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课堂,提高复习有效性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在浙江省的全面展开,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试模式革命性的变化,一线历史教师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在新考改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何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大幅度提升,本文以一节复习课为例,提出了打造灵动课堂的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落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灵动课堂;复习;人文素养
  自2014年9月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命题更注重知识的全面覆盖,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新考改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何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大幅度提升。笔者结合了江苏省无锡市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着力打造了复习课的“灵动课堂”。
  何为灵动课堂?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许伟老师说过:“它是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灵”是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思维的敏捷、灵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主动,而且课堂教学有“灵魂”“课魂”。“动”指的是教学过程的自动、他动、心灵震动,达到师生的身心俱动。它是充满生机与智慧、激情,是能绽放教师机智、学生智慧的课堂。”笔者认为,灵动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打造灵动课堂呢?笔者以复习课《生产之要——水的利用及启示》为例,谈谈灵动课堂的具体设计。
  设计本课的初衷:新课改下选修模块与必修综合命题,更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选考内容的复习中,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较好地融合,使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在设计时选取了历史上水的利用与作用这一主题,将中外知识、必修与选修模块整合,希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并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观念,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设教”的理念。
  一、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笔者在导入新课时以浙江省的五水共治为切入点,引出了本课主题并补充背景材料:“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是我省“五水共治”全面铺开之年,一场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全民治水攻坚战已经在浙江大地全面打响。
  浙江省为什么全民动员,大搞五水共治?人类历史上如何利用水,水又发挥有过怎样的作用?这种主题式复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中外历史上水的利用有机整合,从而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初步形成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梳理知识时按照时间的脉络或者中外横向的比较,也可以按照水在各领域的作用来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主动并积极地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使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绽放。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专题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知识深刻化、规律化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展示了学生的成果,并选择了一组学生的整理结果——水在各领域的作用为划分,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为突出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笔者补充了几段切合主题的材料。
  材料1: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村落农业的生产方式似乎已经沿着山谷而下,伸向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低洼地的淤积土地……在低洼地,完全不同的气候、定期的洪水泛滥以及小规模的灌溉,使农业走向全新的技术转变。大约到公元前4000年,南部两河流域的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农业开始支撑城市文明。
  ——《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材料2:黄河所经之处是平坦的黄土地带,不免有泛滥的问题。而中国北方古代的农业是小米作物,受不了太多的水,洪水之后,小米就颗粒无收。因此,農田耕作必须有好的渠道分水灌溉系统,疏和灌,这两件事情必须同时进行。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设问:根据以上两段材料思考,在文明之初,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水利灌溉,水利灌溉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为突出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笔者选取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都江堰,并补充了两段材料:
  材料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
  材料4: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马可波罗游记》
  设问: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本中的一段材料,思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
  随后,从工业生产的角度补充了汉代的水排,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纱厂,指出水力的利用推动工业革命进展,使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大工厂制。
  课堂上巧妙的设问,学生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历史课堂不再沉闷而无趣,学生享受到答疑解惑的快乐,体会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为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突出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笔者又补充了一则生动具体、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材料:
  材料5: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在村西的西溪出口处,挖了一亩大的水塘,修建水口,在周围修筑亭台楼阁和石拱桥,广植树木,以蓄水挡风。 ——摘编自《徽州古村落》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古村落水系的作用。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古人利用和改造这一水系所体现的思想。
  这段材料的选取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使学生借助感性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之道。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又展示了大运河、新航路开辟等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其他领域的作用,这些直观的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幻角度思维活跃,他们认识到水不仅是“生产之要”,也是“经济之脉”、“文明之桥”。
  三、注重价值教育,丰富人文素养
  专题复习课不仅是知识化、系统化的课堂,也不仅是为高考服务的功利性课堂,历史课还应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的课堂,戴加平老师曾说“一节好的历史课,要有故事的渲染、方法的渗透、灵魂的烛照。”[2]因此在设计时,笔者就注重历史教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之道”这一“课魂”。笔者结合现实展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图片,并补充了以下材料:
  这些直观的资料使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让学生深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学习本课使我们增强了环保意识,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灵动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掌握并驾驭基础知识,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品质度,在师生互动中,他们共享了智慧、享受了快乐,也收获了成功,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是有效且优质的,也将是新考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许伟.关于“灵动”历史课堂的畅享与实践性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7)
  [2]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11)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学校德育的五种实施途径和要求,其中“活动育人”与“实践育人”是两种主要途径。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在活动育人或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把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填鸭式”德育转向为学生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生态位置”,从而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互补、网里网外联通,注重外界刺激转向内在自省的内驱式价值系统
期刊
【摘 要】低年段的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课堂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利用学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合理使用学具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做法:1.学具的选择简洁多样,吸引注意力;2.学具的呈现时机恰当,集中注意力;3.学具的使用方式有序,分配注意力。  【关键词】低段数学;学具;注意力  《数学课程标准(2
期刊
【摘 要】根据课标的阐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形成的。因此,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解题能力,应该引导他们从“图画阅读”“关键字词阅读”等方面入手,学会“数学阅读”,初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再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图画;阅读关键字词  关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研究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技巧指导铺垫基础。随后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难以真正落实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过度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也面临着朝着素质教育发展的很多问题。在不断探索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这种以问题作为引导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教学领域都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问题导学法创设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
期刊
【摘 要】生长语文浸润下学科素养的培塑研究,是指尊重小学生个体生命成长,构建生态互动的小学语文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语言积累,使其熟练运用语文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其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塑。  【关键词】学科素养;两课融合;生长语文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紧扣“学科素养的培塑”这一主题,将课题和课堂进行融合
期刊
倪瓒,作为元代四家之一,也有其自己的特征。以其《容膝斋图》为例:“一河两岸”的构图,中段的大面积留白,枯笔渴墨构造的,近景坡上几颗枯瘦的“鹿角树”或是几杆纤细的嫩竹上有时会垂几缕藤蔓植物,零星几点叶子;疏疏朗朗几笔点苔不做多余的修饰。画中的皴法以“折带皴”为主,由董源的“长披麻”结合其终年生存的太湖流域山石特点变异而来。也不同于黄公望通过湿润的长披麻皴和浅绛晕染出的《富春山居图》那样秀润;画面中代
期刊
【摘 要】名著阅读、诗词熏陶,可以丰厚学生的知识底蕴,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情怀。本文从读写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三方面探讨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名著;《红楼梦》;诗词;成长  传统名著是中华民族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灵粮食。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走进名著,让学生与文学巨匠展开灵魂会话,无异于让学生站得高、望得远,拓展学
期刊
褚宏启教授曾经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国内外“核心素养”成果的比较研究后指出,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中的两大超级素养,教育应培养学生有“聪明的脑”——创新能力,还有“温暖的心”——合作能力。  他还在进一步分析中指出,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宝塔顶尖上的明珠;是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素养;它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最集中体现和巅峰表现;创新能力对
期刊
【摘 要】现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作者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融入了自身的想象和情感,同时也和时代背景相挂钩,这样高中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都较大,导致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为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应该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并着重培养高中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个人体验等,同时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使高中生感悟到诗歌的魅力,并爱上语文学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