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
一、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近年来春秋季节,狂风肆虐的占领人们的活动空间,沙尘暴日益侵略平原地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滥砍滥伐树木,多么悲哀,要求人们要多植树造林,形成护林带,净化空气,美化了环境。同时大气污染也向人们敲起了警钟,废气在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掀起的节能减排活动在各地取得一定的成效。(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一)环境的智能教育。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二)环境的道德教育。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等,已经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样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三)环境的行为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通过地理教学方法的多变,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对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中关于新能源的内容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核事故的偶尔发生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如关于城乡建设,三年大变样。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城乡建设,三年大变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表现。也有些学生认为城乡建设,三年大变样破坏了大量优质的耕地,是不合理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一、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近年来春秋季节,狂风肆虐的占领人们的活动空间,沙尘暴日益侵略平原地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滥砍滥伐树木,多么悲哀,要求人们要多植树造林,形成护林带,净化空气,美化了环境。同时大气污染也向人们敲起了警钟,废气在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掀起的节能减排活动在各地取得一定的成效。(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一)环境的智能教育。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二)环境的道德教育。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等,已经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样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三)环境的行为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通过地理教学方法的多变,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对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中关于新能源的内容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核事故的偶尔发生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如关于城乡建设,三年大变样。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城乡建设,三年大变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表现。也有些学生认为城乡建设,三年大变样破坏了大量优质的耕地,是不合理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