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傣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的一个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德宏、临沧、新平等地区,分为“水傣”、“旱傣”、“花腰傣”等三个不同的支系。作为璀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世界,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表达,具有十分独特的现实功能与理论意义。本文试通过对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介绍,剖析两者在傣族生活中形成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两者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傣族;女性服饰;色彩;纹样;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而筵席了各民族独特文化底蘊的民族服饰也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风土人情和不同审美情趣的外在展示。服饰作为外显的文化符号,最能直接地突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或者说,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穿在身上的文化”的外在形式。如若能彻底地了解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便能让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之所在。
一、概述
服饰作为一种语言和符号的表达,也具有了鲜明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色彩与纹样在民族服饰中的运用与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情感,使得每个民族都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涵。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形式的特征也因其风格的不同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始终凝聚着傣族这一文化群体成员的情感、记忆、神话传说等民族文化。民族地方成员间也通过服饰色彩与纹样艺术的生产和审美实践表征着群体成员间的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心理。同时,分析研究傣族服饰中色彩及纹样艺术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服饰作为傣族装饰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对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分析,我们更能进一步认识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所以对于傣族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作为云南服饰独特且重要的一支,傣族女性服饰的色彩与纹样具有丰富的视觉语言,是一种能够传递民族情感的外在符号,更是一种表达人文情怀与民族风俗的载体。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和西部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属壮侗语族,也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别有一番南国田园的景象。因其生活在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色彩迥然的服装服饰风格,其女性服装中的色彩与纹样也具有了独特的使用及搭配特点。
二、傣族女性服饰的色彩
傣族服饰多运用高纯度色彩进行对比与搭配,如以黑色为基调搭配无彩色、黑白对比、红绿搭配等。其中,傣族女子服装的色彩一般以红、白、黄、绿等几种较为清新明快的颜色作为主色调,穿在身上色彩明度高,视觉冲击力强,显得耀眼而夺目,更显妖娆多姿。从服饰颜色的选择上看,傣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对颜色没有特殊的好恶和忌讳。比如,汉族一般以红色来表示喜庆、吉祥,以白色、黑色表示肃穆、庄重,往往与悲哀、沉痛相联。所以,汉族在喜事上必须着红,而忌白,在丧事上则避免红装等,而在傣族的社会生活中则不注重这些。傣族又因直系的不同,所以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并且在不同的节日上女性服饰色彩特点也会不同,例如:
(一)西双版纳傣族女性的服饰色彩
这一地区的女性服饰主要以小褂、窄袖短衣和筒裙为主,传统服饰色彩较为浅淡。多穿紧身对襟小上衣,长长的紧身筒裙刚好到脚踩之处。少年女子服饰色彩多为粉红、水绿等素色,显得极为干净纯洁;青年女子整体服饰色彩上要相对少女的服饰色彩较为淡雅,柔和,保守。上装色彩多为浅咖色或绯红色、白色,还会竖着镶有白色花边,下装身着黑色或深色的筒裙,这种筒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老年女子服饰色彩都较为简洁单一。而在节日庆典中,西双版纳年轻女子们的筒裙颜色亮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
(二)临沧地区傣泐支系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
这一地区的女性服饰色彩与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色彩相差不大,喜带包头,多为浅色。上着以蓝色与黑色为主的大襟衫,上衣绣花包边;下着绿色的筒裙,筒裙装饰是以红色为主的织锦,筒裙多有白色、浅绿色裙边。
由此可以看出,傣族传统服饰色彩主要以青、黑两色为主打色调,再配以鲜艳的红、黄、蓝、绿、白等色彩做映衬,通过色块对比形成一种绚丽夺目的视觉感受。傣族女性服饰色彩相对较为丰富绚丽,虽然用色繁多但是明朗秀丽却不复杂,色彩搭配非常和谐,给人一种朴实、素雅、亮丽明快的感觉。
三、傣族女性服饰的纹样
少数民族的服饰纹样均取自客观事物的原型,经过时间的演变和推移,逐渐地拓展为多种类型的纹样形式。傣族女性服饰继承了傣族原始图腾崇拜和审美理念所凝聚形成的特殊纹样,多為四叶菜、八角花、薄荷、鱼尾、蜂翅、猫脚纹等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这些都是经过民族意识加工过的,并作为一种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是历史文化、社会需要与心理需求共同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纹样的结构特点精巧细密,按照不同地域、身份、场合也各具特色,五彩纷呈的服饰纹样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且美感独特。傣族女性服饰样式的不同,也使得纹样位置等呈现出丰富的变化,颇具特色。
(一)动物纹样
傣族服饰中涉及到很多动物图案,如孔雀、象、马、牛、鱼、龙、蛇以及麒麟等,不同的服饰图案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其中,象纹是在傣族生活中相当常见的传统图案。开始象纹来源于对象力量的欣赏和喜爱,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便带上了佛教的面具,附加了佛教文化的性质和寓意。而白色的大象是傣族群众心中最值得崇拜的对象。因为白象在傣族的生活观念中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的象征。
另外一种重要的动物纹样则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孔雀。在傣族同胞的心目中孔雀不仅仅是美丽善良的象征,它还是一种吉祥鸟,其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并能够给傣族人民带来幸福和健康的生活品质。因此我们能够常在筒帕、筒裙等不同地方看到孔雀不同形式的纹样。我们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孔雀就是傣家人的图腾和象征,孔雀图案也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二)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应该说是傣族服饰文化中最古老的图案纹饰之一。傣族的女性服饰中大量运用了几何形的图案纹饰。从傣族现有的图案纹饰上看,几何纹使用的范围最广、数量最大,通常为曲线组成的图案。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它的使用范围遍布傣族的每一个支系。较为简单的几何图有:十字纹、万字纹、锯齿纹、水波纹、云纹、回纹、井字纹等等,以及比较复杂的几何化的自然物,如虫脚纹,象脚纹等,每一种几何纹同样也代表着傣族人民的生活观念与思想情感。
(三)植物纹样
傣族女性服饰纹样类型中还有很多的植物纹样。主要有:芭蕉花纹、莲花纹、忍冬花纹、石榴花纹、葫芦纹等,当然还有不少当地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其中忍冬花纹和莲花纹就反映出佛教艺术在傣族服饰方面的影响。由于不同支系傣族居住的地域不同使得她们服装上的植物花卉纹饰纹样也就各有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地方特色。西双版纳的傣族女性衣着一般比较素雅清新,主要图案是简单秀丽的水草纹、叶纹、芭蕉纹等。哀牢山下的花腰傣女性服饰在衣服的边缘上多点缀水草纹、八角纹等常用图案,也有绣上比较艳丽的山茶花纹样的,多配以蝴蝶、孔雀等动物纹样以四方连续的形状出现在裙子的边缘或者上衣脚边袖口处。这些图案相辅相成,在服饰的视觉效果上显得生动丰满。
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把他们日常所见的动物、植物等抽象化、艺术化,形成一种特殊纹样装饰在服饰上面。作为衣服的图案点缀在服饰上,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傣族人民在认识自然、模仿自然的过程中,以独特的审美理念和精湛手艺创造了独有的服饰文化。
四、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类型服饰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现实基础。例如,在西双版纳地区河谷纵横、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宜种水稻和橡胶、芭蕉等多种经济作物。年平均气温在21度左右,雨量充沛,全年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之分。在这种环境里孕育出了傣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特别是傣族少女服饰色彩明快、鲜艳,并與周围的青山绿水、芭蕉成林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次,纹样在服饰中的表现也将各种具象的植物进行了抽象化与艺术化的过程,两者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二)生活方式的影响
西双版纳河流纵横,丰富的水资源也让傣族人养成了勤于洗浴的习惯。在多本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如《西南夷风土记》曾记载:“白夷家多临水,每日清晨男女群浴于野水中。”《云南志略》更有“一日十浴”的说法,足以可见傣族勤于洗浴的生活方式尤为普遍。在傣寨中,时常有小伙子们带上鱼网和鱼枪等渔具到河中捕鱼,姑娘们则会带着漂亮的花裙,端着洗衣盆,以筒裙围身,沐浴在河水中,如同美丽的水上鲜花;其次,水波纹也在服饰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悠闲、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乐观。悠然自若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傣族少女对服饰色彩与纹样的选择。于是,具有多重积极向上含义的、鲜亮的并且充满活力的色彩就成为她们的首选。这样的色彩也最能体现和表达她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三)宗教信仰的影响
傣族服饰色彩与纹样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独特的宗教信仰、人文意识的渗透的影响。例如,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以佛教为主导,加之以朴素的自然崇拜观念,使得傣族服饰以追求朴素天真的自然之道,成为其服饰的主流意识。这一人文理念反映在对服饰情感的感悟和表达上,常以黑、白、黄、红等纯色为服饰的主色调,表达一种质朴浑厚、洁净爽朗、简朴素净的自然之美;其次,万字纹在服饰中也有所体现,因为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其为古代的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
傣族因为受到来自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因而在其民族文化体系中吸收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这些外来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使得傣族的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发生了变异,并与这种外来文化聚合。如此一来,在服饰用色之上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同胞更喜爱黄色、红色等这样明亮的色调。傣族的腊条舞、宫廷舞等舞蹈中的服饰,也多趋向于金黄色,更能体现出他们对于佛教的信仰。
(四)异文化及观念的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傣族开始接受汉文化的移入,到90年代完成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一转型使傣族地区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逐渐转变。尤其是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傣族人民接受了包括汉人在内的全新的异文化教育,使他们在语言、观念、习俗上有了较大改变,并逐渐趋同于汉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应用在潜移默化当中也随之进行了些许的变化。
五、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所传递与表达的意义
(一)傣族服饰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的群体关系,以及精神面貌。
傣族女性服饰恰如其分的色彩都透射出傣族人民朴实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傣族群体间和谐的群体风貌。孔雀和波浪水形等纹样的应用更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自己生长的这片沃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吉祥、美好的崇高向往。
(二)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传递了独特的文化功能。
傣族传统服饰与傣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息息相关,傣族女性的服饰色彩传递了她们不同的身份甚至年龄,具有着文化识别的的功能。傣族女性在少女时期着装最为鲜艳,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变暗,颜色也变单一。另外在德宏等地区的傣族分领主、贵族、平民百姓等若干等级,各等级人物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位尊卑、权利大小、应尽义务各不相同。于是,傣族上层统治者与此相应的对服饰色彩、式样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使服饰的形制得以固定并传承下来,进而使服饰成为识别社会地位及等级的标志。
例如,從前傣族贵族妇女佩戴镀金纽扣,百姓仅能用银纽扣。妇女腰带亦用颜色区别等级,土司、属官妇女可系深黄、蛋黄腰带,而民家妇女仅能系桃红色或绿色腰带。可见,在原来旧社会的传统傣族服饰中,服饰色彩的身份 识别功能更加明显,通过衣服的色彩就可以辨别傣族人的身份及地位高低。而如今,社会制度已变更,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傣族人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穿戴,色彩的识别功能已不如从前明显。 (三)傣族服饰纹样传递了艺术审美特征
1、朴素的形式美
创造纹样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实践行为,也是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傣族服饰纹样不但起到美化了傣族人民生活的作用,同时它还作为傣族人民追求美、崇尚美的意识表现,含有象征性的审美情趣。傣族服饰服饰纹样极善变形,在不胜枚举的服饰纹样中几乎难以觅到不经过变形处理的。无论是几何、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纹样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源于具象的抽象化與艺术化。
傣族服饰的纹样造型均与民族心态、民族习俗紧密相连,重在表达一种审美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态崇拜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傣族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大家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
2、抽象的形式美
在傣族服饰纹样中有大量的几何纹样。这些几何纹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最早的傣族服饰图案来源于编织,这是采集农业生活的产物。这些抽象几何图案具有很多优点,如:在经纬交织的服饰上容易找到平衡性、适宜性强、富于变化等特点,后人沿袭传统纹样的时候只要明白对点、线、面的相互重合、反复、交叉、疏密、参差连续等规律就能打散、重组,并重新創造出四方连续图案连线成面。
六、结语
少数民族的服饰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研究它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等提供有益的帮助。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的本质特征,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随时间积淀的文化也都凝聚在了服饰中的纹样与色彩里面。色彩作为服饰的第一语言,可以在第一时间最直白、最清晰地表达一个民族的民族个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内涵。而经过思想意识加工的的傣族女性服饰纹样也以生动鲜明的装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向我们展示了傣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着傣族人民对于色彩和纹样的自我理解,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堪称是民族文化艺林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吴华.云南傣族服饰文化述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4.04.
[2]陈洁.云南傣族服饰及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3]张吉岚.云南傣族妇女服饰构成比较[J].
[4]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3(08).
[5]邓启耀.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古燕昕.傣族传统服饰[N].人民日报.2001.
[7]颜思久.傣族[J].民族研究.2003.
[8]于瑶,王洪玲.浅谈民族服饰的色彩感[J].艺术研究
[9]胡绍华.傣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0]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朱彦锦(1993-),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朱 青(1991-),男,河南许昌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关键词】:傣族;女性服饰;色彩;纹样;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而筵席了各民族独特文化底蘊的民族服饰也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风土人情和不同审美情趣的外在展示。服饰作为外显的文化符号,最能直接地突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或者说,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穿在身上的文化”的外在形式。如若能彻底地了解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便能让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之所在。
一、概述
服饰作为一种语言和符号的表达,也具有了鲜明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色彩与纹样在民族服饰中的运用与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情感,使得每个民族都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涵。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形式的特征也因其风格的不同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始终凝聚着傣族这一文化群体成员的情感、记忆、神话传说等民族文化。民族地方成员间也通过服饰色彩与纹样艺术的生产和审美实践表征着群体成员间的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心理。同时,分析研究傣族服饰中色彩及纹样艺术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服饰作为傣族装饰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对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分析,我们更能进一步认识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所以对于傣族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作为云南服饰独特且重要的一支,傣族女性服饰的色彩与纹样具有丰富的视觉语言,是一种能够传递民族情感的外在符号,更是一种表达人文情怀与民族风俗的载体。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和西部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属壮侗语族,也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别有一番南国田园的景象。因其生活在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色彩迥然的服装服饰风格,其女性服装中的色彩与纹样也具有了独特的使用及搭配特点。
二、傣族女性服饰的色彩
傣族服饰多运用高纯度色彩进行对比与搭配,如以黑色为基调搭配无彩色、黑白对比、红绿搭配等。其中,傣族女子服装的色彩一般以红、白、黄、绿等几种较为清新明快的颜色作为主色调,穿在身上色彩明度高,视觉冲击力强,显得耀眼而夺目,更显妖娆多姿。从服饰颜色的选择上看,傣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对颜色没有特殊的好恶和忌讳。比如,汉族一般以红色来表示喜庆、吉祥,以白色、黑色表示肃穆、庄重,往往与悲哀、沉痛相联。所以,汉族在喜事上必须着红,而忌白,在丧事上则避免红装等,而在傣族的社会生活中则不注重这些。傣族又因直系的不同,所以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并且在不同的节日上女性服饰色彩特点也会不同,例如:
(一)西双版纳傣族女性的服饰色彩
这一地区的女性服饰主要以小褂、窄袖短衣和筒裙为主,传统服饰色彩较为浅淡。多穿紧身对襟小上衣,长长的紧身筒裙刚好到脚踩之处。少年女子服饰色彩多为粉红、水绿等素色,显得极为干净纯洁;青年女子整体服饰色彩上要相对少女的服饰色彩较为淡雅,柔和,保守。上装色彩多为浅咖色或绯红色、白色,还会竖着镶有白色花边,下装身着黑色或深色的筒裙,这种筒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老年女子服饰色彩都较为简洁单一。而在节日庆典中,西双版纳年轻女子们的筒裙颜色亮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
(二)临沧地区傣泐支系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
这一地区的女性服饰色彩与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色彩相差不大,喜带包头,多为浅色。上着以蓝色与黑色为主的大襟衫,上衣绣花包边;下着绿色的筒裙,筒裙装饰是以红色为主的织锦,筒裙多有白色、浅绿色裙边。
由此可以看出,傣族传统服饰色彩主要以青、黑两色为主打色调,再配以鲜艳的红、黄、蓝、绿、白等色彩做映衬,通过色块对比形成一种绚丽夺目的视觉感受。傣族女性服饰色彩相对较为丰富绚丽,虽然用色繁多但是明朗秀丽却不复杂,色彩搭配非常和谐,给人一种朴实、素雅、亮丽明快的感觉。
三、傣族女性服饰的纹样
少数民族的服饰纹样均取自客观事物的原型,经过时间的演变和推移,逐渐地拓展为多种类型的纹样形式。傣族女性服饰继承了傣族原始图腾崇拜和审美理念所凝聚形成的特殊纹样,多為四叶菜、八角花、薄荷、鱼尾、蜂翅、猫脚纹等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这些都是经过民族意识加工过的,并作为一种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是历史文化、社会需要与心理需求共同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纹样的结构特点精巧细密,按照不同地域、身份、场合也各具特色,五彩纷呈的服饰纹样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且美感独特。傣族女性服饰样式的不同,也使得纹样位置等呈现出丰富的变化,颇具特色。
(一)动物纹样
傣族服饰中涉及到很多动物图案,如孔雀、象、马、牛、鱼、龙、蛇以及麒麟等,不同的服饰图案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其中,象纹是在傣族生活中相当常见的传统图案。开始象纹来源于对象力量的欣赏和喜爱,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便带上了佛教的面具,附加了佛教文化的性质和寓意。而白色的大象是傣族群众心中最值得崇拜的对象。因为白象在傣族的生活观念中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的象征。
另外一种重要的动物纹样则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孔雀。在傣族同胞的心目中孔雀不仅仅是美丽善良的象征,它还是一种吉祥鸟,其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并能够给傣族人民带来幸福和健康的生活品质。因此我们能够常在筒帕、筒裙等不同地方看到孔雀不同形式的纹样。我们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孔雀就是傣家人的图腾和象征,孔雀图案也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二)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应该说是傣族服饰文化中最古老的图案纹饰之一。傣族的女性服饰中大量运用了几何形的图案纹饰。从傣族现有的图案纹饰上看,几何纹使用的范围最广、数量最大,通常为曲线组成的图案。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它的使用范围遍布傣族的每一个支系。较为简单的几何图有:十字纹、万字纹、锯齿纹、水波纹、云纹、回纹、井字纹等等,以及比较复杂的几何化的自然物,如虫脚纹,象脚纹等,每一种几何纹同样也代表着傣族人民的生活观念与思想情感。
(三)植物纹样
傣族女性服饰纹样类型中还有很多的植物纹样。主要有:芭蕉花纹、莲花纹、忍冬花纹、石榴花纹、葫芦纹等,当然还有不少当地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其中忍冬花纹和莲花纹就反映出佛教艺术在傣族服饰方面的影响。由于不同支系傣族居住的地域不同使得她们服装上的植物花卉纹饰纹样也就各有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地方特色。西双版纳的傣族女性衣着一般比较素雅清新,主要图案是简单秀丽的水草纹、叶纹、芭蕉纹等。哀牢山下的花腰傣女性服饰在衣服的边缘上多点缀水草纹、八角纹等常用图案,也有绣上比较艳丽的山茶花纹样的,多配以蝴蝶、孔雀等动物纹样以四方连续的形状出现在裙子的边缘或者上衣脚边袖口处。这些图案相辅相成,在服饰的视觉效果上显得生动丰满。
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把他们日常所见的动物、植物等抽象化、艺术化,形成一种特殊纹样装饰在服饰上面。作为衣服的图案点缀在服饰上,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傣族人民在认识自然、模仿自然的过程中,以独特的审美理念和精湛手艺创造了独有的服饰文化。
四、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类型服饰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现实基础。例如,在西双版纳地区河谷纵横、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宜种水稻和橡胶、芭蕉等多种经济作物。年平均气温在21度左右,雨量充沛,全年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之分。在这种环境里孕育出了傣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特别是傣族少女服饰色彩明快、鲜艳,并與周围的青山绿水、芭蕉成林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次,纹样在服饰中的表现也将各种具象的植物进行了抽象化与艺术化的过程,两者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二)生活方式的影响
西双版纳河流纵横,丰富的水资源也让傣族人养成了勤于洗浴的习惯。在多本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如《西南夷风土记》曾记载:“白夷家多临水,每日清晨男女群浴于野水中。”《云南志略》更有“一日十浴”的说法,足以可见傣族勤于洗浴的生活方式尤为普遍。在傣寨中,时常有小伙子们带上鱼网和鱼枪等渔具到河中捕鱼,姑娘们则会带着漂亮的花裙,端着洗衣盆,以筒裙围身,沐浴在河水中,如同美丽的水上鲜花;其次,水波纹也在服饰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悠闲、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乐观。悠然自若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傣族少女对服饰色彩与纹样的选择。于是,具有多重积极向上含义的、鲜亮的并且充满活力的色彩就成为她们的首选。这样的色彩也最能体现和表达她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三)宗教信仰的影响
傣族服饰色彩与纹样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独特的宗教信仰、人文意识的渗透的影响。例如,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以佛教为主导,加之以朴素的自然崇拜观念,使得傣族服饰以追求朴素天真的自然之道,成为其服饰的主流意识。这一人文理念反映在对服饰情感的感悟和表达上,常以黑、白、黄、红等纯色为服饰的主色调,表达一种质朴浑厚、洁净爽朗、简朴素净的自然之美;其次,万字纹在服饰中也有所体现,因为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其为古代的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
傣族因为受到来自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因而在其民族文化体系中吸收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这些外来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使得傣族的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发生了变异,并与这种外来文化聚合。如此一来,在服饰用色之上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同胞更喜爱黄色、红色等这样明亮的色调。傣族的腊条舞、宫廷舞等舞蹈中的服饰,也多趋向于金黄色,更能体现出他们对于佛教的信仰。
(四)异文化及观念的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傣族开始接受汉文化的移入,到90年代完成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一转型使傣族地区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逐渐转变。尤其是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傣族人民接受了包括汉人在内的全新的异文化教育,使他们在语言、观念、习俗上有了较大改变,并逐渐趋同于汉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傣族女性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应用在潜移默化当中也随之进行了些许的变化。
五、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所传递与表达的意义
(一)傣族服饰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的群体关系,以及精神面貌。
傣族女性服饰恰如其分的色彩都透射出傣族人民朴实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傣族群体间和谐的群体风貌。孔雀和波浪水形等纹样的应用更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自己生长的这片沃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吉祥、美好的崇高向往。
(二)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传递了独特的文化功能。
傣族传统服饰与傣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息息相关,傣族女性的服饰色彩传递了她们不同的身份甚至年龄,具有着文化识别的的功能。傣族女性在少女时期着装最为鲜艳,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变暗,颜色也变单一。另外在德宏等地区的傣族分领主、贵族、平民百姓等若干等级,各等级人物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位尊卑、权利大小、应尽义务各不相同。于是,傣族上层统治者与此相应的对服饰色彩、式样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使服饰的形制得以固定并传承下来,进而使服饰成为识别社会地位及等级的标志。
例如,從前傣族贵族妇女佩戴镀金纽扣,百姓仅能用银纽扣。妇女腰带亦用颜色区别等级,土司、属官妇女可系深黄、蛋黄腰带,而民家妇女仅能系桃红色或绿色腰带。可见,在原来旧社会的传统傣族服饰中,服饰色彩的身份 识别功能更加明显,通过衣服的色彩就可以辨别傣族人的身份及地位高低。而如今,社会制度已变更,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傣族人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穿戴,色彩的识别功能已不如从前明显。 (三)傣族服饰纹样传递了艺术审美特征
1、朴素的形式美
创造纹样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实践行为,也是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傣族服饰纹样不但起到美化了傣族人民生活的作用,同时它还作为傣族人民追求美、崇尚美的意识表现,含有象征性的审美情趣。傣族服饰服饰纹样极善变形,在不胜枚举的服饰纹样中几乎难以觅到不经过变形处理的。无论是几何、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纹样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源于具象的抽象化與艺术化。
傣族服饰的纹样造型均与民族心态、民族习俗紧密相连,重在表达一种审美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态崇拜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傣族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大家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
2、抽象的形式美
在傣族服饰纹样中有大量的几何纹样。这些几何纹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最早的傣族服饰图案来源于编织,这是采集农业生活的产物。这些抽象几何图案具有很多优点,如:在经纬交织的服饰上容易找到平衡性、适宜性强、富于变化等特点,后人沿袭传统纹样的时候只要明白对点、线、面的相互重合、反复、交叉、疏密、参差连续等规律就能打散、重组,并重新創造出四方连续图案连线成面。
六、结语
少数民族的服饰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研究它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等提供有益的帮助。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的本质特征,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随时间积淀的文化也都凝聚在了服饰中的纹样与色彩里面。色彩作为服饰的第一语言,可以在第一时间最直白、最清晰地表达一个民族的民族个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内涵。而经过思想意识加工的的傣族女性服饰纹样也以生动鲜明的装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傣族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向我们展示了傣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着傣族人民对于色彩和纹样的自我理解,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堪称是民族文化艺林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吴华.云南傣族服饰文化述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4.04.
[2]陈洁.云南傣族服饰及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3]张吉岚.云南傣族妇女服饰构成比较[J].
[4]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3(08).
[5]邓启耀.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古燕昕.傣族传统服饰[N].人民日报.2001.
[7]颜思久.傣族[J].民族研究.2003.
[8]于瑶,王洪玲.浅谈民族服饰的色彩感[J].艺术研究
[9]胡绍华.傣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0]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朱彦锦(1993-),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朱 青(1991-),男,河南许昌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