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经济”北京创出山区发展新模式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8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
  
  近年来,北京首创的“沟域经济”新概念成为了北京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亮点、新模式。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沟域经济”关键词时,有相关网页27000多个,其中有近24000个与北京有关。
  目前,北京市已有17条山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经济,并创造出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五种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沟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服务市民、山区发展、农民致富的多重价值。据统计,2009年北京市山区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18元,具备开发潜力的164条沟域经济的贡献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首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的逐步形成,山区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作为首都的绿色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涵养和供给地、绿色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都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以及首都发展的可拓展空间,山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
  2009年北京市共投入3.5亿元发展沟域经济,涉及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园、休闲娱乐、民俗户改造等上百个项目。
  2010年,加快发展沟域经济是北京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据了解,北京将编制全市62条重点沟域的五年发展规划,力争到2014年使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达到34条。同时启动重点沟域建设工程,在全市选择7条标志性沟域,面向国内外一流团队,公开征集具有国际水准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这7条标志性沟域,将从全市的7个远郊山区选出,一区县一条沟域。事实证明,沟域经济是能够发展,可以持续地发展,也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表示,北京的沟域经济发展破解了山区经济发展的难题,为浅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农民自力更生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本刊编辑部
  
  科技支撑沟域经济快速发展——专访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
  陈治光
  
  以生态产业为重点壮大沟域经济
  记者: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沟域经济。请介绍一下北京的沟域情况以及发展沟域经济的重点是什么?
  杨伟光:北京山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5个区县以及房山区、昌平区山区部分,被定位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北京旅游产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山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生活水平仍明显低于城区和平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一块短板。
  据不完全统计,京郊直线距离1公里以上的沟域共有1200多条。截至目前,已经对62个山区乡镇164条沟域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摸底统计,对具备—定发展条件的沟域开展了初步的发展规划设计,其中69条沟域已经完成了整体规划。这些沟域覆盖了山区的很大面积,共包括739个行政村、17.3万户、46万农民。每条沟域都具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有241个旅游景点、318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民俗接待村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户8668户。怀柔的雁栖不夜谷、夜渤海,密云的云蒙风情大道,门头沟的妙峰山玫瑰谷等沟域经济试点的成功,为京郊山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沟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与山区资源相关生态产业,山区作为农业的重要基地:在满足首都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食物产品需求中发挥着平原地区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山区丰富的工业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也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丰富首都市民的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对山区的大规模开发也相应带来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
  山区生态产业是依赖于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态学原理组织形成的生态与经济有机统一的产业发展形式。山区生态农业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通过人类积极的政策调控与经济调节作用,对土地和与此相适应的气候资源进行生态设计与优化配置,逐步改善自然资源要素特征,包括土地、植被、土壤质地和坡度等,促进土地资源质量和利用结构与方式的转变,达到土地利用适应性与其生态性的合理匹配。
  通过科技手段引领沟域经济发展
  记者:北京市科委如何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支持沟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杨伟光: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围绕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了“怀柔区生态环境科技走廊建设”、 “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支撑体系”、 “密云水库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区食用菌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通过科技手段支撑沟域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山区森林健康、水土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力度,有效集成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涵养区森林健康监测评价和经营技术体系,建立促进生态修复产业化开发和区域产业转型的生态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有机农业生产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二是加强沟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展山区林下、设施、矿洞(厂房)三种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开展林下养鸡、林药、林花、林草、林粮、林菌等多种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有效促进了京郊循环农业的发展。
  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累计发展以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的林下经济面积达16万多亩,主要集中在10个远郊区县以及海淀、丰台两个城区。重点涉及林菌、林禽、林药、林花、林桑、林草、林粮、林蔬、林油和林瓜十种模式,总体概括首都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产业模式主要有六种,即林禽产业模式、林桑产业模式、林草产业模式、林药产业模式、林花产业模式及其他类型。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市林下经济产值累计已突破12亿元,带动京郊24万农民实现就业,2008年参与林下经济建设的农户户均收入达8400元。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支撑首都沟域经济发展
  记者:您提到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在促进沟域经济发展方面能起什么作用?2009年8月,北京市科委农村中心联合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组织召开“农林(养)复合系统支撑沟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请介绍一下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对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杨伟光: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农业、林业、水土保持、土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其他应用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集农林业所长的一种持续发展实践。建造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开发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振兴沟域经济的重要课题,也是 山区林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支撑北京沟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北京郊区县大力发展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等林下经济,起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通过构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光能效率,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延伸了“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条,形成了“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实现了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可以说,林农复合种植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已引起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促进沟域经济发展、推进山区生态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记者:未来,北京市科委如何在进一步推进林农复合系统支撑京郊沟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山区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林业和牧业、渔业间形成产业互补,有效提升京郊沟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山区人民富裕起来。
  杨伟光:推进林农复合系统支撑京郊沟域经济发展,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是发展沟域经济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推进林农复合系统应充分考虑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可以面向首都市民,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开发特色手工艺品。如怀柔东帽湾的西洋参与各类采摘观光园,积极向第三产业延伸,发掘第一产业的旅游观光功能,提高了产业效益,吸纳了农民就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可以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平谷的圣林干花、昌平的卉隆干花、门头沟的玫瑰精油等,对农民技能要求不高,但市场好,前景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开展农村工业旅游。如密云、房山等区县把葡萄酒的生产加工过程向游客开放,办起酒堡,受到游客欢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制定沟域林农复合系统构建总体规划,全面指导京郊林农复合系统建设工作。
  在现有沟域规划的基础上,深入农业、林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总结现有林农复合系统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沟域自然资源、农林业基础条件、经济水平、农民素质等因素分析,从促进林农复合系统的结构性、稳定性、开放性、实用性等角度考虑,提出适宜的林农复合系统建设规划,以有效指导各区县、乡镇的林农复合系统建设工作。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工作,保障沟域生态产业的发展。
  由于北京山区沟域条件复杂、林分结构单一、水资源匮乏、林农复合系统基础研究薄弱等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林农复合系统的科研力度。首先,从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建设角度出发,加强林农复合系统的结构性、稳定性、开放性的研究,重点研究复合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生物群落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能流、物流、经济流的定量研究与评价。其次,加强“林果一粮经”、“林果一草一畜渔”等林农复合系统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及生产要求,改进或构成新的复合系统与食物链,以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效益。第三,加强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相关技术集成、配套,促进林农复合系统经营模式的有效性、实用性,并选择部分典型沟域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打造京郊名沟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提升沟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加强宣传和引导,强化农民环保和生态意识。
  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加强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知识的教育,宣传和推广适宜的林农复合系统经营模式,帮助农民掌握林农复合经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参与林农复合系统的构建,以推动京郊沟域经济的发展。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北京的沟域经济能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新路,走出一条生态治理的新路,同时能够做到将生态和效益相结合,将各种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相辅相成。
  
  千家店:山水画廊百里长
  
  远离北京城区130多公里处的延庆县千家店镇,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眷恋的地方。
  有山有水,山水相依。亿万年的造化,形成了千家店镇独特的地貌。重峦叠嶂、奇峰突起、怪石嶙峋、坳谷相连,造就了一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雄浑气势。黑白两河分别从北向南、由西至东争先恐后地流进镇子,宛如一条飘逸的银色丝带,与它亲缘的碧湖、清泉、飞瀑共同装点着这座美丽的村镇。
  多年来,干家店镇退耕退稻、禁牧禁伐、封山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林木覆盖率达到了95%。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他们刨意自然山水,以坐落在镇城内的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基点,对百余华里的滨河沿线16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统一规划建设,统筹组合山、水、林、田、路、村,合理安排吃、住、行、游、娱、购,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建设既传承历史文化,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高端创意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打造资源保护上是生态绿谷,产业循环上是经济走廊,旅游脉络上是景观项链的百里山水画廊。
  如今,水净、气净、村净的百里山水画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怡人的生态胜地,清新的天然氧吧。乌龙峡谷的碧水、深潭、曲径、怪石;滴水壶景区的清泉、溶洞、峭崖、飞瀑:下德龙湾村的侏罗纪晚期木化石群;大楝树村的充盈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情画意的田园意境:花盆村西郁郁葱葱、山花遍野的生态公园和争奇斗艳的千米石崖。田间稻谷耕作、山地围栏放养柴鸡、村头碾盘谷场,利用果林资源建设的果品采摘园,利用河湖水面开展的休闲垂钓处,把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改造成有机鲜蘑采摘园等一系列农事体验项目,让游客尽享农事情趣。还有,在山水画廊视野内,连片种植的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黄芩、薰衣草、荞麦和向日葵,形成赤橙黄绿相间,季季繁花纷呈的田园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忘情地徜徉在花海中。相信,对于久居闹市的人,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画廊无疑是天堂般的世界。当你融入那山、那水、那景、那情时,一定会使你心醉神迷的。
  借着工作之便,我在延庆县宿了一夜。次日一早便急切地从县城出发直奔百里山水画廊而去。
  沿着从香营乡到龙庆峡的香龙路北行,随处望去,百里山水画廊沉浸在浓郁的秋色中。3000多亩的连片杏树林,骆驼黄、红荷包、串铃等130多个品种,还有那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高高矮矮的树木,枝头上挂着红色、黄色、褐色、青色的树叶,像墨彩、像颜料,把山峦层层涂抹、块块点染。随风飘落下的树叶,犹如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铺展在大地上。一路上,我看到了百里山水画廊里的人家, 经历了春天的憧憬,夏天的辛劳,用秋天丰收的硕果,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如诗如画、美轮美奂。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多功能开发农业,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崭新课题。千家店人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起了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休闲产业。资源特色、文化立意、经济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人文与自然呼应,不但为京城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为首都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找到了新路径。在干沟——游客进出景区的门户,千家店镇黄金龙镇长递给我一本精美的百里山水画廊图册,边翻着边介绍起全镇建设山水画廊的情况: “目前,我们把全镇规划建设成一个黑白河滨河环线,国家级木化石展示区、市级大滩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县级红旗甸绿色农业示范区。在这一环三区中建设了12个旅游观光空间节点。实现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沟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发展的良好态势。”他还深有感触地说: “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禀赋,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停留在第一产业,要走精品特色,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道路,我们的生态优势已经变成了特色优势、发展优势。”
  干家店的山山水水,保护首都生态,涵养城市水源。贯穿镇域55公里的黑白两河,每年流入密云水库两亿多立方米饮用水。生态效益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政府承担起改善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成本,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出钱雇农民,全镇627名生态管护员,1723名护林员,连同管水员、保浩员,3000多人的队伍看山护林。这些昔日开过荒、挖过矿、砍过柴、种过稻、放过羊的农民,今日成为了农村天然大公园里挣工资的园林工人。靠山吃山变成了养山就业。一位农民护林员站在称作“平湖天阙”的湖景边,指着如画的山水认真地对我们说 “保住山水环境、维护好百里画廊,就是保住了我们的饭碗。”
  千家店政府在为农民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活方式上还有更大的作为。因泥石流、缺水干旱、交通不便,有20多个自然村不再适合居住。政府便在百里山水画廊沿线建起6个新村,不再有困扰农村环境多年的草堆、土堆、粪堆,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应用。农民搬进了好房好街道、基础设施完善、宽敞整洁的新家。
  时至中午,我们的游兴仍然不减。从干家店镇继续往北,沿着修葺一新的山区柏油马路前行约25公里处,见到了一座废弃的自然小村。同行的延庆朋友告诉我,这个村子吃水困难又处在泥石流易发区,前两年已经异地重建、整体搬迁了。新村就在前面不远。望着依山就势、岁月积淀形成的旧村,青石垒起、红砖砌成的房舍虽经风吹雨渍而破落得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但整座山村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依然透出隽永的山野人文气息。再过几年这个村子也许就会消失殆尽,它是否还有旅游开发价值呢?是否也能成为百里山水画廊里的一幅人文风景作品呢々我在想。当然,靠小村的农民能力、靠当地政府的能力是难以做到的。要靠引入城市的资本要素。看来新农村建设,还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以探讨挖掘。
  前行不远,便看到了一处坐落在山脚下的崭新村落。一排排整齐的大瓦房围在竹篱笆院墙内,一盏盏太阳能灯竖立在红砖瓦房旁,村落布局生态美观。这就是新建的千家店大石窑村。新村住有70多户农民,全部使用了吊炕、生物质能炉,室内温暖舒适,做饭不再烟熏火燎。村北头约半公里处,建起了栋栋标准化肉鸡养殖大棚,并在山地围栏养鸡。村里还设立了爱农信息驿站,安装了移动通信基站,使城市文明可以毫无障碍地快速流入这个距京城170多公里的深山区。
  告别传统农家乐,精心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创新旅游新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千家店人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乡村旅游户接待质量,注册“山水人家”商标,统一经营品牌,激发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我走进一户山水人家,女主人兴奋地对我说: “我们这里呀依山傍水,用山水开画廊,我们农家就是山水人家,山水人家是百里画廊的一部分,那我们也就变成画里的人了。”说完她开心地笑起来,那长长的爽朗笑声传得很远很远,久久在山野里回荡。
  绵延百里的自然景观和浓郁深厚的人文民俗融合,是这片芬芳田园的魅力所在, “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似弦万古音”更是这片芬芳田园魅力的真实写照。朋友,去欣赏欣赏那里的山魂、水韵、奇石、野趣、农耕、风情吧!
  
  栗花沟美景加美食的特色旅游之路
  刘 俊
  
  2009年9月23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栗花沟第六届板栗文化节开幕,10名铁锅鱼制作能手在现场进行了制作表演,呈现了百人品尝铁锅鱼的火爆场面。从此,铁锅鱼的美名伴随着飘香的美味不胫而走,火爆的生意一直延续到十一月份。栗花沟走出了一条美景加美食的特色旅游之路。
  渤海镇栗花沟,是怀柔区重点生态沟建设项目之一。栗花沟下辖4个村落,全长8.1公里,呈半圆形,沟内遍布栗树,入口和出口均与怀沙公路相交。这里山清水秀,林茂粮丰,是怀柔最美的沟域之一。栗花沟已成为科技打造的乡镇新地标,是怀柔区重点建设的4条沟域之一,也是继夜渤海之后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
  怀柔区栗花沟生态科技示范走廊已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集中应用示范,其具体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关键技术集成与科技示范走廊(民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走廊):建设一个示范村(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新能源采暖利用示范村);建成一个示范基地(科普与科技培训教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为了依靠科技解决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既能致富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全镇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栗花沟人将解决沟域发展和农民们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科技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对沟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切实解决‘技术缺位’,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和推荐先进适用的技术,提出适合沟域发展、可用性强、成本低的技术方案。重点针对栗花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农村经济结构与生产力水平、沟域发展基础工作以及沟域生态产业发展进行项目规划。
  针对当地沟域产业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民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能源利用、循环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栗花沟人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注重对板栗、虹鳟鱼等特色资源的利用,注重与生态环境建设及休闲旅游产业的结合。利用当地板栗优势资源,发展栗树蘑,在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上将栗树蘑的野生菌进行驯化,利用数千吨栗树枝权制作栗树蘑菌袋,在山上和密植板栗园内大面积种植,亩增收2016元以上;利用板栗、核桃、大枣果园地发展林下养鸡,亩收入1905元以上;开展林粮种植,在板栗、核桃等果园内问作高产花生、大豆等优质作物,亩增收500元以上。引进各类新型观赏草、水草等植物,一方面丰富沟域植物品种,增强观赏效果,另一方面为水体养殖的鱼类提供食物的同时,净化了河水水质,保障了水体环境与水产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河道治理思路,通过河道及河道周边环境整治、护防坝修建、河岸植被带建设、生态引水工程等措施,对怀沙河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流域水环境状况,使怀柔水库水质稳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形成了2万亩湿地公园,打造了当地农民发展民俗旅游业的产业基础。
  据统计,2008年“十一”期间栗花沟接待游客2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160万元,同比增长42%,2008年渤海镇人均收入9995元,同比增长12%。通过栗花沟科技走廊建设,年接待游客由原来的1.2万人次,增至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原来的150万元,增至500多万元。
  2009年五一前夕,由市、区科技部门设施的万亩湿地公园工程也相继竣工,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湿地建设投资900万元,湿地公园建设总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从此,一个村庄整洁,山水相依的秀美景观带基本形成。
  沟内建设了生态科技展示中心、板栗科普长廊、健身广场、林荫休闲公园、板栗炒货市场,并为4家民俗饭店和35家民俗户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废旧的渤海机械厂围墙上,设置了名为《欢乐溪谷》的纯白色百米巨型浮雕,并将怀沙河孕育的122种水生动物和鸟类跃然浮雕之中,形成一道特有的景观。在八道河岭盘山公路的边上还塑起了一幅命名为《栗乡往事》的彩色浮雕,如同一位沧桑老人向过往行人讲述着栗乡的变迁。驻足于浮雕面前,即使初来乍到也能使人感受到栗花沟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日的栗花沟已成为怀柔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区,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示范区,引领怀柔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聚集区、推动怀柔都市农业发展的提速区、促进农民增收的高效区。通过沟域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和推广,打造京北栗乡溪谷,建设怀柔西部栗花沟,构筑渤海旅游东环线,形成地区经济循环圈,进而实现了“村庄亮起来、河水清起来、产业兴起来、旅游火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蒲洼沟科技打造10公里花果走廊
  刘 俊
  
  2009年9月5日,千米高山的蒲洼乡云雾缭绕, “舞动的蒲洼”沟域经济系列推介活动仪式在东村花台综合观光园“天然大氧吧”中隆重拉开序幕。“舞动的蒲洼”沟域经济系列推介活动,多角度地展示了蒲洼乡沟域经济发展魅力,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城市化建设之路。
  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称的房山区蒲洼乡位于北京西南,地势高峻,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高达89.3%,气候凉爽,海拔高,风景美,是天然氧吧。2005年蒲洼乡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大小煤矿关停并转,通过创新型乡镇建设,该乡转变工作思路,提出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沿“议合一蒲洼一宝水一东村”10公里沟域,发展沟域林下冷凉经济,打造出一条花果走廊。市科委通过实施“房山区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山区食用菌特定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 “农林养复合系统支撑沟域经济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有效地促进了蒲洼乡沟域经济的发展。
  该乡以落叶阔叶林、落叶松林、油松林为主的林地面积达8843公顷,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这个先天优势,蒲洼乡开发了以种植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为主的林下经济,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的新路子。同时,以养山护林为目的,把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加大了对山场资源的保护力度,使林下肥沃土壤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保证了肥土不流失,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示范推广林地食用菌技术引入食用菌专家资源,在东村花台高山林间空地发展食用菌基地500亩,生产无污染、口感好的绿色食用菌。该基地可年产食用菌20万公斤,实现收入120万元。5月中旬到10月上旬正是采摘食用菌的最好时节,到这里采摘的游客既可体验乡村风土人情和大自然的美,又能体验到采摘食用菌的乐趣。
  创新林下山野菜种植模式提出“山外育苗,山内发展”的思路,在窦店镇建设了设施农业基地200亩,培育藤三七、菜叶枸杞、紫贝天葵、霸王菜等适合山内栽植的山野菜,育苗后栽植在林下进行培育i建立林地山野菜加工厂、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延长种植产业链。林地山野菜加工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新开发即食野菜、黄芩茶等新产品。搭建了一条山内种植加工、山外繁育研发、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目前山野菜产品已远销牡丹江、上海、石家庄、天津等20多个城市和地区。
  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以核桃、仁用杏、无公害高山草莓等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建立精品葫芦基地141亩,南瓜基地200亩,倭瓜基地130亩,板蓝根100亩,反季节草莓350亩,在东村花台生态观光园种植奇瓜异果30亩,利用时令差异发展反季节性草莓产业,草莓规模达到300亩,产量可达2000~3000公斤/亩。发展柴鸡养殖户2000户,中华蜂2000群。形成了以山野菜、特色杂粮、中华蜂蜜、干果等为主的九大系列60多个品种的产品,仅去年一年就加工销售九大系列产品350吨,实现销售收入270多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
  科技创意助推沟域休闲产业蒲洼与十渡、野三坡和红色旅游圣地堂上村接壤,处于旅游“金三角”。2009年,蒲洼乡依托沟域冷凉经济大打旅游牌。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对1 30户民俗旅游户进行改造升级,开发了“蘑菇宴”。恢复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山梆子戏、龙王庙等传统文化和艺术,成立了巧娘“纳福”工作室,绣挂饰、鞋垫、葫芦烙画等工艺品。建设了花台综合生态观光园、中华蜂科普园、画家写生基地,利用自然景观打造“空中画廊”,京城多位书画名家纷纷到蒲洼写生绘画,描绘山乡风光。目前,依托沟域,立足冷凉而形成的高端休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蒲洼的主导产业之一。
  依托海拔梯度变化“立体式”发展,打造立体复合式农业模式,不仅扩太了产业规模,提高了产品品质,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种集景观效果、经济效益、环境建设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蒲洼乡生态产业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已取得重大成果,解决了全乡近1200人就地就业,人均现金纯收入从2006年关闭煤矿后的2130元增加到现在5499元,已成为北京市3个沟域经济发展试点单位之一。
  
  密云科技支撑水源地生态沟域经济
  郭剑峰
  
  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的1/25,我国人均的1/6,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密云水库作为首都的重要地面供水水源,直接关系到首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围绕密云库区周边12个乡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一系列项目组织和凝聚首都优势科技资源,开展了水源保护地综合治理、中药材栽培、林下食用菌种植等相关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有 效推进了密云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和水源地生态沟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导库区周边乡镇发展林地食用菌、花卉、林下套种中药材等产业,不但增加林地附加值,保障“北京生命之水”的安全,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就业,实现了“绿山、净水、富民”的目标,推动了密云库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草复合系统2005年,北京市科委启动实施“密云水库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紧密围绕密云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与清洁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设计了库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库区废弃物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有机果品产地环境定向培育技术、密云地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通过该项目,筛选出8种适合密云种植的生态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草地植被建植技术体系,形成了3套优化的林草复合建植模式,建立了生态草草地植被恢复示范基地2D。亩,并深入分析了其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显著降低泥沙流失量58%,径流损失量降低46%;建立了合理的草畜联动利用方式,建立了人工湿地3000平方米,林草复合建植模式示范基地100亩,林草覆盖度达到90%,经济效益增加15%,建立了易于推广的灌木篱和草篱一作物坡耕地生态农业体系5套,多种野生药材抚育技术得到推广,经济效益提高10%。有关专家指出,“密云水库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开展,不仅对保障“北京生命之水”安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密云生态旅游、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实现生态富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其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清洁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林菌模式结合密云区域特定条件和资源特点,市科委实施了“山区食用菌特定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引进适宜本地区的林地食用菌种植品种,依托奎百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茂食用菌合作联社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广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2009年全年累计推广种植食用菌800万棒,双孢菇生产面积10万平方米,已完成双孢菇菌种生产6万瓶,春、夏季食用菌推广种植136万棒,秋、冬季食用菌670万余棒,制作双孢菇培养料10万平方米,涉及西田各庄、溪翁庄、巨各庄、十里堡、冯家峪、穆家峪、太师屯、河南寨、密云镇等9个镇。其中在太师庄、两河、尖岩、苇子峪等村建设百亩以上规模化林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完成食用菌推广1048万棒(袋)、农民双孢菇生产半工厂化9.2万平方米,带动农民就业1400余人,实现产值3662万元、纯收入1639万元。
  特色中药材产业根据密云独特的地理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了“密云县中药材种植模式示范研究”项目。组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在密云开展林地中草药野生抚育示范、灌木林地半野生栽培示范、果药间作示范、药用蔬菜生产基地及加工示范、设施栽培模式等研究。目前在重点乡镇栽植的半夏、板蓝根、大叶芹、柴胡、茱萸等几十种中草药长势良好,现已进入采收阶段。此外,还建立了北方中草药种质资源圃,并形成了不同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良种繁育和种子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为沟域中药材产业化提供了发展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保障。
  高端花卉产业围绕北庄镇清水河沟域经济的建设,市科委支持建立了百合种球国产化培育及鲜切花生产科技示范基地。以北京海华文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从事百合鲜切花的生产经营及国产百合球繁育等项目。项目总投资4800多万元,占地550亩,已建设节能型日光温室150个,300立方蓄水池5眼。计划总规模达到1500亩,建设4个百合生产及繁育基地,2~3年内最终实现年产400万枝优质百合鲜切花及300万粒国产百合成品种球的生产规模,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百合鲜切花生产及国产百合种球繁育基地。
  在推进北京密云水源地生态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北京市科委依靠科技支撑,有效地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为推动密云生态涵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门头沟生态修复再造秀美山川
  邓爱华
  
  “满目疮痍皆不见,生机盎然遍青山。”如今,门头沟区经过生态修复后,许多裸露山体已经长出植被:原来干涸河面碧波荡漾、两岸葱绿。蓝天碧野,山青水秀,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门头沟区自2D05年实施生态修复起,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生态修复一期项目“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与科技示范工程”与生态修复二期项目“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5年来修复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多方面的肯定,成果包括6大示范工程、13项理论研究等。为巩固生态修复成果、实现沟域生态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生态产业为生态修复营造自我造血能力,以获得沟域生态涵养发展的自我支撑能力。为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通过示范推广林药、林菌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有效提高了煤窝沟域为代表的沟域生态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门头沟区已成为全国首个集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生态建设管理和生态产业培育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在促进沟域经济发展、推进门头沟区生态经济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林药模式——美丽的金银花
  金银花对于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在门头沟区生态修复一期、二期项目中有很好的种植,其根系发达、抗旱、枝条多,叶面密度大,抗风沙、适应性强,山区栽植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同时金银花作为常用的中药材,被誉为天然广谱抗菌素,并且由于金银花藤绿意浓郁、金银花清香扑鼻,还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风景园林绿化植物,对美化环境,推动旅游景点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煤矿废弃地种植6000平方米的金银花,种植金银花的密度为5株/m2,共计3万株。金银花一般种植后第二年即可开花见效,第三年即可进入盛花期,每亩金银花密植园可采摘干品金银花200公斤,按目前价格30~40元/公斤,生产成本按10~15元/公斤计算,每亩地年可获利2500~3000元左右,是种植地瓜、玉米等一般作物的3~5倍,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林菌模式——林菌间作
  通过生态修复的科技带动力量,实现了退化生态系统的良性演替,但如果要继续加快生态涵养的发展速度,还需要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进行提升。通过“林菌间作”模式实现了生态涵养的快速发展。
  选择郁闭度、湿度良好的林地,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气候、温度和湿度,在约100亩范围内的野生林地里种蘑菇,以提高菌种的品质,这种“林菌间作”的模式,既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巧借菌棒中的养分、水分为林木提供养料,从而促进自然林地向成熟的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一举两增收。年产蘑菇5000公斤,按每公斤10元利润计,年销售收入为5万,并使原有贫瘠的土壤,肥力得到较大提升,为进一步生态涵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据了解,今后,门头沟将紧密结合生态修复产业化涵养发展路径,进一步对沟域进行充分利用和开发,以沟域经济为平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根据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信息流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理论,构建“多维立体”型沟域经济,结合不同地区特点,引进适用于不同沟域、具有明确特色的农林(养)复合系统模式,由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向生态经济全面涵养发展方向延伸拓展,实现以生态修复涵养当地生态系统、以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推进。
其他文献
在这里,您可以参观“中华货币四千年”展览,并亲自动手古钱币拓片、机器压币和钞版印刷;在西边的钱币交易市场,您不仅可以选购中意的古代钱币和精美的钱币纪念品,还有专家提供钱币鉴定服务:最后,您还可以登上古老的德胜门箭楼,领略北京城的风貌。  这就是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见证者。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简称展览馆)设在复建的真武庙内,常年展出“中华货币四千年”展览。在这里可以了解到
期刊
随着中高考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由此更加关注孩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的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还有的认为孩子回家后磨磨蹭蹭,耽误了很多时间,很晚才开始学习;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回家倒是马上写作业,可就是拖拖拉拉能写到半夜12点,天天如此。  对于成人,虽然不用写作业了,但是有的人对于上好班,照顾好孩子,干好家务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有的人即使在工作上
期刊
策划人语  2003年,“低碳经济”首次登上英国能源白皮书。2007年,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低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0年以来,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向新能源及低碳经济模式转变。  作为以“世界城市”为目标的北京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呢?
期刊
前不久,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封电邮,内容是她在埃及的游记和照片。这位朋友的研究方向是科技史,置身“现场”,她对古埃及人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大加赞叹。比如,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经把一年确立为365天,古埃及人最早采用了十进制的计数法,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古埃及人已经能建造金字塔,等等。  其实,除了在科技方面的成绩,埃及人在艺术方面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朋友随信还寄来古埃及颜色鲜艳的
期刊
2010年4月26日,北京市科委发布消息,年底前首批50~100辆纯电动出租车将在延庆县上岗,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同时,联想起2009年底的京能集团等8家新能源投资机构和科研院所与延庆县政府签下40亿元新能源建设投资大单的消息,让我们相信,延庆县正朝着“打造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延庆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征程中,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如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共建低碳
期刊
目前,除了新能源,低碳经济无疑是另外一个热词。随着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低碳经济的提案位列第一,因此,2010年成为中国吹响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号角的元年。低碳经济国内外发展的动向如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如何选择?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如何应对、有何举措々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主
期刊
发挥科技优势提供智力支撑服务首都发展    本刊讯为深入开展党员作风建设年活动,推动“三进两促”活动进一步发展,日前,市科委举行隆重启动仪式,安排部署“五个一”、”三个三”和“一十百千”行动方案。  “五个一”是指,在科委系统各党支部当中选拔60名以上的党员干部业务骨干,脱产深入企业蹲点工作一周到一个月时间,通过广泛调研发现企业一个共性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科委工作提出一项合理化建
期刊
基地档案    万寿公园  万寿公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东街甲29号,面积4.7万平方米,全园共有树木1万余株,绿化覆盖率87.89%。万寿公园原名万寿西宫,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的关帝庙和吕祖阁,因位于宏仁万寿宫(清时已毁)之西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规划局在此建成万寿西宫公园。1995年,宣武区政府对公园进行全面改建,建成本市第一座老年性公园——万寿公园。2004年7月,
期刊
致公党副主席密云县调研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昭玲一行到密云县调研。  王钦敏同志一行实地参观了美中双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听取了美中双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工作汇报后,王钦敏对该公司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针对该企业下一步发展,王钦敏说:医疗器械生产行业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要抢时间,抓
期刊
泰戈尔的《飞鸟集》可以兴发感动。  我忽然产生一种感想将那诗句用于描述科学或科学家,同样很贴切、很耐读、很优美。  这里,我选择一些与科技界朋友有关的句子,送给大家品味(这里的编号,是《飞鸟集》里给诗的编号)。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去找寻。  啊,科学之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去找寻。  但是,纪伯伦在《永生的美》中称颂:  “美,不是一种需要,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