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嫉妒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产生的心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充满竞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个别差异被凸现出来,他们都想成为老师、同学和家长眼中的优秀者。当别人比自己优秀时,有的孩子会羡慕别人的长处,也有一些孩子却因此产生嫉妒别人的心理。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过程两个方面,来谈谈《思品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走出嫉妒,真诚为他人喝彩。
一、讲授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截取
教学要实现回归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才是思品教学回归学生生活的出发点。
(一)老师的生活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撞击
在本次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向同学们袒露自己的关于嫉妒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在碰撞中引导。这样有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贴切生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和学生都是生活者、学习者、参与者。学生能够迅速提取脑海中发生过的事例,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健康的方式待人处事。经研究表明,嫉妒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去嫉妒别人的人,同样也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在很多场合也同样会被人忽视,被当作所谓的“隐形人”。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常常很自卑。老师的坦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得到老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因此学生也都更能全心全意、毫无顾忌地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截取
课堂上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经历的环境之一,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生活情境为本节课学生体验、感悟所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由上课前的心情引起话题,把教材上的内容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借助教材上的图画将话题引向更深的层面。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生活情境的一种例子而已,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课本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要让学生提取自己生活中的实际发生的事情生成生活教材。将课本中所探讨的重点问题转化为学生自身发生的问题,从而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
(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面对“我们的问题”,针对有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表现嫉妒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现场大声地夸夸身边的同学,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夸的是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被他人喝彩、为他人喝彩的喜悦,激发学生欣赏别人的情感。
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感悟,走出妒忌。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责任意识。教学中通过“故事大剖析”“说说真心话”等活动,例如说说男生的优点是什么,女生的长处的什么,我希望别人喜欢我的地方是什么,我喜欢别人的地方是什么。组织学生用交流、合作、探究、感悟等方式寻求克服嫉妒的方法。在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要公正地去看待他人,学会真心地欣赏别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宽容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直面嫉妒。在期望与鼓励中,让学生尝试着去克服嫉妒的心理,体验战胜嫉妒后“为他人喝彩”的快乐。
二、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可以再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要突出活动教学,但是这里所说到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的参与、积极的探索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和提高自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已经达到的现有的成长程度,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将来有可能达到的成长尺度。教学目标要明确,“落地有根”,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课堂上一板一眼的形式,要大胆地去创造不同的、新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力求达到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形成了本课教学活动的层次序列:走近嫉妒→寻找嫉妒→看清嫉妒→克服嫉妒→为他人喝彩。
教学中的活动是在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感情和意志、认知结构整改、重建再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定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目标,力求让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想需求一起上升,老师不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活动,在活动中再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不断地想去探索,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体会到开心、忧虑、烦恼、甚至是痛苦……在这时候,老师要及时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达成教学目标,及时控制教学的进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和新的认知不是外部力量强加在他身上,而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在愉悦的活动中自己获得的。这些感受和认知是品德自身消化的需要,是让所学的新知转化为以后实际行动的阶梯,是把别人的或者是现实社会的法则、文明行为、“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际想法、实际行为和实际观念。如此,思品教学的活动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得以实现。
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从课本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寻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从生活中来”;而且要关心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自主的、不知不觉中形成新的认知,获得良好的品德,并让这些领悟到的品德引领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让思品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将这两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思品教育回归儿童的实际生活。让课程回归生活并不难!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挖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素材,应用到教学中去,从现在做起!
一、讲授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截取
教学要实现回归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才是思品教学回归学生生活的出发点。
(一)老师的生活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撞击
在本次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向同学们袒露自己的关于嫉妒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在碰撞中引导。这样有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贴切生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和学生都是生活者、学习者、参与者。学生能够迅速提取脑海中发生过的事例,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健康的方式待人处事。经研究表明,嫉妒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去嫉妒别人的人,同样也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在很多场合也同样会被人忽视,被当作所谓的“隐形人”。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常常很自卑。老师的坦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得到老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因此学生也都更能全心全意、毫无顾忌地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截取
课堂上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经历的环境之一,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生活情境为本节课学生体验、感悟所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由上课前的心情引起话题,把教材上的内容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借助教材上的图画将话题引向更深的层面。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生活情境的一种例子而已,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课本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要让学生提取自己生活中的实际发生的事情生成生活教材。将课本中所探讨的重点问题转化为学生自身发生的问题,从而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
(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面对“我们的问题”,针对有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表现嫉妒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现场大声地夸夸身边的同学,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夸的是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被他人喝彩、为他人喝彩的喜悦,激发学生欣赏别人的情感。
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感悟,走出妒忌。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责任意识。教学中通过“故事大剖析”“说说真心话”等活动,例如说说男生的优点是什么,女生的长处的什么,我希望别人喜欢我的地方是什么,我喜欢别人的地方是什么。组织学生用交流、合作、探究、感悟等方式寻求克服嫉妒的方法。在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要公正地去看待他人,学会真心地欣赏别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宽容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直面嫉妒。在期望与鼓励中,让学生尝试着去克服嫉妒的心理,体验战胜嫉妒后“为他人喝彩”的快乐。
二、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可以再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要突出活动教学,但是这里所说到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的参与、积极的探索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和提高自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已经达到的现有的成长程度,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将来有可能达到的成长尺度。教学目标要明确,“落地有根”,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课堂上一板一眼的形式,要大胆地去创造不同的、新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力求达到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形成了本课教学活动的层次序列:走近嫉妒→寻找嫉妒→看清嫉妒→克服嫉妒→为他人喝彩。
教学中的活动是在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感情和意志、认知结构整改、重建再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定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目标,力求让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想需求一起上升,老师不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活动,在活动中再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不断地想去探索,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体会到开心、忧虑、烦恼、甚至是痛苦……在这时候,老师要及时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达成教学目标,及时控制教学的进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和新的认知不是外部力量强加在他身上,而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在愉悦的活动中自己获得的。这些感受和认知是品德自身消化的需要,是让所学的新知转化为以后实际行动的阶梯,是把别人的或者是现实社会的法则、文明行为、“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际想法、实际行为和实际观念。如此,思品教学的活动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得以实现。
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从课本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寻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从生活中来”;而且要关心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自主的、不知不觉中形成新的认知,获得良好的品德,并让这些领悟到的品德引领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让思品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将这两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思品教育回归儿童的实际生活。让课程回归生活并不难!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挖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素材,应用到教学中去,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