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狭义上的定义应该是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而广义上的解释则应该是那些所创造的价值远大于自我消耗的社会资源的人。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具备相当素质的群体来实现,这些人,都可以称之为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毫无疑问,教育是当今社会培育人才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系统扎实的学习,才能够造就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真正有用的人。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中坚力量,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的财富。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虽然教育史是一直伴随社会史发展而来,堪称历史悠久。但是全国性的、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况且那个时代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社会可供支配的物质也仅能够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并没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教育领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经历了无数有志之士的呕心沥血,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并且大多集中在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农村。因此,农村的教育发展,构成了我国教育事业金字塔的基础。如何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是改善我国教育现状的根本,也是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
由于教育的分层,致使其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最底层是全民的基础教育,也就是初级阶段的人群。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阶段划分,属于这一阶层的应该为小学至初中的受教育人群,这里边不仅仅包括在校的中小学生,还包括具有相当学历或知识水平的人群。这一阶层人数最为庞大,构成了我国国民知识结构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口构成中,农民所占比重最大,占人口总数的65%以上。加之受教育的条件有限,所以这一部分人群大都集中在农村。构成这座金字塔中间部分的是那些受过中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主要是接受过高中或中专,以及各种专业培训的人群。这一部分群体,可以适应大多数基本工作岗位的要求,可以依靠自身的知识谋求生存来源。这些人大多是成为城市和乡镇企业的主体作业人员。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则构成了金字塔的塔尖。这些人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主导力量,引领某个行业发展方向,是社会真正的财富。
国家要富强,社会要进步,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现在的实际国情考虑,国家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主要力量还是要放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
首先,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关系民计民生的根本。农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那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才能毫无阻碍的推广普及呢?这就需要实际生产者对新的技术和理念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接受并实施。更进一步讲,这就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农村的基础教育,则正是为农民,或者说明天的农民提供这种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并不是需要把每一名小学生都培养成硕士、博士才能体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只要是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接受并运用新的技术,就可以实现其潜在的价值,创造出较一般群体更大的价值,或者说,就可以称为人才!这样的人多了,那么我国的农业技术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新的技术可以更加迅速的推广,随之而来的则是国民基础的增厚,也可以为其他领域或行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其次,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增加高等人才的数量。人们常常把人才比喻为国家的栋梁。那么可想而知,寥寥几株树木,很难长成参天大树,只有在茂密的森林中,造就这样的栋梁才成为可能。农村的基础教育,就是孕育国家栋梁的森林。如果可以成长为高级人才的人在接受教育群体中的比例一定,那么增加基础教育的基础,无疑将提高国家高等人才的数量。在我国,有65%以上可以造就的适龄青少年集中在农村。如果忽略的这部分力量,那么我国将损失的人才数量将是多少?
如何才能建设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农村的基础教育予以一定的关注。这些国家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广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此项关乎国民大计的举措,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国民素质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条件落后、观念陈旧的地区,仍显得鞭长莫及,致使某些贫困落后地区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我们所预想的。教育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发展,形成落后、愚昧、更落后的恶性循环。我们只有加大教育投入,打破这种链条式的制约,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落后面貌。
其次,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更加先进有效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具备相当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在农民当中,应该具备这样的新型生产者去运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来创造更大的效益。
总之,农村是我国现实的根本,只有农村得到了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可以得到保障。而农村的发展,则需要基础教育的有力支持。因此,做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别古庄镇后刘武营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毫无疑问,教育是当今社会培育人才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系统扎实的学习,才能够造就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真正有用的人。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中坚力量,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的财富。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虽然教育史是一直伴随社会史发展而来,堪称历史悠久。但是全国性的、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况且那个时代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社会可供支配的物质也仅能够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并没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教育领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经历了无数有志之士的呕心沥血,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并且大多集中在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农村。因此,农村的教育发展,构成了我国教育事业金字塔的基础。如何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是改善我国教育现状的根本,也是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
由于教育的分层,致使其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最底层是全民的基础教育,也就是初级阶段的人群。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阶段划分,属于这一阶层的应该为小学至初中的受教育人群,这里边不仅仅包括在校的中小学生,还包括具有相当学历或知识水平的人群。这一阶层人数最为庞大,构成了我国国民知识结构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口构成中,农民所占比重最大,占人口总数的65%以上。加之受教育的条件有限,所以这一部分人群大都集中在农村。构成这座金字塔中间部分的是那些受过中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主要是接受过高中或中专,以及各种专业培训的人群。这一部分群体,可以适应大多数基本工作岗位的要求,可以依靠自身的知识谋求生存来源。这些人大多是成为城市和乡镇企业的主体作业人员。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则构成了金字塔的塔尖。这些人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主导力量,引领某个行业发展方向,是社会真正的财富。
国家要富强,社会要进步,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现在的实际国情考虑,国家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主要力量还是要放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
首先,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关系民计民生的根本。农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那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才能毫无阻碍的推广普及呢?这就需要实际生产者对新的技术和理念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接受并实施。更进一步讲,这就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农村的基础教育,则正是为农民,或者说明天的农民提供这种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并不是需要把每一名小学生都培养成硕士、博士才能体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只要是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接受并运用新的技术,就可以实现其潜在的价值,创造出较一般群体更大的价值,或者说,就可以称为人才!这样的人多了,那么我国的农业技术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新的技术可以更加迅速的推广,随之而来的则是国民基础的增厚,也可以为其他领域或行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其次,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增加高等人才的数量。人们常常把人才比喻为国家的栋梁。那么可想而知,寥寥几株树木,很难长成参天大树,只有在茂密的森林中,造就这样的栋梁才成为可能。农村的基础教育,就是孕育国家栋梁的森林。如果可以成长为高级人才的人在接受教育群体中的比例一定,那么增加基础教育的基础,无疑将提高国家高等人才的数量。在我国,有65%以上可以造就的适龄青少年集中在农村。如果忽略的这部分力量,那么我国将损失的人才数量将是多少?
如何才能建设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农村的基础教育予以一定的关注。这些国家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广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此项关乎国民大计的举措,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国民素质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条件落后、观念陈旧的地区,仍显得鞭长莫及,致使某些贫困落后地区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我们所预想的。教育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发展,形成落后、愚昧、更落后的恶性循环。我们只有加大教育投入,打破这种链条式的制约,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落后面貌。
其次,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更加先进有效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具备相当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在农民当中,应该具备这样的新型生产者去运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来创造更大的效益。
总之,农村是我国现实的根本,只有农村得到了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可以得到保障。而农村的发展,则需要基础教育的有力支持。因此,做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别古庄镇后刘武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