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在浙江省的全面展开,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模式革命性的变化,一线历史教师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在新考改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何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大幅度提升,本文以一节复习课为例,提出了打造灵动课堂的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落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灵动课堂;复习;人文素养
自2014年9月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命题更注重知识的全面覆盖,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新考改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何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大幅度提升。笔者结合了江苏省无锡市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着力打造了复习课的“灵动课堂”。
何为灵动课堂?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许伟老师说过:“它是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灵”是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思维的敏捷、灵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主动,而且课堂教学有“灵魂”“课魂”。“动”指的是教学过程的自动、他动、心灵震动,达到师生的身心俱动。它是充满生机与智慧、激情,是能绽放教师机智、学生智慧的课堂。”笔者认为,灵动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打造灵动课堂呢?笔者以复习课《生产之要——水的利用及启示》为例,谈谈灵动课堂的具体设计。
设计本课的初衷:新课改下选修模块与必修综合命题,更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选考内容的复习中,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较好地融合,使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在设计时选取了历史上水的利用与作用这一主题,将中外知识、必修与选修模块整合,希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并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观念,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设教”的理念。
一、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笔者在导入新课时以浙江省的五水共治为切入点,引出了本课主题并补充背景材料:“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是我省“五水共治”全面铺开之年,一场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全民治水攻坚战已经在浙江大地全面打响。
浙江省为什么全民动员,大搞五水共治?人类历史上如何利用水,水又发挥有过怎样的作用?这种主题式复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中外历史上水的利用有机整合,从而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初步形成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梳理知识时按照时间的脉络或者中外横向的比较,也可以按照水在各领域的作用来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主动并积极地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使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绽放。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专题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知识深刻化、规律化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展示了学生的成果,并选择了一组学生的整理结果——水在各领域的作用为划分,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为突出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笔者补充了几段切合主题的材料。
材料1: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村落农业的生产方式似乎已经沿着山谷而下,伸向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低洼地的淤积土地……在低洼地,完全不同的气候、定期的洪水泛滥以及小规模的灌溉,使农业走向全新的技术转变。大约到公元前4000年,南部两河流域的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农业开始支撑城市文明。
——《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材料2:黄河所经之处是平坦的黄土地带,不免有泛滥的问题。而中国北方古代的农业是小米作物,受不了太多的水,洪水之后,小米就颗粒无收。因此,農田耕作必须有好的渠道分水灌溉系统,疏和灌,这两件事情必须同时进行。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设问:根据以上两段材料思考,在文明之初,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水利灌溉,水利灌溉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为突出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笔者选取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都江堰,并补充了两段材料:
材料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
材料4: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马可波罗游记》
设问: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本中的一段材料,思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
随后,从工业生产的角度补充了汉代的水排,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纱厂,指出水力的利用推动工业革命进展,使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大工厂制。
课堂上巧妙的设问,学生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历史课堂不再沉闷而无趣,学生享受到答疑解惑的快乐,体会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为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突出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笔者又补充了一则生动具体、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材料:
材料5: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在村西的西溪出口处,挖了一亩大的水塘,修建水口,在周围修筑亭台楼阁和石拱桥,广植树木,以蓄水挡风。 ——摘编自《徽州古村落》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古村落水系的作用。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古人利用和改造这一水系所体现的思想。
这段材料的选取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使学生借助感性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之道。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又展示了大运河、新航路开辟等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其他领域的作用,这些直观的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幻角度思维活跃,他们认识到水不仅是“生产之要”,也是“经济之脉”、“文明之桥”。
三、注重价值教育,丰富人文素养
专题复习课不仅是知识化、系统化的课堂,也不仅是为高考服务的功利性课堂,历史课还应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的课堂,戴加平老师曾说“一节好的历史课,要有故事的渲染、方法的渗透、灵魂的烛照。”[2]因此在设计时,笔者就注重历史教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之道”这一“课魂”。笔者结合现实展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图片,并补充了以下材料:
这些直观的资料使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让学生深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学习本课使我们增强了环保意识,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灵动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掌握并驾驭基础知识,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品质度,在师生互动中,他们共享了智慧、享受了快乐,也收获了成功,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是有效且优质的,也将是新考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许伟.关于“灵动”历史课堂的畅享与实践性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7)
[2]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11)
【关键词】灵动课堂;复习;人文素养
自2014年9月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命题更注重知识的全面覆盖,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新考改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何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大幅度提升。笔者结合了江苏省无锡市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着力打造了复习课的“灵动课堂”。
何为灵动课堂?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许伟老师说过:“它是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灵”是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思维的敏捷、灵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主动,而且课堂教学有“灵魂”“课魂”。“动”指的是教学过程的自动、他动、心灵震动,达到师生的身心俱动。它是充满生机与智慧、激情,是能绽放教师机智、学生智慧的课堂。”笔者认为,灵动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打造灵动课堂呢?笔者以复习课《生产之要——水的利用及启示》为例,谈谈灵动课堂的具体设计。
设计本课的初衷:新课改下选修模块与必修综合命题,更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选考内容的复习中,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较好地融合,使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在设计时选取了历史上水的利用与作用这一主题,将中外知识、必修与选修模块整合,希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并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观念,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设教”的理念。
一、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笔者在导入新课时以浙江省的五水共治为切入点,引出了本课主题并补充背景材料:“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是我省“五水共治”全面铺开之年,一场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全民治水攻坚战已经在浙江大地全面打响。
浙江省为什么全民动员,大搞五水共治?人类历史上如何利用水,水又发挥有过怎样的作用?这种主题式复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中外历史上水的利用有机整合,从而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初步形成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梳理知识时按照时间的脉络或者中外横向的比较,也可以按照水在各领域的作用来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主动并积极地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使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绽放。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专题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知识深刻化、规律化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展示了学生的成果,并选择了一组学生的整理结果——水在各领域的作用为划分,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为突出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笔者补充了几段切合主题的材料。
材料1: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村落农业的生产方式似乎已经沿着山谷而下,伸向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低洼地的淤积土地……在低洼地,完全不同的气候、定期的洪水泛滥以及小规模的灌溉,使农业走向全新的技术转变。大约到公元前4000年,南部两河流域的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农业开始支撑城市文明。
——《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材料2:黄河所经之处是平坦的黄土地带,不免有泛滥的问题。而中国北方古代的农业是小米作物,受不了太多的水,洪水之后,小米就颗粒无收。因此,農田耕作必须有好的渠道分水灌溉系统,疏和灌,这两件事情必须同时进行。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设问:根据以上两段材料思考,在文明之初,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水利灌溉,水利灌溉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为突出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笔者选取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都江堰,并补充了两段材料:
材料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
材料4: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马可波罗游记》
设问: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本中的一段材料,思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
随后,从工业生产的角度补充了汉代的水排,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纱厂,指出水力的利用推动工业革命进展,使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大工厂制。
课堂上巧妙的设问,学生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历史课堂不再沉闷而无趣,学生享受到答疑解惑的快乐,体会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为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突出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笔者又补充了一则生动具体、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材料:
材料5: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在村西的西溪出口处,挖了一亩大的水塘,修建水口,在周围修筑亭台楼阁和石拱桥,广植树木,以蓄水挡风。 ——摘编自《徽州古村落》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古村落水系的作用。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古人利用和改造这一水系所体现的思想。
这段材料的选取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使学生借助感性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之道。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又展示了大运河、新航路开辟等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其他领域的作用,这些直观的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幻角度思维活跃,他们认识到水不仅是“生产之要”,也是“经济之脉”、“文明之桥”。
三、注重价值教育,丰富人文素养
专题复习课不仅是知识化、系统化的课堂,也不仅是为高考服务的功利性课堂,历史课还应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的课堂,戴加平老师曾说“一节好的历史课,要有故事的渲染、方法的渗透、灵魂的烛照。”[2]因此在设计时,笔者就注重历史教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之道”这一“课魂”。笔者结合现实展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图片,并补充了以下材料:
这些直观的资料使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让学生深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学习本课使我们增强了环保意识,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灵动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掌握并驾驭基础知识,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品质度,在师生互动中,他们共享了智慧、享受了快乐,也收获了成功,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是有效且优质的,也将是新考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许伟.关于“灵动”历史课堂的畅享与实践性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7)
[2]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