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文后的练习题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都有三四道练习题。这些习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编者根据《课标》,紧扣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兼顾了理解、积累和表达的教材要素。因此,利用好这些课后习题,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极有助益。
  一、 依托课后习题,指导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用课后习题作为预习思考题。苏教版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初步落实。
  “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文中出现的一类词书写在田字格当中,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汉字。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在预习过程中,自学这些生字词。
  课后习题有较强的导学功能,有些习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麋鹿》课后第三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根据这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理清层次,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 巧用课后习题,形成教学主线
  我们可以将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充分展开语言文字训练。例如《轮椅上的霍金》课后第四题就是:“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这一问题紧扣全文重点词“非凡”,由此辐射全篇。他的非凡体现在“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两个方面,而课文就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第八小节是过渡段,直接告诉大家:霍金用他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折服了大家。
  类似这样的课后习题有很多,教师若能抓住这种类型的习题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串起全文的教学。
  三、 妙用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点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仔细揣摩,它就是和编者进行深度对话。习题不仅仅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思路。
  例如《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课后习题2是这样的:“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于高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课标》明确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时,一般都把“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作为课文的重点。但仔细揣摩课标要求和本课书后习题的设计,應该把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品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作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有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随着战斗的进行,日军越来越疯狂,这一段中,作者对日军的称呼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你能找出来吗?
  生:一开始,称他们为“日军”,后来称他们为“日寇”“日本鬼子”。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对侵略者的憎恨。
  师:是的,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作者写日军和中国守军时分别用了哪些词?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生:“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人仰马翻。
  师:我们一起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前两个看出敌人很疯狂,后面三个感觉大快人心,敌人令人鄙视。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来写中国守军的呢?
  生: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县城。
  生:这些词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赞扬!
  ……
  这样的设计思路把课后习题的处理放到课文讲读过程中,将词语感情色彩的体会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利用课后习题,注重写法渗透
  语文课还要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注重写法渗透,这也是课标对高年级的要求。高年级的课后习题,有很多都是在渗透写法。
  例如《安塞腰鼓》课后第4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反复出现这些句子。”这一练习题就是在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独特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赞美之情。
  不光是这些,还有引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课后习题都有渗透。这些题型的出现,都是紧扣学段目标,需要我们以此为例,发散出去,夯实基础。
  总之,教师具有关注课后习题的慧眼,并创造性地使用,发挥其优势,就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对话,之所以能够促进智慧生长,是因为对话是在认知冲突、思维冲突中进行的,而矛盾与冲突具有教育的张力。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精妙的对话必能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也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如何使对话精妙,适当的“冲突”不可或缺。在语文教学中,“冲突”主要是指“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它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以一种看似障碍或矛盾的形式出现,促使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促进师生双方
期刊
2017年9月20日上午,根据教育局督导工作的安排,我们两位责任督学对二所中心小学下属的村完小实施学校管理的专项督导。两位督学根据督导工作要求,对二所村完小采取了现场巡视、察看台账、师生座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督查了村完小的常规管理情况。从财务数据显示: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学校投入,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变,村完小与中心校硬件设施都达到省标准化的标准。但从办学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上来看,村完小与中心校的办
期刊
我校在尚美文化的引领下,一直追寻家校合作的和谐之美。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搭台子、让位子、树杆子的实践经验。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有声有色,使得家长的满意度大为提高,校园氛围也越来越好。  一、 搭台子  所谓搭台子就是通过一定的平台统一家长们的认知,这是我们家校合作共建的首要工作。  1. 父母学堂:家校“心相连”  父母学堂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方式。有人说,中国教育最缺的是家庭教育。的
期刊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且书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距离初中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一开始不感兴趣,很难深入读下去。怎样才能促使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并深入思考和探究呢?笔者引导启发学生每日提问,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讨论交流,激活思维。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活用提问方法,达到了相互启智的目的。  一、 从小标题问起,学会结合标题思考  这本书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小标题,小标题是文章特殊的凝练的概括
期刊
所谓德性涵养,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小学生作为家庭的核心、学校的主体、社会的未来,承担着深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培养其德性涵养至关重要。如今,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用科学的设计为儿童的成长服务,深层次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研究的课题。  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就是要探索和运用德性涵养教育
期刊
信息技术给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变革。  首先是引发了信息获得的变革。我国从古至今的学习方式都是从书本获取信息,但国外很多教育学家曾提过,会教学的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激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获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一字不差地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没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所以,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语文写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而是写作信息,即写作素材。然而,教育者如何最大程度让学生接受、学习和运
期刊
一节高效的体育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和体育教学活动评价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具备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能力—教法应用、学法指导、教学活动组织、课堂调控与应变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灵活应变,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突发情境果断决策、灵活处置。  观察与调控能力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学突发情境做出积极反应的能力。这种积极反应包括教师的生理的积极反应和心理的积极反应。二是对教学突
期刊
音乐活动中的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彼此有關联而又不尽相同的音乐要素加以对照、分析并确定其异同,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法去发现和探索这些音乐要素的异同和关联,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一、 唱谱巧用对比,催开快乐之花  以听带唱对比感受。这类方法主要适合低年级的识谱教学,低年级的学
期刊
童谣是反映当代儿童生活和情趣,适合儿童唱读的歌谣。歌词易懂,旋律易记,传播迅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口口相传,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  一、 兴趣—童谣生长的土壤  现在的学生都爱唱流行音乐,一些hip-hop、Rap都说得很溜。然而在音乐课上,学生却无精打采,求知欲望不高。怎样才能改变他们现在的状态呢?将童谣渗透到音乐课堂中来,将音乐与童谣结合起来
期刊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进行课时备课时,教师既要配一台“望远镜”,又要带一个“显微镜”,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整体把握知识的前世今生和后延,提高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真正实现有效备课。  一、 通读,明晰教学要求  数学教材的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时内容组成,这不是课时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的整体。教师在课时备课时,要通读单元、全册甚至学段的教材,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纵向梳理分析各个例题承载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