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四大”难题 加快农村发展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针对石首市的实际情况,从石首市的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民生和农村党建四个方面对当前石首市加快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提出加快石首市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石首市;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042-03
  
  收稿日期:2011-09-21
  作者简介:罗宵(1981-),男,湖北石首人,本科,从事农村经济与区域研究。
  
   一、当前加快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民增收难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价格下滑的大气候下,农民增收难显得尤为突出。当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民增收方面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增收。近年来,石首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棉油、速生丰产林、无公害蔬菜、水产养殖等八大优势农业板块,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产业规模看,基地面积不大,优势不明显;从产业发展来看,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什么、怎么调”还比较茫然,适应市场、开发市场能力弱;从发展机制来看,土地流转不畅,不能适应产业化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从投入水平来看,农业产业化“供血不足”,各级财政用于产业化的贷款贴息、周转资金较少,资金紧张仍是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自然灾害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仍然十分突出,如2008年春节时的雨雪冰冻灾害等。
   2.农村劳动力就业艰难制约增收。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低,许多农民只能外出务工就业。但受技能、资金等条件制约,就业门路相对较窄,务工收入难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沿海许多出口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关门停产,大量外出务工农民歇业返乡,农民劳务收入锐减。据统计,近三年来,石首市农民工每年提前返乡的已达6 200人,人均减少打工收入4 000元以上。
   3.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不能增收。目前,石首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农民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200多个,但合作的规模小,生产经营水平也较低,行业自律性差,致使利润空间有限。这种单打独斗的经营形式,形不成整体竞争力,也不能适应市场化需要。
   4.农民生产性技能缺乏难以增收。石首市农民缺科学、少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农作物减产、畜禽病瘟死亡情况时有发生。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有限的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农民依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增收的潜力还没得到充分挖掘。
   农民增收困难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基础建设方面
   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石首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设规划不优。一是布局不太合理,在规划、建设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前瞻性、战略性和统筹性等问题,出现了建设投资重复或空白的不合理现象。二是选址不太合理。少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规划选址时,没有从当地群众的客观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工程不能较好地发挥效益。三是设计不尽科学。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村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
   2.资金投入不足。一是资金总额较小。尽管国家每年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难题还远远不够。二是资金投入分散。近年来,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但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中,也出现了管理层次和环节较多、投资效益不高、资金使用分散、监督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三是配套资金不足。国家在核定投资标准时,往往需要地方财政资金配套,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落实。
   3.管养维护不够。由于管护权责不清、任务不明,导致乡镇、村组、受益群众在实际管护工作中相互依赖,互相推诿。加之管护经费不足、力度不大,一些农村基础设施普遍面临缺管失修、效益衰减的困境。
   (三)农村民生方面
   民生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解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当前,石首市农村民生建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上学难”。石首市“上学难”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上学路途远,寄宿制学校生活设备设施不配套;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择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增加了学生家长货币支出。
   2.“就医难”。石首市“就医难”问题主要表现在:(1)看病费用贵,主要是药品、医用材料和高档检查费用贵,农村群众承受不起较高的医疗费用,小病等,大病拖。(2)名医名家缺,诊疗水平不够高,一些疑难病症不能就地解决,赴武汉看病等增加群众负担和不便。(3)看病程序多,就医流程不合理,来回往复多。
   3.“看戏难”。石首市“看戏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不良习气在少数地方开始蔓延。
   4.“养老难”。养老是民生之依。实行计划生育后,目前石首市农村形成“ 4—2—1”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妇要赡养4个老人,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而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得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例不断下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少,在许多地方农民种地亏损现象普遍存在,仅依靠土地收入养老风险较大。
   (四)农村党建方面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干部。石首市党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干部岗位不优,待遇难留人。近几年,不少村委会成员迫于家庭经济或工作环境压力,辞职外出打工。村委换届和村级干部选拔中往往出现想干的不能干、能干的不愿干的情况,村干部岗位无法吸纳较多的优秀人才。
   2.村级经济收入偏低,工资难兑现。税费改革后,虽然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村平均不足2万元,除去工作经费、办公费等日常性支出,所剩无几,无其他经济来源的村,村干部工资难兑现。
   3.村级债务问题突出,运转难维持。从债务形成原因来看,现有债务大多是垫交国家税费,群众欠村里形成的三角债,只有少数是村级开支超支所致和兴办公益事业形成。这些债务以村干部个人名义借贷较多,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影响村级组织稳定。
   4.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工作难胜任。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影响了村干部和党组织形象。有的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二、破解“四大”难题对策
   (一)坚持多措并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1.稳定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根据棉花价格起伏不定的实际,建议出台棉花收购最低保护价,以进一步调动产棉区棉农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棉贱伤农的现象。
   2.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密切的经济协作关系,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3.强化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广泛培育新型农民。要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广泛开展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疫病防治等服务工作。理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培训投入机制,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4.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一方面,加强引导性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等多形式、多途径对广大农民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增强其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近年来,石首市每年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民达6 000人,其中建筑防水、数控机床、模具设计等工种享誉沿海。
   (二)坚持建管并重,破解农业基础难题
   1.统筹科学规划是前提。要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走“参与式”规划之路。通过召开户主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按轻重缓急的原则,认真编制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各项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使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在制定规划时,既要立足当前,从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在实施中,根据当地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能以损害农民的利益、违背农民意愿举债建设,盲目攀比。
   2.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要通过争取国家投入、对口帮扶、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支农资金,增大支农投资总量。二是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将各种渠道、各个部门的支农资金全面进行统筹安排,从建设区域、项目组合上进行整体布局,把多个小项目集合成大项目,将分散的数额较小的支农资金实行有效整合,捆绑投入,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中的难点问题。三是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创新机制,广泛吸纳种养大户、个体工商业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3.加强设施管护是重点。一是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除了多方筹集资金进行管护外,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二是积极组建管护协会。对不能通过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进行管护的基础设施,可组建管护协会进行民主管理。即是在乡村干部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成立由农民或企业主自行决策产生的各级管护协会,由协会宣传动员组织受益群众,共同商议制定管护办法,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护。三是充分运用“筹资筹劳”。既无条件实行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又无法组建管护协会进行管护的,则运用“筹资筹劳”和“谁受益谁负担”的方法进行管护。由村民大会推选一名有责任心、有群众基础的村民进行管护,管护经费由受益群众共同承担。
   (三)坚持以人为本,破解农村民生难题
   1.解决群众“上学难”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校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按有关政策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主动帮助他们解决上学难问题。三是实行教育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学校收费收入全部缴入同级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进行管理。
   2.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一是建立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推行小病在村(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看病模式。二是坚持引进、培养并重原则,构建合理的高、中、低三级人才队伍。三是制定和建立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办法,使各类人群都能看得起病,能看好病。四是开展医疗服务市场的整顿,重点规范医疗收费、医疗服务行为及医保政策执行。五是推行看病一本通等办法,严格控制医疗费用。
   3.解决群众“看戏难”。一是加强县、乡、村文化馆、文化站、村民文化室建设项目,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三是开展文艺团队建设项目,建业余文艺队,四是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4.解决群众“养老难”问题。建议农村养老保险单独立法,建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
   (四)坚持创新体制,破解农村党建难题
   1.建立保障制度,让村干部有想头。出台村干部养老保险奖励机制,可尝试扩大保险对象覆盖面,从村“两委”班子主职扩大到一般村干部,实行县、乡镇、村干部个人“三个一点”的办法交纳保费,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2.创新解忧机制,让村干部有盼头。强化乡镇党政领导驻村工作责任,每月集中时间驻村帮助村干部开展工作,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农村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基金,对那些工资报酬不能完全兑现,家中出现突发性灾祸或患重大疾病的村干部,家庭特别贫困、工作勤恳努力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3.完善选拔机制,让村干部有出头。一方面,让优秀的村干部有机会脱颖而出,增强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动力和决心;另一方面,加大选拔力度,吸引有志向、有文化、有能力的优秀年轻人才到村级干部队伍中,从整体上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力度,解决村干部整体素质问题。
   4.健全管理机制,让村干部有干头。全面推行并规范村民(代表)议事、“一事一议”、民主听证等民主决策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管理等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严格执行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村级班子民主生活会、村级工作目标管理等制度,强化村干部工作监督。
   三、结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根据石首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乘着改革的东风,着力破解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系列难题,奋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
  [2] 曾尊固,熊宁,范文国.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2,(1).
  [3] 叶依广,庞英,张全景.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土地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效应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5,(3).
  [4] 邓静.中国农业现状区划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63,(4).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其他文献
摘要:服务外包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以及国际经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市施行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使服务外包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在政策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完善和改进。应立足长远,改进税收政策激励方式,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完善流转税的政策支持内容。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税收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鸣翠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例,通过运用专家问询法及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赋值和评价,构建此类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各因素权重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银川市环城游憩湿地旅游的保护和深层开发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湿地旅游;鸣翠湖;指标体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
期刊
摘要: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利润,使投资者获得回报,是资本市场铁的定律。因此,完善上市公司的结构治理,深化发展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保障中小投资者资本安全,已成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针对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状况,阐述了如何应用现代审计技术以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控制环境 ;审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
期刊
摘要:美国传闻证据规则是美国证据法的基石之一。由于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美国传闻证据规则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扩大,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程序保障措施。我国在借鉴美国传闻证据规则时,应当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审慎地进行考察。  关键词:传闻;传闻证据规则;例外规定  中图分类号:DF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89-02    一、美国传闻证据规
期刊
摘要:要想从传统营销渠道模式直接过渡到网络营销渠道模式,就我国的现实国情来说有很多困难。可能一种称为社区网络连锁店模式的过渡营销渠道模式更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这种模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开展条件。  关键词:营销渠道;过渡;社区网络连锁店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80-02    自因特网产生以来,网络营销渠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及数学自身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课程改革。那么,怎样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具体体现呢?这里给我们广大的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作为的空间。  关键词:情境;学生;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42-02    我国从2000年开始组织人员在进行各项调查、研究及广泛征求
期刊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教学环节满意度、教学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回访调查,再结合SWOT分析,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力争为深化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使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看清机遇,抓住机
期刊
摘要:格尔茨巧妙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传统灌溉方式”,并利用宗教和法律等文化载体,从理解当地文化出发,解释了它们在当地文化中的合理性,否定了地理环境和科技水平的决定作用。但是由于一个社会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本身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并不真正是一个意义体系,单一地用文化因素去解释经济现象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关键词:文化载体;符号;宗教;法律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黑龙江青年学者李清均同志新作《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列入《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作者历时五年半时间深入研究与独立思考的结果。解读此书,我感到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运用新经济地理解释空间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问题是一项很时尚的研究。但李清均同志却另辟蹊径,首次提出空间资源的基本概念,将空间经济学与资源配置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
期刊
摘 要:为缓解县乡基层财政的困难局面,中国制定了以“三奖一补”和“乡财县管”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存在利于县乡化债、利于规范管理等诸多优点,但依然存在着滋长地方依赖思想、弱化基层财政监督效果、支出责任主体不明晰等缺点。此种制度有碍于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革,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县域经济良好、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摆在中国基层财政改革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