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作为教材能够更好地借鉴古人睿智的德育思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如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那种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代意识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的现象不容乐观。因此,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关键在教育,教育的重点在广大青少年,而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很多古人睿智的德育思路,非常值得现代的教育工作者予以借鉴。
  传统德育教育的思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循序渐进,由迩及远,推己及人,注重落实;第二,是注重显明人性本具的美德,从小培养自尊自重之心;第三,是将道德教育与启发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行的培养成为自觉的行为。读诵经典的德育教育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中很好地发扬这些特点。
  一、弘扬孝道是事半功倍的德育之道
  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在儒家经典中,由迩及远、推己及人的教导比比皆是,而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孝道教育。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基石,古圣先贤不约而同地教导孝道,其原因不仅在于孝亲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且还是其他众多美德的源泉。《后汉书》有云:“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序言中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这些都充分说明,孝悌之道虽然始于家庭,而孝的更广大的功用乃是以个人良好的德行培育淳厚的民风,进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
  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孝道仍然是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的最好途径。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德育贵在实践,在中小学德育课中教导孝道,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身体力行,养成习惯,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其他美德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孝敬父母的观念在中国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弘扬孝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得到家長的肯定和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弘扬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事半功倍的德育之道。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之心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古人云:“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儒家育人注重显明人性本有的美好品德,以先入为主的方式,使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培养起自尊自重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因此,蒙学经典《三字经》开篇就引用圣人之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目的就是要先入为主地培养起儿童的自尊自重之心。因为人有了自尊自重之心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努力上进,才会培养出“浩然之气”。自尊自重的反面就是自暴自弃,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更进一步指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自尊自重之心,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将道德教育与启发智慧有机结合
  将智育纳入德育是古圣先贤非常睿智的认识,因为只有启发智慧,才能够提升觉悟,从而使德行的培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体悟到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接受圣贤的教导。在这一点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中国古圣先贤不谋而合,他说:“其实呀,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不论是勇敢,或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的,一个是“道”,一个是“德”,因此道德教育同时包括“道”和“德”两种教育,而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也是开启智慧的过程。“道”者路也,“德者得也”,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这些都生动说明道德是人人所必需的品格。
  古文经典中对“道”与“德”之间关系的论述不胜枚举,《大学》有云:“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教导人们:“君子忧道不忧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做人之道、为官之道、经商之道,良好的道德教育能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和启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文经典,谆谆教诲人们的就是仁、义、礼、智之道,并以言近旨远的道理和故事说明,美好的德行才是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其他文献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书”,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叶老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
期刊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与学生无间的交流,要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在无微不至地呵护自己成长。“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古训源自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大意是说: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欲使学生信其道,教师必以人格感染、情感交流使之亲其师。此次授课的四川邓湘娟老师、广西龙起珠老师、陕西邱俊老师、山西李跃魁老师,或在课
期刊
新课程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帮助学生反思、体验、提升和完善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成为众多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为此,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
期刊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无不发出感慨: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难管了。作为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说,天天跟学生打交道,就更不用说工作难度之大、工作压力之大了——既有教学业务上的任务和难题,又有教育学生的任务和难题。难怪有报道指出,约7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班主任的比例则更大。  根据这种形势,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学会调整心态。日子是自己的,得自己过,既然是自己
期刊
体育课上,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高矮、兴趣和爱好等各不相同,如果在体育课全部时间全部同学学习同一内容,可能会有部分同学兴趣索然,不想学。但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营造一个安全、乐学、高效的“自然生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课程、学习项目、专门或热身游戏、师生合作互动练习……,让学生们在里面自由自在的“生长生活”,按照自己的兴趣
期刊
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而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它的美。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料是绘画的材料或是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语文作品中的语言是
期刊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真研究古代节日风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移风易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节日与节俗的意义  节日是相对与日常日子而言的,它是古人通过对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的观察和把握而约定俗成的;节庆民俗则是与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同步萌芽出现的,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禁忌、
期刊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快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期刊
教学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活动,是师生之间对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传递与接受动态过程的统一。要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除自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技巧外,加强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在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人的过程中具有的功能、作用及其实施的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