的对决策和执行不加区分,把效率和效益混为一谈,因而,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担心:发展党内民主会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如果民主实行到位,难免会导致互相牵制、议而不决、不利于快速决策等问题。也有的认为多数人的意见也未必正确,而领导人掌握的情况相对全面和及时,加上从政的职业训练,素质要高一些,能力要强一些,见解正确的概率当然要高于其他人,自己能够解决得很好的问题,又何必搞什么民主,自找麻烦?三是担心在扩大党内民主上先行一步有“风险”。一方面是目前扩大党内民主的试点都是经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缺乏相关的党内法规依据,属于特事,需要具体承担试点单位的负责人要有相当高的悟性。如果领悟不准,判定出现误差,不仅不被上级认可,要被随时叫停,还会给个人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落个出力不讨好;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也往往不被同行所理解,有脱离同行并被其“孤立”的风险。当然,也有一些党组织和党组织的负责人,担心推进党内基层民主,会导致自己失去作为领导者的权力和权威。
三、推进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探索
十七大报告对发展党的基层民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以不断完善,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院系基层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各种民主方式的实践,探索实现党内基层民主多种路径[2]。
第一,以教育为依托,统一党内基层民主思想,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通过教育传导理念,统一思想。首先以教育传导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化参与理念。一是不断加强基层民主的制度化水平教育,为群众的制度化参与提供更合理、更便利的渠道和途径。二是教育高校党员和群众如何正确更加理性地选择利益表达方式和政治参与通道,以最大限度控制党内专制的发生。其次以教育传导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理念。在当前党的服务性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教育需要对广大党员和师生赋予精神关怀(思想工作)、利益关怀(弱势关怀)、政治关怀(参与自治)和社会关怀(参与社会生活)。新形势下高校党内基层民主既要以服务为依归,又要以服务为导向,教育引导党员和群众的思维转变和思想升华。再次以教育传导民主型政治文化理念。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是民主型的政治文化理念的输入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由组织本位向主体本位的思想理念转变等[3]。
第二,健全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渠道,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健全以直接选举为重点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高校院系党组织规模相对较小,从而更利于进行直接民主选举。推进以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为重点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这在党的十七大已提出并写入党章。一是党代表任期届满就要进行换届选举;二是党代表在闭会期间仍然履行重要职责。这一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构建院—系—支部互动的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格局。完善以推进党务公开为重点的党内基层参与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目前高校的党员身份均已经实现电子认证。进而可以实现电子党务,拓展了党务公开的有效空间。此外将高校党组织的有关信息“上墙、上报、上会、上网”,保证广大党员对高校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干部的选拔任用,能够及时准确提供给全体广大师生党员和群众,保证各项重大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以人为本,发展民主内动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尊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党员民主权利制约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党委内部适当分权,而不能包办代替。党政要适度分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赋予纪检部门相对的独立自主权。要充分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让党员在关键部位发挥主体作用,党代表在党内民主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要坚持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立足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将党外民主压力转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动力。将社会民主的一些做法与形式转化为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内化为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催进了党内民主的新发展,发挥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两种力量,催进党内基层民主化进程。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探索实践党内基层民主新的形式,为培育基层民主内动力创造条件。从民主座谈会、谈心活动、上下级协商等温和民主形式入手,以此淡化和消除一些基层党员和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观望等待心态和戒备心理,提高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素养,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4]。鼓励和支持党员积极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及各种基层管理事务,以锻炼、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其政治潜能。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重点资助课题(DS2010001)
[参考文献]
[1] 刘彦昌.党内基层民主动力构成及其良性运行[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5).
[2] 蔡霞. 党的建设机制与党的先进性[J].中国共产党,2003(10).
[3] 刘彦昌.党内民主的动力及其培育.新视野,2007(5).
[4] 焦明连.高校院(系)党政领导和谐关系的构建.当代教育论坛,2008(9).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