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u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他们生性活泼,思维较为直接具体。这个阶段,要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内容、目标乃至训练与学生生活认知相契合,继而提高课堂实效,为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更为直接具体。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内容一般较为空洞抽象,只有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融合,才能真正焕发教育的魅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给教学提供生活元素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通过生活了解相关知识,继而内化思想行为,促进学生立足于生活认识理解知识。
  例如,教学《家乡的名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事先通过多媒体,借助画面、视频形式播放家乡周边景物、特产、风俗等。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归纳家乡的特产,或者有名的风景、非遗文化等,每当学生回答一个,便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当这些熟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推促学生主动理解与生动表达,在帮助学生孕育相关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目标生活化,夯实学生学习实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相应教材,需要更为细化的目标设计。对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近区域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围绕点进行深入,而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则需要围绕线进行串联,继而通过点线结合,有效夯实学生道德思想。
  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的方式,初步了解校园文化、校园规则,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校园设施作用以及校规、校训等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校园环境,并通过参观、实践、思考等方式初步了解校园设施作用以及秩序规则,通过直观性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校园,激发他们结合自己的新发现,对校园进行深度探究,这样学生的兴趣必然高涨,对校园的认识也更为深刻,自然课堂教学目标也会顺利达成。
  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样也是教学活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地。案例中结合学生表达,从中发现,教师这一教学目标设计是适合学生的,是较为科学的,通过校园实地观察、小组讨论方式,不仅切合学生的生活认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推促课堂精彩生成。如果课堂教学目标虚无化、空洞化,或者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给学生带来不适,最终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成效,同样也会给学生个人思想乃至言行产生消极作用,结果可想而知。
  三、内容生活化,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由于选择统一教材,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不服”。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人情风俗各有不同,如果直接照搬,学生可能会感觉“不适应”,继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要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学生生活经验,筛选并优化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可以选择学生周边案例,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也可以围绕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推促学生多元思考,继而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为正确认知的形成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即生活中的两幅图片:一幅是妈妈不给他买玩具,小孩在超市里哭闹;一幅是爸爸不准小女孩玩水,结果孩子在乱发脾气。这两幅图片中的两个场景,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因而能够引发他们共鸣。可以先组织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讨论,孩子的父母是否不爱孩子?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分析父母这种做法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父母其实是真的爱孩子。通过这样的引导,便于学生达成一种学习共识,在日常生活中再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就会冷静对待。
  教材理念、知识不仅要灌输给学生,还要帮助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应充分整合学生生活资源,结合周边环境、人文等素材进行灵活设计,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推促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主动思考生活中各种事情的对与错。通过师生互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评判,有助于学生将来能够自主调整自己的言行,更主动积极地去体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实践生活化,推促学生内化巩固
  为丰富学生训练实践,教师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要创造性地选择训练视角。可以借助创新设计,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还要主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选用他们日常所见的例子,通过多种形式,推促他们进行反思,以便巩固内化,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针对题型,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表达局限,尽可能选择判断与选择题型,让学生实现最大化表达,便于巩固内化,提高自身素养,实现个人思想与品德的提升。
  以教学《老师,您好》一课为例。从其内容来看,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近,可以采取多元实践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开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从其实践来看,有学生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展示教师工作情境,表达对教师的问候;有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赞美教师的诗词,为教师制作电子贺卡,表达学生的赞美之情;也有学生借助歌声表达……形式多样,但其目的都与教学主题吻合。通过这种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不仅便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同样也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洗礼。
  实践是学生思想成长的最好途径。因而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取更为深刻的感悟,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言行与思想的统一,而且还能巩固课堂所学,将其目标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对于第一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教师要主动打通课堂与课外的联系,尽量通过实践活动推促学生进行内化,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内化,真正为其个人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做好铺垫。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孕育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教学内容必须要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尽可能整合生活资源,以便增加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亲近感,能够主动接受课程教学的内容理念,便于内化巩固,在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也为他们良好素养的形成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小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新教改中明确了识字、写字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关系到小学生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激发识字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通過诱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可以增强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记忆能力。  例如,教师可使用“编字谜”识字法,帮助学生识字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直接决定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属于重点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总结丰富的经验,采用正确的阅读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改进以往的教育手法,提升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语文而言,阅读教学较为重要,只有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才能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范围。阅读教
期刊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观念和法律态度的第一步,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材从内容设计和版式编排上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向,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联系生活实际,避免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即,要重视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可将教材要求与每名
期刊
曾经有位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记者有些好奇,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卡皮察答道:“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探究,以期小学生能在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促进课外阅读作用的发挥,不断强化小学生的阅读综合成效。  一、合理推荐阅读书目,感受自由閱读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
期刊
写话教学不仅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小学生以后的高端写作学习奠定基础。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掌握语文写作技巧的程度会决定性地影响今后的语文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为课堂引导者所肩负的责任,制定并实施可行的写话教学模式,以充满耐心与爱心的教学态度对待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步引导并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同时提供内容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在写话教学环境下,进一步提升
期刊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预习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的首要任务。学生对即将开始学习的课时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勾勒出来,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作为教师,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知道预习的好处,带着目的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一、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就预习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
期刊
教学中,每一节课堂都有着自身的结构、流程、规则及话语系统。教师掌控下的单向课堂教学环境肯定是不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只动手不动脑”、只是被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学生也是不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效的数学课堂交流是让每位学生能围绕特定的任务或问题,充分交流观点、意见及方法,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使认识有质的飞跃。通过数学课堂交流,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使新
期刊
笔者近日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执教的《认识倍》一课,深受启发。王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中不断地触摸到倍的知识的本质特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上课伊始,王老师创设小象和小猴拔河的情境,来了2只小象和5只小猴。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小象和小猴的只数,并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王老师让学生猜一猜
期刊
教学中的与时俱进,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教学,以时代发展、教育理念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依据。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培养其基本思维能力和逻辑基础的学科,教师为了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全方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要在课堂中做到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  一、优化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优化,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创设课程情景是首要环节,一旦教师进入课堂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