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自然与人于绘画之中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mao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倪瓒,作为元代四家之一,也有其自己的特征。以其《容膝斋图》为例:“一河两岸”的构图,中段的大面积留白,枯笔渴墨构造的,近景坡上几颗枯瘦的“鹿角树”或是几杆纤细的嫩竹上有时会垂几缕藤蔓植物,零星几点叶子;疏疏朗朗几笔点苔不做多余的修饰。画中的皴法以“折带皴”为主,由董源的“长披麻”结合其终年生存的太湖流域山石特点变异而来。也不同于黄公望通过湿润的长披麻皴和浅绛晕染出的《富春山居图》那样秀润;画面中代表性的空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暗含着或有或无的人迹。有亭而无人,便是“鸟鸣山更幽”的视觉再现。
   单纯抄写自然,只会使我们变成一个刻板的拷贝师。而真正想要用自然造物表达自我的画家也不会被客观物象带跑。在《山水纯全集》中韩拙将“作画”写为“造景”,我们称呼美景是“江山如画”,尽是展现了“人定胜天”的自豪之气。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驱散了中世纪宗教斗争带来的黑暗。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提出,制造雕像的过程,正是人“体验神造物的过程”。达芬奇也忠告画家们“画家是自然和人之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罗万象。”“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云林画中的山水不脱离对自然的摹写,因为可以在太湖流域看到类似的景色,树是树,山是山。有时观赏他的画作也会获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但这也可以是他自己“再创造”的自然,因为自然景物也不外乎植被、石、湖水、小山。自然将这些元素组合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天地,就像是给了我们一个可能性。画家的笔攥在自己手里,画布便是天地,在这番天地里,又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就像他的《六君子图》,说是绘画,其实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意志与追求(正好这六颗植物长在一起的几率是比较小的),将六株植物称为君子,相聚一处,大概就是作者故意为之了,有何不可呢。
   不同于王蒙的,通过繁密披麻皴与浓墨点苔以造出的《青卞隐居图》那般繁茂阴郁,形体明确。云林画面中的植被大多简练干枯,枝多叶少,意境静谧飘渺。就如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所讲“老庄、佛学中所谓的澹泊、虚静、空寂、淡漠,无不可视为“无”的辐射领域。对无的美学价值的发现与运用,是东方美学的卓越贡献。其中的“空虚”“澹泊”令我想到,康得在其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将“美”的作品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指向了无公利的单纯形式,在其文中有着非常严苛的限定,如“单音”“单纯颜色”“自由图案”等。我们大部分所认知是美的东西大多是“依存美”,即有“内容意义”的,反应了个人的心境和欲念的作品。倪瓒绘画中看似虚空的呈现给人一种无欲无求的澹泊孤高之感,但这种意境也正是画家在作画前想要表达的,情景融合,画面有意旨,并非是真正的纯粹的美感。正相反,中国绘画以一种单纯自然的表象承载丰富人对自然的感悟,看似是绘画,其实更如音乐与诗歌一样是一种语言在交流、表达与记录。
   通过艺术的手段可以记录自然以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就像《罗丹艺术论》所说,文字的表述总是有限,而艺术则可以“不必借助任何文字而能刺激观众的想象与幻梦”而“并不限制想象于一个狭隘的范围之中”。而真正通过艺术展现自然的已是少数,更不必说用艺术的自然来回观内心了。这时,大师的笔迹可以带给我们灵感。倪瓒《苔痕树影图》中的石上的几笔点苔,既可代表短竹的叶子,也可代表树投落在石上的影子,浅淡相交,巧妙地用墨展现。画幅不大,给人犹如窗口外一角的景色。黄公望与其同是元代四大家之一,也以疏朗为风格,但他擅用“长披麻皴”“矾头皴”。画面看上去是以线为主,疏疏朗朗,但我们在临摹他们的作品时常常为其线条所迷,误入歧途,更别说再现画面中的那股清气了。本以为是因为技法不高,熟练不到,但多画了几遍,发现是源于自己心中的烦躁不堪,焦虑不安的情绪。正是老师常说的“太想学像反而学不像了”。顾虑太多,若放不下自己内心的烦忧,连画中的一树一石都难以分辨,大师作品于我们而言只能是徒增烦恼。云林与子久的画面给人以新鲜感,画面中也有其各自的风格。看似简单,几笔线条,当求学者带着满脑子理论,充满激情与勇气地去临摹的时又会觉得迷茫。若我们只是单纯复刻大师的笔记,不思考“为何如此”“怎么会如此”,那我们只能是一个作假师,前人作品除技法外,不能为我们自己观察自然、表达自我提供更多的启示。
   瓦萨里说过“竭力作出天真无邪的样子,然而恰巧显出他太在意了。”只有情感的积淀,没有理性的控制,我们又如何獲得一份明晰清楚的思路,拨开真理的迷雾,返回灵性的天堂?故意做出散淡的人不过是一个好演员,不是真君子,故作姿态的人,画面会将真相说出来。正如米芾在评价倪瓒绘画时将“平淡天真”四字以最高评价赋予其画面。饱经风霜的老人获得了平淡,未经世事的幼童怀抱天真。能做到既不受时局动荡的影响又不失真我,更能表达自我,便是云林的厉害之处。我们不能只注意云林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而不在意其中潜藏的在乱世依然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在意枯瘦笔锋中蕴含的绵绵不绝的生机。不为眼前景色迷惑,立足于自己的内心,明确个人的追求,便不会被世俗左右。理智地面对面前的风雨,他本人是这么做的,他的画也是这么呈现的。
   是乱世造就,更是个人选择。倪瓒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中,把自然演绎于画卷里。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是画中的技巧,清幽的意境,更是画中那份坚定的自我。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新课标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中指出,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培养,还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对学习的态度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培养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为主题,从几个方面切入,对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做出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史料价值;历史影响   引言   历史学科的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近些年各地的中考历史学科都拉开了改革的序幕。2018年,深圳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室对中考历史题型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最后一道题目以材料论述题的方式呈现,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新题型的设置,无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作为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材料论述题的特点和答题要求入手,在答题技巧和方法上作出
期刊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能够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在思考中会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图,实现学生在分析中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本文主要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探究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来构建历史认知体系,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可以在总结中联系知识,细化认识。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心理问题是贫困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指导,不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以创设特色扶贫班级为任务和方向,对高中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目的是激发贫困生的斗志,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实现美好人生。  【关键词】高中贫困生;心理疏导;扶贫班级;新尝试   引言   创设特色扶贫班级,疏导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在深入认识和了解造成贫
期刊
【摘 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学校德育的五种实施途径和要求,其中“活动育人”与“实践育人”是两种主要途径。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在活动育人或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把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填鸭式”德育转向为学生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生态位置”,从而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互补、网里网外联通,注重外界刺激转向内在自省的内驱式价值系统
期刊
【摘 要】低年段的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课堂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利用学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合理使用学具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做法:1.学具的选择简洁多样,吸引注意力;2.学具的呈现时机恰当,集中注意力;3.学具的使用方式有序,分配注意力。  【关键词】低段数学;学具;注意力  《数学课程标准(2
期刊
【摘 要】根据课标的阐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形成的。因此,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解题能力,应该引导他们从“图画阅读”“关键字词阅读”等方面入手,学会“数学阅读”,初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再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图画;阅读关键字词  关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研究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技巧指导铺垫基础。随后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难以真正落实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过度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也面临着朝着素质教育发展的很多问题。在不断探索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这种以问题作为引导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教学领域都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问题导学法创设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
期刊
【摘 要】生长语文浸润下学科素养的培塑研究,是指尊重小学生个体生命成长,构建生态互动的小学语文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语言积累,使其熟练运用语文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其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塑。  【关键词】学科素养;两课融合;生长语文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紧扣“学科素养的培塑”这一主题,将课题和课堂进行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